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必寻僧语,萧条物外心 | 灵谷深松秘境中的历史记忆

杜水 群学书院 2020-10-20



位于南京钟山风景区东部的灵谷景区,向来以“蝉噪林静,鸟鸣山幽”而著称,这里虽然不像举世瞩目的中山陵景区和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景区那样引人注目,却因其僻静深幽,少有喧哗而独得不少文人雅士和游人的青睐。 实际上,除了曲水流觞,山林之胜,灵谷景区同样有极其丰富而隽永的历史人文资源。且不说源自一千多年前的灵谷寺、宝公塔尽得六朝风流,也不说集吴道子、李白、颜真卿三位笔下精华于一体的“三绝碑”抑或全国最大的砖砌拱券结构殿宇无梁殿,仅仅以20世纪上半叶的风云际会而言,这里可以说是“一座灵谷寺,半部民国史”。 这里安葬着北伐时期壮烈牺牲的国民革命军将士,这里也长眠着民国时期的风云人物谭延闿、邓演达、戴笠,这里清幽扑鼻的桂花林中,还有辛亥革命元老,原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的别墅桂林石屋遗迹,还有松风阁的涛声,灵谷塔的远眺,临瀑阁的雅致,八功德水的源流,无不与百年中国风云变幻的历史进程密切相关。 2020年,正值民国时期政坛风云人物,同时也是著名书法家、美食家的谭延闿(1880-1930)诞辰140周年和逝世90周年。9月19日,群学书院联袂金陵读城会特别举行特别活动,听历史学者讲述民国政坛往事,探幽灵谷深松秘境,触摸百年风云历史。本文为参与本次活动的读者撰写的随笔。




不必寻僧语,萧条物外心

灵谷深松秘境中的历史记忆

文 | 杜水

现场图片 | 刘青 



群学书院计划于灵谷寺举办谭祖安(延闿)逝世九十周年纪念活动,盖因谭氏的墓地即在现今的灵谷景区。谭氏其人,我很熟悉,因为其精彩绝伦的书法实在令我心向往之,不过关于灵谷寺,我则是鄙陋到一无所知。职是之故,这样的活动对我而言,就属于必须参加了。

 

谭延闿手迹(来源《谭延闿家书》,商务印书馆出版)


在灵谷寺消受了一整天的温暖秋曛以后,我觉得十分不虚此行,这样的雅致记忆如果没有文字留存,难保不会随着时间的流失而逐渐褪淡,这样看来,胡乱撰写一些浅薄的记录,就显得较为重要了。



一、初访文献中的灵谷寺


 

屈大均、邢昉、严遂成、王士禛、钱大昕、陈廷敬、黄侃、黄浚、溥儒、林散之等笔者较为熟稔的人物都有关于灵谷寺的诗作传世。屈大均诗云:

往日出门去,萧森十里松。梅花因太祖,香水自神龙。烟雨宫城暗,莓苔辇路封。兴亡无限恨,消得一声钟。 

陈廷敬诗云:

灵谷钟山事岂同,孝陵不复有遗弓。天留布帽传千佛,人讶金棺识大雄。已堕鼎髯终寂莫,常乘牙象在虚空。神光涌现华严界,塔影江声问志公。 

读了屈、陈二氏的诗句以后,大概能够对灵谷寺形成一种较为具象的体知,至少这个地方应该是一个幽静安宁的所在,并且会有不少文化遗存。


袁幼平老师讲解谭延闿墓碑变迁


灵谷景区给予访客的第一印象应该是那里一排排硕大挺拔的法桐树。南京与法桐有着许多文学式的浪漫故事。瞻仰着这些大树,我们就似乎能够自以为是地看透南京这片江南佳丽地上演生的许多绚烂的历史传奇。这些树因蒋宋联姻而闻名于世,由于南京修建地铁,它们其中的一些成员险遭不测,不过在市民的集体抗议之下,它们仍然能够幸运地留存下来,也可以说,是南京幸运地留住了它们。中国传统时代即有在道路两旁种植树木的传统,这种传统至少在2000以前的秦汉时期就已经存在了,所以可能那些美丽忠实的法桐树与南京的故事,其历史源流可能会更加久远。


灵谷寺路


这些俊伟高拔的树种,饱饫南京水土,因此又以一种博大的胸怀展开所有的枝叶来守护南京,把它们浩瀚无垠的斑斓的身影无私地投射在一条条曲折蜿蜒的小道上,我们的遐思,霎时间就穿透到历史的那一头去了。这些小小的路,或者是自然生成的,或者是由著名的建筑家设计的。我们走在这些饱经沧桑的小道上,踩着从石缝里面钻出来的、稚嫩的草和早早熟落的榛子果,静谧地感听高耸而绵密的树枝上蹙踏着黄绿交杂的叶片的野禽,身上披满了一丝丝落霞背后渗透过来的温暖残照,我感到时间流转的速率减慢了,我们的生活世界好像顿时就被拉回到一个松风生凉、清泉满听的优美意境中去了。


