查看原文
其他

蓝庆伟眼中的策展与川渝当代艺术生态

刘军 99艺术网 2023-06-22




蓝庆伟是活跃的当代艺术评论人、策展人,平时居住在成都的他也积极参与、见证了川渝地区当代艺术的生态建构,他旨在探讨西南地区艺术发展的“都市铆钉:艺术群落在西南”也参与了刚刚结束的2021成都双年展特别邀请展,最新策划的集合17位女性艺术家的群展“别性别”也正在成都森的.美术馆展出。


蓝庆伟在中国美术学院接受了关于艺术史,当代艺术和展览策划的系统学习,从第一次在校园策划展览,到如今大大小小的展览策划也已成绩斐然,他自己是如何看待策展人这个职业,他的策展思路是如何一步步建构起来的?长居西南,对于成都当下日益丰富的艺术生态,越来越多机构在成都设立分支,他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川渝艺术生态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这里的艺术家选择偏安一隅?




🚫

 策展是现实与理想的博弈




策展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很多时候无法预估。有志从事策展事业的行业新人,踏上策展人生涯的第一课,学到的便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求学期间,老师告诉蓝庆伟的一句话则是:研究生三年内不准策划展览。



2019年3月“新艺术史:2000—2019中国当代艺术”展览现场, 银川当代美术馆



99艺术网:你自己策划当代艺术展经历了哪些过程,从理论到实践,对策展行业有了哪些认识?


蓝庆伟我的策展实践比较清晰,策展是一个小学科,但细分很多风格。就我而言,研究型策展或者偏向艺术史的策展居多。比如在银川做的“新艺术史”展览,成都双年展平行展“艺术群落在西南”,包括2012年做的贵阳“城市零件”展,对当下艺术现象的梳理,带有浓厚的对过往的回顾,这是我策展的一个特点。



别性别 展览海报



最近策划的“别性别”则是带有一些策展性批评的实践,有一段时间大家说起批评的失语,其实很多做批评的人也做策展,会把他的观点植入到他所做的展览当中,我策划的展览基本上是这两类。



99艺术网:具体操作过程当中你如何梳理学术同实践的关系?


蓝庆伟:很难。你理想中展览的学术主张或是想象中的展览,实际上是远远好于现实中的。因为现实中的问题太多太多,这些问题基本上是现实状况的一个写照,很多时候无法按照你的想法去执行。解决二者之间矛盾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增加展览筹备的时间和内容,充分准备,事无巨细,反复推演,将偶然性降至最低。



2022年7月,“别性别”展览现场



99艺术网:策展人很考验协调能力,考验各种人际关系和对资源的调度。你当时是什么契机开始策展?


蓝庆伟:我是2007年本科毕业,在此之前在学校做过一个展览,这个展览实际上是与写作相关的。吕澎老师给我们上中国20世纪艺术史,把它分成了两个阶段,前50年和后50年,课程的成果是出版了两本书:《艺术的历史与事实》以及《艺术的历史与问题》,后来作为全校的公选课,出版了《艺术的历史与修正》,美术史论系的同学和其他各实践系课的同学,共同完成了这场展览与写作,策划了一个展览。



《艺术的历史与修正》,吕澎主编,四川美术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



那个时候我就对当代艺术比较感兴趣。之后吕澎老师做“改造历史”展览,我去北京参与展览筹备,真正做展览是到了2011年,到成都当代美术馆工作后。到了读研究生阶段,我对展览也有了不一样的认识,研究生的专业就是当代艺术与策划,当时这个专业全国很少,当时研究生导师高世明在策划广州三年展——“与后殖民说再见”。



《21世纪中国艺术简史:2000—2018》,蓝庆伟、王娅蕾、李国华、宋振熙著,中国图书出版社2019年2月出版。



高世明老师给我们定的一个原则是三年内不准策划展览。一般都认为这个专业最后有一个实践类的汇报就是策划一个展览,但他还是希望我们做打根基的工作,继续深入地学习,大量去读书。广州三年展开幕后就把我们拉去现场学习,现场教学。那个时候像军训,早上美术馆开门就进去,中午在美术馆会议室吃盒饭,高世明老师会喊一位广州本地的学者或者是其他领域的专家讲课,傍晚美术馆闭馆后又去中山大学继续与不同学者交流,那段时间排得很满。我觉得这种教学是终极性的教学,一个是深入现场,另一个我觉得重要的是思想。


实际上更注重的是让我们精读所有跟当代思想、潮流相关的书籍。我本科和研究生之间有一年是在职的,这个工作经历让我很珍惜研究生的学习。工作后再回到学校和从本科直接读,认识上有着本质的提高,你更清楚你想要的是什么。



2022年7月,“别性别”展览现场



99艺术网:你怎么协调策划展览过程中的冲突?


