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振兴乡村到远赴边疆,河南毕业生用青春书写最美注脚……

基层是高校毕业生成长成才的大舞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教育部等有关部门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越来越多高校毕业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奔赴基层干事创业,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今年,教育部颁发首届“基层就业卓越奖”,我省3名教师,21名高校毕业生入选。


近日

省教育厅微信持续推出

“基层就业卓越奖——河南师生事迹展”


今天

我们一起来认识5位

教育部首届“基层就业卓越奖”

获奖毕业生


他们是

河南科技大学 乔小全

周口师范学院 杨静怡

郑州大学 董艺文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张延昭

河南警察学院 郭谭军

跟随小编一起“走近卓越”吧!




01青春在祖国边疆熠熠生辉
河南科技大学 乔小全


2017年7月,Z165次列车,3000多公里外的西藏昌都。

2019年7月,T197次列车,4000多公里外的新疆克州。

两次跨越大半个中国的奔赴,经山历海,落地扎根,为乔小全的青春写下了最美注脚。

现任新疆克州阿克陶县皮拉勒乡党政办干部的乔小全,2015年至2018年在河南科技大学读研,研二那年的7月,他保留学籍,参加“西部计划”,踏上西行的Z165次列车,开始了志愿服务西藏的逐梦之旅。坐着火车疾驰了两天一夜,乔小全顾不上休息调整,在参加完当地举行的出征仪式后,就赶赴服务单位昌都市洛隆县团委。

在这里,笃实好学的他第一时间熟悉了单位的基本业务工作,积极组织策划“清洁家园,扮美洛隆”“红领巾圆梦微心愿行动”等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同时,他还深入洛隆县初级中学、孜托镇小学、中亦乡小学、俄西乡小学等乡(镇)小学开展教育扶贫工作,为学生带去学习文具、防寒衣物等爱心物资。

一年服务期满后,表现优异的乔小全荣获2017--2018年度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

“一年援藏路,一生雪域情。在西藏的一年里,我在工作中磨练了坚强意志,收获了珍贵的友谊,也感受到了雪域高原独特的风土人情。”乔小全说。

从西藏回到家乡一年后,他做出人生中第二次跨越千里的抉择:远赴4000多公里外的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开始自己的援疆之旅。

2019年7月28日,他踏上从郑州发往乌鲁木齐的T197次列车。到达目的地后,他被分配到位于国家级贫困县的阿克陶县皮拉勒乡,这里也是地处“三区三州”的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作为乡级疫情防控综合组成员之一,从一级响应到四级响应,始终坚守岗位,一人身兼数职,负责疫情防控日报、文件起草、物资统计、个体工商户小额信贷等。

随着“战疫”形势持续好转,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脱贫攻坚成了主战场。2020年3月,在组织安排下,他到拜什铁热克村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开始驻村生活。期间,他不断充实“两委”班子力量,负责的党建、劳务输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都做得有声有色。

当年5月,经组织考察,他又转任喀拉苏村党支部书记,负责村委全面工作。在“抗疫”期间,他带领全体村民共同参与疫情防控,实现群防群治,到全面解封时,所管辖区域未出现1例阳性病例,得到上级党委政府高度认可。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他还统筹推进其他工作。为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组织力量建设法治文化广场;建立村级爱心积分超市,对村民的日常表现进行量化打分并开展积分兑换活动;筹资5万余元修建水渠3.5km,切实解决村民的“灌溉难”的烦心事;推进农村户厕改造提升,制定村级经费补偿机制(村委会每户补助100元),如期完成厕改工作;扩大水稻种植规模至2200亩,打造良种水稻种植示范基地280亩;围绕“三清三改两提升”“院内院外六件事”,稳步推进全村的人居环境。

在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这片冰山雪峰密布的土地上,乔小全以挺膺担当的青春使命,谱写着无悔的青春华章。虽然离家越来越远,但离梦想越来越近,在内心深处,新疆已成为他的第二故乡。

他说,在自己的“双援梦”(援藏梦、援疆梦)中,深深体会到作为基层青年干部,更要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到党和国家的事业中,在基层扛重担、打硬仗、涉险滩,做新时代的“知识青年”,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02扎根墨脱绽芳华
周口师范学院 杨静怡



2017年初夏,本科毕业于周口师范学院的杨静怡,选择到西藏自治区墨脱县中学任教。这个大胆的选择,对她来说却并非偶然。

2014年,杨静怡作为班长,组织同学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的回信。总书记在信中勉励青年人到基层建功立业、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这让杨静怡产生了投身边疆、支援西部的想法。