谭延闿墓墓道


在拜谒谭氏陵园的路途中,当我们不时地看到那些或许是来自圆明园、或许是来自肃顺墓的、镌刻着奇花异兽的汉白玉石材时,我们如同见证了一个个血雨腥风、波澜壮阔的传奇故事在舞台上结束演出后,演员们来到这个安静地的地方开始了一个永远不愿苏醒的睡梦。在这种清净的环境里,我感到要产生一种枕流漱石的心理冲动了。对于一个读文史书的人来讲,这里实在算是一个完美的归宿了。


远望谭延闿墓


探访灵谷塔前香炉


现今的灵谷寺已经不在原址,不过这些细节,初次造访者大约都是不知道的。我们未能进入寺院一探究竟,殊堪憾恨。不过,寺外大红的楹联和匾额上的字迹我却十分感到兴趣。当中一联出自弘一法师之手:

一切诸苦皆消灭百福妙相皆庄严

法师早前写字学北碑,功力精深;出家以后,字体逐渐变异,平心而论,这种转变绝非返朴归真,归于平正的意味,就我所看到的弘一法师出家后的一些笔迹,甚至流于拙劣。不过,我在现场发现,法师出家后的字体放大以后,观感上要比小字更好很多。


灵谷寺楹联(图片来源:Tom老道)


中间一幅楹联是林散之的行草书:

如来境界无有边际普贤身相犹如虚空

散翁以草书知名,不过此一幅对联,绝大多数是行书。边上一幅对联是启功先生的字体,这幅对联我曾在多年前就见过,知道不是专为灵谷寺作的:

海中大佛八宝盖云端仙人双翠翘 

我特意观察了一下,三幅对联都是佛教的居士奉送的,对联上联的右上角有题款识之。灵谷寺的匾额是于右任的正书,这是无疑义的。


灵谷寺山门(图片来源:Tom老道)

 


二、记忆中的谭祖安与本次所获新信息


 

对于知道一点书法知识的人而言,钱南园、谭祖安以及华世奎等人应该算是比较熟悉的,这三人都是写颜字的大家。不过,颜字所胜,楷书在其浑厚雄强,行书在其精神韵味,三家之中,谭祖安算是做得最好的。因祖安的字而知其人以后,我又能够附带着了解与之相关的其他一些逸闻,如谭氏将宋美龄介绍给蒋介石,以及毛主席年轻时在长沙时办书社而谭氏出资襄助之类。


谭延闿书《枯树赋》


主持纪念讲座的叶铭老师毕业于南大历史学院,算是我的学长。叶老师将谭氏毕生所获的头衔梳理得较为细致。

晚清两广总督谭钟麟之子末代科举会元辛亥元勋(湖南参议院议长)湖南军政府都督袁世凯政府湖南都督

广州大元帅府湘军总司令

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长

广州国民政府代理主席

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

叶铭老师讲座现场


这样一来,谭氏一生的主要经历就比较清晰了。叶老师从谭祖安的日记中撷取了若干材料,向我们展示了从谭氏视野中的中山舰事件、叶德辉被杀等一些重大史事。尤其是叶德辉被杀一事,从谭祖安的角度来看,对中国近代的政治和文化的演进,其关系尤为重大。


讲座现场


谭祖安陵园中有两幅对联,其中一幅在动乱时代被铲掉了,导游老师说,原文是:

凤翙鹰扬,一代羽仪尊上国龙蟠虎踞,千秋陵墓傍中山

临瀑阁的另一幅为浙江省送的挽联,是隶书,其中杂了篆意,网络上多传云:

取长江水莫重泉,交集百端,虔钦翕受群流量去中山陵不数里,相依终古,仍系弥纶六合心

远望临瀑阁


2013年出版的《中山诗文集》中,也是这样的版本。下联毫无疑义,上联有些疑问。


谨案:《说文》言:“更,改也。从攴,丙声。”故“㪅”即“更”字。我们在明清时期的一些书家的行书作品中尚能看到这样的写法,也无疑义联系到上下联文法,故应作“更钦”,而非“虔钦”。此外,“莫重泉”三字也很难得到完善的解释。所谓的“莫”字,原石由“艹”“目”“大”三部组成,故普遍传作“莫”。我曾怀疑应该为“算”,并在古代碑帖中找到了相关例证,不过,“取长江水算重泉”,则仍不可通。我有一位同学是南大文学院程章灿教授的硕士生,我托其向程教授请教。得到的回复是:

