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坛纪要 | 晚清的新式传播媒体与知识分子

孙美玲 群学书院 2020-10-20



《晚清的新式传播媒体与知识分子——以报刊出版为中心的讨论》一书是哈佛大学历史与东亚语言系李仁渊博士在其硕士论文基础上改写而成,本书将晚清知识分子放置在当时新出现的报刊等传播机制架构起来的社会空间中,考察了19世纪中叶以来,西洋的各种传播形式对晚清中国有何影响,这些影响产生了什么效果,以及在晚清社会政治与思想的变迁中新式传媒发生了什么功用等问题。


9月12日下午15:00,群学书院群学书院联袂梅园经典共读小组,将采用“云沙龙”的形式,邀请李仁渊博士和张文彦教授,围绕这一著作展开讨论。本文为线上论坛回顾。




论坛回顾

晚清新式传播媒体与知识分子

文 | 孙美玲




沙龙的开始,作者李仁渊博士为书友们分享了本书的概要和观点。李博士首先提出研究传播的目的在于考察抽象的概念如何通过传播媒介传达给集体,进而成为集体行动的基础。本书也是思想史和社会史研究结合的一个尝试,通过对传播过程的考察,来理解思想是通过怎样的管道传递给什么样的群体,进而引起了什么行动,从而形成历史的过程。关于传播的考察主要有三个面向,首先是技术的面向,技术使媒介成为可能进而产生影响力;其次是形式的面向,不同形式的传播媒介各有其特点;最后是社会关系的面向,传播技术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配合。


交代了基本概念之后,李博士逐章节给大家讲解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中,李博士首先解决的是1895年之前新式传播媒介传入中国后没有产生制度性影响的原因。1895年之前西方传入中国的传播媒介主要有两种形式,一个是传教士以传教为主的出版物,另一个是外国商人办的商务期刊。虽然这两种刊物都在局部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但是面对中国国内原有的庞大复杂的社会结构与深厚固结的思想文化资源,这些新式传播工具的影响力非常有限。


上海《字林西报》大楼


第二章重点讲传播媒体的政治化,1895年之后知识阶层主动利用新式传播工具达成自己的个人理想,万国公报、时务报等是建立在既有的关系网络之上,因此与传教士的报刊和商务性报刊不同的是它可以走出口岸,同时这些报刊的意义在于突破原来的纵向权力结构,为知识分子提供了质疑和自由表达的横向空间。但是李博士强调戊戌变法时期的表达空间与哈贝马斯意义上的公共领域仍然不同,因为中国并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同时这些知识分子是依附于官方的,并没有企图颠覆专制王权。


第三章和第四章李博士分别讲了新式传播媒体从海外到国内,从租界到内地的扩展过程。戊戌政变之后的流亡者东渡日本办报,他们有机会吸收西方的思想资源,复制日本的新式传播媒介,这些思想经由留日学生传回中国,在租界这样的转运点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海外的环境一方面使这些刊物更加激进,独立于官方,另一方面也激化了知识分子的民族主义。


《时务报》


第五章则是官方的响应,随着传播媒体的扩张,官方势力也不断进入,主要的措施包括:封禁、对抗、规范,限制言论尺度、保护著作权。在内外交逼之下的新政,可说是逐步将这些媒体正轨化,并纳入许多民间媒体的意见,一方面官方需要利用这些空间宣传并开化民众、争夺言论之主导权,另一方面借由清楚的法规,官方欲用各种新成立的行政机构收回对此领域的管理权。


第六章回到本书关照的核心,新式传播媒体是如何影响知识分子的。晚清以来很多士人走科举道路行不通,开始走入新式传播媒体。在旧秩序崩坏、新秩序尚未建立起来之际,晚清的士人处于青黄不接的过渡期,既与官方脱离,又未与下层建立认同,不仅在思想、文化为自我定位上,晚清的士人/知识分子在日渐紊乱的社会阶层中,面临着被排除出核心,又未占据新位置的边缘化危机。