蓝庆伟关于展览我认为在今天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我们称之为艺术本体性的展览,我做的基本属于这一类。第二类展览已经跟艺术无关了,可能是个IP或者其他,和真正的艺术史脉络毫无关联,第三类展我称之为躺平的展览,展览没有目标,无欲无求。策展本质上是一个价值判断问题,不是实践问题。我希望我策划的展览,观众看了会觉得是有价值判断的,而不是一个行活儿。



《从街头到语言:西南行为艺术》实物图



关于学术和实践冲突的解决方案,分三个方面:第一,信息透明,充分沟通,引起矛盾很多时候是因为不透明;第二,操作规范,追本求源,比如保险、运输、布展一定要规范,因为这个事情容不得出错,这是容错率极低的一个行业,可能你做了十个展别人都不会宣传你,但是一个展出错了,大家都会知道;第三,让渡空间,枉尺直寻,就是充分沟通以后在不触碰学术底线的前提下做适当让步。我都是做比较“重”的展览,做“从街头到语言:2008年以来的行为艺术”展览时出了一本梳理性的书,有六万多字,这些都是自己给自己加的工作,包括“都市铆钉”展览,我们也正在编辑关于西南艺术群落研究的文集。


“从街头到语言:2008年以来的行为艺术”   展览现场


我做了不少我觉得有意义,但别人不见得觉得有意义的事,我希望我的策展是物超所值的。我自己会有要求。有人愿意找我,而且愿意出经费,最终实现一个展览,我想把我的学术思想加进去。我基本上是这三个特点,原则性问题争取,其它的问题尽量让渡,通过让渡留住展示的机会,把我的观点在展览中呈现。




🚫

 入行策展门槛低,行业太混乱




人们常说策展人的身份多元,但实际情况是门槛太低了,蓝庆伟认为门槛低有几个原因:Ta觉得我也能行;或是认为策展人可有可无。

今天有太多的人在策展。

整个策展行业同我刚刚进入时相比,更复杂、混乱了。



2019年3月“新艺术史:2000—2019中国当代艺术”展览现场,银川当代美术馆



99艺术网:你在具体的策展过程中哪些是让你除了学术之外最分心的,对你最干扰的?


蓝庆伟:策展人还是非常弱势的群体。合作方经常会无故干预你的想法,这可能是困扰最大的。其他的相对还好。这个过程中就需要策展人去发挥智慧,每个人的方法都不一样,有的人可能拍桌子吵架,有的人柔弱一点,有的人可能会找一些知名术家或是著名策展人背书,让合作方感觉值得信任。我将做过的展览作为最好的证明,希望每一次的展览都变成与下一次合作的信任值,虽然很多时候是第一次合作,但可以通过过往我策划的展览衡量我的工作和学术体系,或策展的风格,我珍惜每次亮相的机会。



蓝庆伟策划展览  “都市铆钉:艺术群落在西南”



99艺术网:从你最开始独立策展至今,现在做策展你最看重的是什么?


蓝庆伟:这个问题很难,如果在今天来看,可能还是出资方对专业的尊重程度。当然如果能够资金充裕,能够实现自己的学术思想,体现出展览背后的学术脉络,还是最重要的。



2021年11月“都市铆钉:艺术群落在西南”展览现场



99艺术网:这么多年的摸爬滚打总结起来,成为一个优秀的策展人需要具备哪些能力?


蓝庆伟:你说的时候我脑子里蹦出来如果只说一个就是“自重”。如果说一个终极的能力,那一定是不断地学习,实际上策展人从事的是思想工作,实践工作是另外一个方面。珍惜每一次机会,不要因为与合作方的矛盾就故意弄差展览。我常跟合作的美术馆说,你们放一百个心,我的脸丢完了才会丢你们的脸,我比你们更在乎呈现出来的东西。


一个策展人既不要沦落为资本的奴隶,也不要强势成资本的对立面,这是一种综合能力。我觉得要做一个好的策展人就是一定要不断学习,策展的核心是策展式批评,核心还是思想性,是价值判断,观众通过你这策划的展览能够看出你的价值体现。





🚫

川渝艺术家缺竞技舞台

更缺竞技的心态




我们评价成都的时候容易陷入一个矛盾,一方面觉得成都、或是西南的当代艺术能做到现在这样很不容易了,但说起艺术“第三城”我们又有点儿骄傲。


川渝安逸的生活环境让艺术家很难燃起斗志。



蓝庆伟参加2021成都双年展学术交流会



99艺术网:你经常在西南参与艺术生态的建构,策划当代艺术展览,你怎么看现在川渝地区艺术生态现状?


蓝庆伟有时候我们觉得川渝现在当代艺术很丰富多彩,其实还是有很多问题的。比如所谓成都当代艺术“第三城”,我是比较反对的,我们需要变换评价标准来讨论这个事情。说“第三城”的时候就要肩负起同第一城、第二城同样的使命和学术担当,而不是享受虚名。任何一家知名机构开到成都都不代表成都的艺术生态有多好,只是成都成为了艺术分店的一个消费市场,对机构而言只是多了一个选项而已。



2022年7月,“别性别”展览现场



现在不少机构来成都,原因是什么呢?很简单,大部分还是地产+美术馆模式,政府要求要有文化配套。我用了一个词来形容:商业美术馆模式。以门票作为消费模式下的一个艺术商业逻辑。恰恰是因为成都在非艺术领域的消费能力,让艺术消费创造者看到了未来。成都除了艺术消费,其他的奢侈品消费品牌数量、每年双十一的消费数字,对从事艺术商业的人来讲,极具诱惑力,这是很多城市不可比拟的,但这些对成都本土的艺术生态没有太大的促进作用。



2022年7月,“别性别”展览现场



99艺术网:这些机构纷纷选择进驻成都,对于整个成都当代艺术的生态利大于弊?