取长江水奠重泉,交集百归,更钦翕受群流量。用长江水来祭奠九泉之下的逝者,(逝者正如)长江一路交集汇聚了无数流水,更让人钦佩他接纳群流的雅量。

谨案:原石作“交集百端”毫无疑义,我们传过去的照片不甚清晰,程教授误看,无可厚非。不过程教授将我们怀疑的字释作“奠”,则不仅文义皆通,并且我在马王堆帛书中也找到了例证。因此,谭祖安陵园临瀑阁中的挽联应作:

取长江水奠重泉,交集百端,更钦翕受群流量去中山陵不数里,相依终古,仍系弥纶六合心

不过,我在几种常用的民国数据库中都未曾检索到这两幅楹联,因而难于详细考证其作者,这算是比较遗憾的事情。

 

2016年在由南京昆曲研究者罗拉拉等举办的临瀑阁举行的灵谷曲会



三、一个思考与设想



谭祖安旧学深厚,是湖南唯一一位会元。做一个不恰当的比喻,会元大概相当于现在的省高考状元,那水平自然是很高。这样的人物,作为一个学者自然是完全合格的。他的身上还有另外两个标签,一个是书法家,一个是美食家。也就是说,他的性格中蕴含着一种艺术性的情怀和美感。虽然我们通常不把他看做是一位政治家,但是就法理而言,他曾经是中华民国的国家元首。我想,这样一位学问坚深、携带着艺术情怀的学者成为一位把握国家命脉的政治家以后,如果一心一意地做实事,那么这样的国家和社会将会是怎样的面貌?由于诸多历史因素的限制,谭祖安采取了一种“不干政”的态度。


不过,鉴古知今,如果我们社会中的每一个芸芸众生都是这样一个学问不已、怀揣着艺术美感的鲜活个体的话,那我们的社会和国家就一定会会变得更加美好。



全体留影



THE END





本书为谭延闿致写给长女谭淑、女婿袁思彦等人的信札,共57通102页。书体自然洒脱,叙述家务、政事、接酬均有。不少家信还反映了谭延闿的为政处世,可供世人借鉴。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购买




梁漱溟纪念特别讲演 《金陵刻经处》新书分享会 | 《谢辰生口述》新书分享会 |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 千古聚讼《兰亭序》| 对话舒国治 | 对话叶兆言 | 周文重大使讲演 | 五作家文学冷餐会 博物馆史对话 | 晚年柳诒徵 | 程章灿谈胡小石 | 民国知识人 王笛《袍哥》新书分享会 |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婚 |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 叶圣陶孙女回忆姑苏叶氏文学世家 | 孙中兴谈爱情 | 长三角社会学论坛 |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高峰论坛 |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 社会心理学会云南暑期班 杨国枢先生追思会 | 郑小悠:年羹尧之死 |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 高欢藏品展特别活动 | 魏定熙《权力源自地位》新书对话会 | 2018共读南京之《南京城市史》中国首部书店话剧 | 四姝昆曲雅集 | 徐新对话刘成 |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 周琦教授品读百年越南 福克《两性》新书分享会 | 社会学十位长江学者聚首贵阳 | 你所不知道的金庸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之美系列讲演 | 谷岳南京分享会 | 谢宇教授系列讲演 | 对话:林语堂与中国文化精神 | 周志文《论语讲析》新书分享会 | “双十一”消费魔咒特别论坛 | 王阳明逝世490周年特别论坛 | 茶叶:中国与世界 | 大学教授对话著名作家:中小学作文改怎么写? | 文学名刊主编南京见面会 | 《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五十讲》| 青年作家费滢《东课楼经变》新书分享会 | 仰之弥高:20世纪中国画八大家特展 |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傩舞阵头与瘟神信仰记忆 |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 张静:研究性思维的逻辑 |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 陈作霖逝世100周年纪念演讲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 陈寅恪诞辰130周年纪念演讲 | 《运渎桥道小志》文化行走 | 《旧影新说明孝陵》新书分享会 | 钱穆先生逝世30周年纪念演讲 | 孙中山逝世95周年特别论坛 | 作为政治符号与历史记忆的中山陵 | 阮玲玉诞辰110周年,上官云珠、周璇诞辰100周年纪念演讲 | 世纪文学之都的城南旧事  文旅融合与文化南京 | 苏七七《光与真的旅途》分享会 |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图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