恰逢西藏林芝市计划人才引进一批教师,感到机会来了的她第一时间向招录单位递交了报名表。辅导员也为她加油鼓劲:“既然决定把青春和热爱献给西部教育事业,就要以坚韧不拔的奋进之姿努力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就这样,通过层层选拔,杨静怡如愿成为墨脱县中学教师,从此开启了她的西部人生。

怀揣着梦想,杨静怡离开家乡、告别亲友,从河南到西藏,坐火车、乘飞机、转汽车,历时三天抵达墨脱。尽管事先做了思想准备,但当越野车驶出嘎隆拉隧道时,泥泞不堪的道路、随处可见的塌方、泥石流的斑斑痕迹……还是让她产生了一丝恐惧。然而,当她初入墨脱县中学校园,看到学生对知识渴望的眼神,“帮他们走出大山”的铮铮誓言在耳边回荡,任何恐惧都抛之脑后了。


“墨脱的孩子常年生活在大山深处,他们对知识如此渴望、对外界如此向往,是我未曾想到的。”这坚定了杨静怡帮助孩子们走出大山的信念。

从未看过的风景,从未听到的语言,杨静怡对这里的一切充满好奇,她开始深入了解墨脱的风土人情,努力适应工作。然而,万事开头难,因缺乏民族地区教学工作经验,一开始她所教的学生成绩并不理想。于是她开始从心灵贴近学生,向学生讲述大山外面的世界,给他们做家乡美食,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学生们日益开朗,成绩也逐年提高。杨静怡也收获了珍贵的师生情,成为了学生们的“知心姐姐”。


2018年,杨静怡和同在墨脱工作的校友刘凯结为夫妻,从此把家安在了雪域高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藏一代”。2019年底,他们迎来了爱情的结晶,就这样,小小“藏二代”开始随父母在高原穿梭。

杨静怡的丈夫刘凯在墨脱县帮辛乡工作,那是当地最偏远的乡,在住所与单位之间,只有一条“天梯”挂在悬崖上。漫长的雨季使墨脱极易发生泥石流,一旦发生道路阻隔情况,刘凯就只能待在单位。正因如此,孩子已经3岁多,但和爸爸在一起的时间却不足1年,这让夫妻俩十分愧疚。是校友,是夫妻,也是战友。杨静怡和刘凯一个是教书先生,一个是人民公仆,相濡以沫,携手同行,在平凡岗位上奉献青春,只为让墨脱变得更加美好。

在墨脱6年的工作经历,让杨静怡深深地融入了墨脱文化,爱上了墨脱文化。2021年,国务院原副总理刘延东到墨脱县考察调研时,作为墨脱文化宣传队宣讲员的杨静怡向她讲述墨脱故事。“希望你和丈夫继续扎根边陲、服务人民,把墨脱建设得更加美好。”刘延东的鼓励令杨静怡备受鼓舞。

珍贵的师生情谊、淳朴的墨脱风俗、无悔的青春年华……杨静怡在墨脱这片土地上收获了太多太多。望着那一朵朵盛开的格桑花,看着那奔流不息的雅鲁藏布江,杨静怡说:“不管路多难走,我都会坚持,为格桑花绽放得更加绚丽、墨脱的明天更加美好贡献力量。”




03风华在群众中放歌,乡村在提振中正茂
郑州大学 董艺文




2016年9月,大学毕业的董艺文同志放弃了炙手可热的创业项目,选择扎根基层,来到登封市大冶镇垌头村。在基层岗位上,董艺文始终坚信求学理论要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树大志做难事,致力于构建垌头村“会唱歌的村庄”文化符号,创办全国首家乡村文化合作社,将传统文化与乡村产业相结合、再创新。

作为一名农村到城市求学的大学生,自小的成长经历董艺文既积累了一定的农村经历,更深切感受到了农村发展的需求。临近毕业的董艺文选择转让创收正丰的互联网企业,带着积蓄深入全国各地考察,扎根乡村旅游热土,访问文旅名家。为节省开支和规划使用,他根据垌头村情况因地制宜编制了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朝着产业振兴的目标迈进。

目标定下了,行动马上开始。2019年,他辗转多地筹措资金,谋划垌头村产业发展。当他带着投资人、规划师、村发展蓝图与老乡们见面,当乡亲第一次看到未来的垌头时,村民眼前一亮、投资人争相参与。两年的建设期,他践行着“红旗渠精神”,发动村民不等不靠、点滴做起,建成了大剧场、小吃街、道路绿化等。面貌焕然一新的垌头村,人流物流争相涌入,村民纷纷开起了农家乐,700多名群众实现就地就业。整个村子日均人流量达五千人,产业蒸蒸日上,研学游、乡村游、家庭游为主体的产业纷纷涌入,小村庄热闹了,乡亲们喜笑颜开。