蓝庆伟:当然是利大于弊。我的回答很多时候有些苛刻,首先这些机构来,绝对比不来要好一万倍,对艺术生态、老百姓对艺术的了解、普及当然是好的。我指的是缺少真正的一个引领作用。我们一提北京、上海,他们之所以被称为艺术第一城,其艺术各方面的引领作用首先是毫无争议的,但成都很难有这样的引领作用,这些机构只是增加了数量,但鲜有质的变化。



2022年7月,“别性别”展览现场



成都本身有一些地缘上的劣势,比如我们做一个展览请本地媒体过来,最后发现的确在宣传效应上就局限在本地,北京做一个展览也是请了本地媒体过去,在宣传效应上却是全国性的。此外我们缺乏引领性的内容,比如上海的机构对美术馆政策制定上的引导。现在美术馆的行业法律法规,长三角的好多美术馆都在参与制定,但在成都却没有看到这样的动作。这就是差距。我们说成都双年展上百万的参观人数,这一项指标很好,但这还不够。



2021成都双年展展览现场



双年展在参观人数这一项指标上评价很高,但这不能涵概所有方面,我们在双年展机制上是否更加完善。例如上海双年展和上海文化发展基金的关系,而不是政府的某位领导说做,所以就做,而是形成一个完善机制,以防双年展在延续性上的无故断档,这才是政府对艺术最大的开放和支持,要排除偶然性。我们在讨论西南艺术生态时经常双标,觉得这个地方偏安一隅,做到这样已经不容易了,比山西、山东强一百倍,便用“艺术第三城”来标榜。真正的“艺术第三城”的标准不是比差的地方好多少,而是比好的地方差多少,我觉得要求和标准要更换,不能偷换概念,所以我所说的西南艺术生态还没有那么丰富是这个逻辑。



缪斯喜神  展览海报



99艺术网:你怎么看现在西南川渝地区艺术家现在的状态?


蓝庆伟:讨论川渝,我们无法回避已知的一些功成名就的艺术家,还有少数活跃于国内一线从事实验艺术、新媒体创作的艺术家。这反过来说明从艺术家的创作力和艺术的生产环节上,我们的重要艺术家的数量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年轻的重要艺术家。



缪斯喜神 展览现场



关于年轻艺术家群体创作上的问题,有三个点可以讨论第一,沿袭成功经验,认为前辈的成功经验是可以复制的。所谓传承、沿袭导致了今天谈西南、谈成都当代艺术时,最多提及的就是绘画;第二,其他的门类里,比如摄影这部分有一些比较好的艺术家、也渐渐形成了一种氛围;第三,是真正的艺术类的学术奖项、学术展览没有在这个地方起到作用。



缪斯喜神 展览现场蓝庆伟为观众导览



川渝地区缺少竞技舞台,缺乏顶级的竞技平台,艺术家容易产生满足感。成都双年展能否延续,商业上的艺博会能否延续?拿成都双年展而言,2021年的成都双年展的前一届是2011年,可想而知如果成都双年展在这十年间一直不间断地做,今天的成都艺术生态又会是什么面貌。艺术博览会也是如此。这才是真正的艺术生态现状。川渝的艺术生态面临一个什么问题呢?缺少创作斗志和竞争意识。


经常听别人说这里的艺术家很幸福,无论水平高低都能找到相应的藏家,换句话说,市场环境不残酷,所以大家缺乏求变的动力,就像外界对川渝地区的印象:安逸。这是城市的风格,目前来看也可能是优势,但为了行业的长远发展,要学会在安逸中查漏补缺,尽量完善和稳固行业结构,避免环境突然变化带来的行业倾覆。





end



往期回顾 / REVIEW


  1. 赵赵:“漫长的一天”串联时空与时代命题

  2. 90后艺术家发声,“断裂的一代”能否代表新的价值转向?

  3. 宋琨:艺术、生活和信仰是一体的

  4. 芭芭拉·克鲁格:最擅长运用图像与语言的艺术家

  5. 2022上半场,新兴艺术家带来哪些市场反馈?

  6. 安尼施·卡普尔新展,用色彩与笔触谱写宇宙生命之诗

  7. 2022上半年全球拍卖Top20,74亿美元市场释放哪些讯号?

  8. 听李艳锋讲述20世纪艺术这些年的那些事

  9. 打破北上广深“垄断”,各地民营美术馆能否开启“齐放”时代?

  10. 丁乙:流动空间中的无限“十示”

  11. 陈淑霞: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12. 全面登场的年轻一代,谁推动了他们“上位”?


99ART

当代艺术收藏投资专家

长按上方二维码,轻松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