随后,


《万国公报》


青岛大学张文彦教授从自身研究和阅读该书的体验出发对李博士的分享进行了评议。张教授认为本书前四章似乎是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马赛克似的叙事,各类传播技术、媒介地理分布、媒介人物、言论等交织成的一张密集错综、不断延伸生长的新式传播网络。这些草蛇灰线到了第五章就豁然开朗了,汇集在了李博士所搭建的研究框架中。西方媒介技术从最初传教士的尝试,到本土化发展,实现了对中国社会结构和文化网络的破坏,实现了新媒介和旧媒介的切割,不同于技术的发展升级,而是一种范式转变。张老师认为该书为我们带来了很多新思路和新命题,比如新旧范式转换的过程中报刊、出版机构所滋生展示的专业意识和行业意识。


张老师就李博士的个人学术史、该书案例选择的依据、报刊和书籍媒介之间的关系以及是否发现以开通明智为目的的报刊真正传递到下层民众手中的史料等问题,与李博士进行了讨论。


在提问互动环节,书友们就本书的选题缘起、报刊的研究方法与理路、近现代史研究中的冲击-响应框架等与李老师展开交流。李老师强调研究要从自己的问题意识出发,寻找合适的材料和方法。在应用冲击-响应模型时要考虑到中国和西方并不是完全对立的铁板一块,就本书而言,新式传播媒体进入中国时也不是以对抗为目的而是融入,同时中国士人的选择也不是一定是为了响应,也有主动的选择,也就是说在应用这一分析框架时要充分考虑到主体的主动性以及实然的具体的现实。


最后梅园经典共读小组创始人许金晶老师做了总结致辞。许老师首先赞许了本书的分析深度和作者的史料梳理能力,而后分享了他的阅读感受。许老师认为李博士的这本书首先对于晚清新式传播媒介对政治与社会文化方方面面的影响分析得很到位;其次就师承关系来看,本书更多的是在传播的路径上来探讨王汎森先生所谓的日常生活的思想化和思想的日常生活化是如何完成的;再者,本书体现了政治文化史、社会文化史、传播社会史三种新史学的研究路数的交相融汇。这些都体现出李博士深厚的阅读积累,君子不器的学术格局,以及多元化的非常开阔的学术视野。最后许金晶老师提出了一些扩展性的建议,包括从社会经济史角度探索新式传播媒体的发行策略,将视角延伸到对下层民众的关注,以及将官员从一个政治传播路径的研究转移到一个读者研究等。




梁漱溟纪念特别讲演 《金陵刻经处》新书分享会 | 《谢辰生口述》新书分享会 |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 千古聚讼《兰亭序》| 对话舒国治 | 对话叶兆言 | 周文重大使讲演 | 五作家文学冷餐会 博物馆史对话 | 晚年柳诒徵 | 程章灿谈胡小石 | 民国知识人 王笛《袍哥》新书分享会 |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婚 |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 叶圣陶孙女回忆姑苏叶氏文学世家 | 孙中兴谈爱情 | 长三角社会学论坛 |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高峰论坛 |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 社会心理学会云南暑期班 杨国枢先生追思会 | 郑小悠:年羹尧之死 |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 高欢藏品展特别活动 | 魏定熙《权力源自地位》新书对话会 | 2018共读南京之《南京城市史》中国首部书店话剧 | 四姝昆曲雅集 | 徐新对话刘成 |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 周琦教授品读百年越南 福克《两性》新书分享会 | 社会学十位长江学者聚首贵阳 | 你所不知道的金庸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之美系列讲演 | 谷岳南京分享会 | 谢宇教授系列讲演 | 对话:林语堂与中国文化精神 | 周志文《论语讲析》新书分享会 | “双十一”消费魔咒特别论坛 | 王阳明逝世490周年特别论坛 | 茶叶:中国与世界 | 大学教授对话著名作家:中小学作文改怎么写? | 文学名刊主编南京见面会 | 《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五十讲》| 青年作家费滢《东课楼经变》新书分享会 | 仰之弥高:20世纪中国画八大家特展 |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傩舞阵头与瘟神信仰记忆 |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 张静:研究性思维的逻辑 |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 陈作霖逝世100周年纪念演讲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 陈寅恪诞辰130周年纪念演讲 | 《运渎桥道小志》文化行走 | 《旧影新说明孝陵》新书分享会 | 钱穆先生逝世30周年纪念演讲 | 孙中山逝世95周年特别论坛 | 作为政治符号与历史记忆的中山陵 | 阮玲玉诞辰110周年,上官云珠、周璇诞辰100周年纪念演讲 | 世纪文学之都的城南旧事  文旅融合与文化南京 | 苏七七《光与真的旅途》分享会 |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