董艺文跟乡亲们讲:“以前我们会唱歌,现在我们要发展成产业。发源于我们地区的《朝阳沟》现代豫剧市场基础好,但缺乏提质创新,我们发展任何产业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看似在讲传统文化,实际在讲乡愁与振兴!”实践证明,这条路子他趟对了,青年人敢于担当、创新做对了。

2020年村委换届,董艺文当选村支部书记、村委主任,思路清晰、敢抓敢干的他,以农村实景演出为主的第三产业带动一二产业联动,从产业上下手改变山村穷面貌。

投资近四千万的垌头村大剧院,为垌头村产业振兴迈出了巨大一步。董艺文通过为大剧院招商引资,由民营企业、爱心乡贤等累计超1亿元固定投资在村落地建成,而他发展故乡的思路、理念也越发清晰。理工科出身的董艺文在大剧院不拘一格做起了文化总导演,通过实景演出《再现朝阳沟》,创新性发展豫剧传统文化,既扩大垌头村“会唱歌的村庄”品牌影响力,又打开了产业路径,为村庄乡村文化旅游引流、文化业态丰富等多方聚力。

如今,垌头村建成非遗文化街、农产品作坊、农家乐、服装厂、纯净水厂等实体产业,乡亲们更是走上了精神富足、物质富裕的双丰收式“一村一品”特色之路。

新农民、新职业、新增收,董艺文正在用责任与担当一步步改变这个曾经贫穷的小山村,也始终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奉献着自己无悔的青春。



04用心用情脱贫攻坚,奋进奋战乡村振兴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张延昭



卢氏县是河南省西部一个典型的深山区县,2020年前是河南省贫困程度最深的国家级贫困县。2017年,当时24岁的张延昭来到这里的汤河乡工作。

到汤河乡,张延昭遇到的第一个“硬仗”是脱贫攻坚档卡资料整理工作。当时,河南脱贫攻坚已到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当地脱贫攻坚存在不少问题,贫困户台账不清楚、信息不准确是其中之一。

到基层还没来得及熟悉情况,张延昭就投身于这项重大工作,在这期间,他每天早上天刚亮就出发入村调查,走家串户摸排村民信息,逐户走访、核查贫困户档案,每晚都要将当天的核查情况汇总并上报,同时还要负责易地搬迁安置点的前期手续办理等工作......对于张延昭来说,加班到深夜12点多是常事,时不时还要熬夜通宵工作。最终,他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为卢氏县顺利摘掉贫困帽作出了贡献。

然而,硬仗不止一场,紧接着张延昭又投入到汤河乡易地搬迁安置点建设“攻坚”工作。张延昭在2017年国庆节后投入安置点建设的攻坚阶段工作,连续两个月吃住在工地上,配合施工方全力赶进度,确保工程按期交工、群众如期搬进新居。通过逐户调查核实,他和其他同志进一步摸清了搬迁户底子,精准识别搬迁对象433户1714人,高标准整理完成搬迁档案资料,当年年底,乡里首批贫困群众顺利乔迁新居。

工作强度大,事情千头万绪,曾经的他也差点动摇过,深夜扪心自问“该不该从外地来到乡镇工作?”但这个念头仅仅一闪而过,他便很快说服了自己:在乡镇工作,能为改变一方面貌、帮助群众过上好日子尽一点绵薄之力,这种收获和成就感是他人无法体会的。

身处乡村振兴第一线,张延昭深知自己承担着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重要责任。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他找思路、谋项目、做规划,在平凡岗位发挥着不平凡的作用。2018、2019年连续两年,工作成绩突出的他被卢氏县委、县政府授予“脱贫攻坚贡献奖”。

项目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汤河有着优质的天然温泉、奇特的神浴文化和秀丽的森林风光,其裸浴历史悠久,据清光绪九年《卢氏县志》记载:“汤池在熊耳山足,夏可薰鸡,冬可沐疡......”。在乡社会事务办(文旅办)工作期间,张延昭主动开展汤河裸浴习俗申遗工作,填写资料、谋划发展、争取支持。一趟趟报送资料、一遍遍完善信息、一个个工作汇报,2021年7月,汤河裸浴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为汤河乡发展注入了动力。

来到汤河乡的这几年,张延昭先后在乡扶贫办、搬迁办、文化中心、党政办、社会事务办(文旅开发办)、公共服务办等部门工作,取得了不少亮眼的成绩。“基层工作是简单的也是复杂的,但最重要的就是要弯下腰、沉下心、干实事,只有这样,关键时刻才能让群众信服。”张延昭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作为一名乡镇青年干部,张延昭愿意扎根基层“自讨苦吃”,在新时代伟大征程中,在农村的广阔天地中,以行动书写无悔青春。




05心系群众,真心赢得民心
河南警察学院 郭谭军



“玉经琢磨方成器。”在一封封感谢信和一面面锦旗的背后,是郭谭军反恐治安工作中满满的艰辛和甜蜜的收获。

将时间倒转至2014年,刚从河南警察学院治安系毕业的郭谭军来到乌鲁木齐铁路公安局,成为一名基层民警。经过八年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工作,郭谭军成为了乌鲁木齐铁路公安局哈密公安处鄯善北站派出所副所长,负责警治安防控、执法办案和反恐怖工作。

对于郭谭军而言,这八年的基层治安反恐路并不平坦。红山警务区地处祖国大西北的吐鲁番盆地,是一片被绵延沙漠、古老火焰山以及巍巍天山围拢着的茫茫戈壁,年均降水量不足30毫米,全年风沙和大风天气长达70天。警务区管辖50公里高铁线路,沿线点多线长,毗邻的连木沁镇敌社情复杂、人员分布散乱、重点人口众多,是自治区反恐维稳重点乡镇。刚到警务区时郭谭军只有24岁,面对反恐压力、线路安全压力、自然环境压力、队伍管带压力,他夜夜卧不安枕,睡眠严重不足。

但压力并没有击垮郭谭军。在艰苦的条件下,郭谭军与地方综治部门一次次沟通、一次次协商,逐渐压实地方护路责任,顺利推动建立护路工作站4处,护路工作室13个,配备专兼职护路人员120余人,将铁路线路分区段划分至沿线各网格。并在实践中不断磨合,创立了“五合一净”工作法,与地方各网格合“平台”、合“智慧”、合“力量”、合“优势”、合“技术”,强化地方主动管控,持续净化高铁沿线外部治安环境。

在“平安站车路,金盾护你行”专项行动和“百万警进千万家”活动中,郭谭军充分利用镇、村、小队已建成的治安防控网格,大力举办护路宣传和法制宣传,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沿线受教育群众超过60000余人,发现并妥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3起;今年以来,派出所与各网格护路组织共进行联合巡线70余次,开展大型防洪联合演练3次,预警洪水灾害6次,清理各类闲杂人员170余人,联合管控各类治安重点人员48人,整改铁路外部防控风险因素143处,其所在辖区一次又一次实现治安百日“四无”的工作目标。

“心系群众,才能赢得民心”一直是郭谭军秉承的工作信念。他所处的辖区沿线是乡镇系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少数民族群众占比95%以上。刚到辖区开展工作时,周边村庄的许多村民对郭谭军这个外地人“不感冒”。

为了打开局面,郭谭军日夜坚守,披星戴月,走遍辖区边边角角,废寝忘食学习维语,见人就打招呼,见面就喊兄弟,还主动与辖区困难村民买买提大叔结对子、认亲戚。时间一长,村民们都认识了这位助人为乐的铁路警察。随着交往不断深入,沿线群众见到他越来越亲,有什么难事都愿意找他。郭谭军先后帮村民找回丢失牲畜58只,救助走失“五残人员”3人,帮助牧民转场200余次。这一桩桩好事,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郭谭军先后收到群众感谢信4封,锦旗2面。

从警八年来,郭谭军先后于2017年被评为“全路公安机关优秀人民警察”,并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2018年被乌鲁木齐铁路公安局评为“十大优秀高铁卫士” ;2019年被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评为“2018感动乌铁十大功臣”;2020年被公安部铁路公安局评为“全国铁路公安机关最美基层民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作为一名护卫千里铁路线的基层民警,郭谭军坚守平凡、忠诚履职,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非凡的业绩,成为群众心中的英雄,也成就了自己的初心!


相关链接:

为了能让更多学生找到工作,这些河南老师有“操不完的心”……

从新疆边陲到西藏高原,总能见到河南优秀毕业生的身影……


统筹 | 张国强、朱荣玉

审核 | 杨晓谜

责编 | 赵浩男、贾元格


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