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学经典品读让德育蕴含美学韵味

刘晓哲 守望新教育 2021-10-25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我们常常会感到苦恼,为什么教师苦口婆心地对学生进行大量的思想品德教育后,学生的改变和进步微乎其微呢?深究其原因,就是口头的说教并没有真正被学生所接受,或者说没有让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


“整个心灵的和谐就是德行”,引导学生进行经典的诵读,不仅可以获取知识,也是一种有效的德育手段,可以使学生在经典阅读过程中达到自我人格的完善。


文学经典品读让德育强化情感力量,蕴含美学韵味,彰显人文精神,对于潜移默化地涵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静养式阅读”》《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阅读,看见更大的世界》《文学阅读的魅力所在——文学教育的意义》《文学是多么好——文学即教育》)

文学经典品读的德育意涵
作者|刘晓哲
来源|中国德育杂志社

刘晓哲,山西大学工程学院,教授,博士。
 
学校德育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一定的载体。而优秀文学经典以其意识形态属性、情感特性、美学特征及其丰富的人文承载,让学生在品读过程中,品德得以涵养,人格得以健全,成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重要保证。



一、文学经典品读让德育强化情感力量

迄今为止,我国各种版本的教学理论都明确把教学过程定义为“特殊的认识过程”,这种以发展受教育者的认识为核心的近代教学方法,使得教育的客观性明显增加,因此作为事实性知识的文化领域与学习主体的情感愿望渐渐疏离,甚至以价值性知识为主的德育领域也主要采用学科型、知识型的教学方法,使得陶冶情操、塑造品格的目标与教学活动几乎分离。这种教育将认知从“情与意”中剥离出来,从“善与美”中抽取出来,撇开情感与意志讲认知的发展,从而走上了“唯理智主义”之路。

学校德育应主动从这种“唯理智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转向以情育德。所谓以情育德就是通过影响人的情感而更深入、更持久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及其行为的一种教育模式。朱小蔓在其《情感教育论纲》中谈道:“我在做哲学——伦理学研究生时,之所以选择道德情感作为研究方向,是因为意识到在人类伦理和个体道德的精神大厦中,情感最具深沉、稳定和核心的特质。”[1]而文学经典的品读,则正是实现这种以情育德的有效途径。

文学是人类表情达意的最好工具。文学作品中的悲欢离合、爱恨嗔痴,是最浓缩的人类情感史。所以有人评价莎士比亚的著作是“各种情欲的全部系统”,卡夫卡的著作是“一部明察秋毫的伦理学的惊人的画卷”[2],人类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都在文学作品中得到最充分和生动的体现。美国著名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指出:“文学对教育那些麻木不仁的人懂得感激,培养一种民族自豪感,在不同阶级之间制造一种伙伴兄弟的感觉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3]经典是经过时间淘洗后留存的精品,具有展示社会画卷,镌刻人性雕塑,解读心灵密码的作用。经典的意义在于常读常新,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它们永远是人类文明之窗前不变的风景,永远陶冶、塑造着真善美的人性。



朱永新等多位学者多次呼吁设立“国家读书节”。朱永新在全国政协会议上的发言《让阅读成为中国人的日常习惯》中将设立“国家读书节”的意义概括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国民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都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目标,是整个社会应该承担的责任。近几年,一些社会组织包括政府、学校、家庭、图书馆、公众媒体、学术研究机构、社区等,积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场所,大量的优秀书籍等硬件资源充实到学校办学资源,服务于学生阅读。通过舆论鼓励阅读、营造氛围,通过报刊、广播电视、公共图书馆等为学生提供互相交流学习和展示阅读成果的平台,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利用好图书馆,记读书卡片、写阅读心得,定期总结读书收获;举行品读经典汇报会或主题班会,让学生共同讨论、评价和推荐作品,畅谈阅读心得,互相激励,并结合自身实际,将阅读成果和思想进步相结合,大大推进了文学经典品读。

建国后,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一些经典文学作品被逐步收录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如鲁迅的作品,红色经典的片断或节选等,成为生动的德育内容。同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课程讲授,也并非只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进行教学,而是始终把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即对作品进行主题、内容和思想意义的挖掘放在首位。目前我国对中小学《语文》课程的改革,更体现出对这个问题的重视。

2003年颁布的《新课标》把语文课程的性质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这里进一步更新了语文课程的理念,要求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时,增加学生阅读文学经典的要求,要给学生留出较为充足的阅读时间,并通过老师言传身教营造阅读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读有意义的书籍,享受阅读的愉悦,养成阅读的习惯,这些都是可以让学生受用一生的教学举措。



二、文学经典品读让德育蕴含美学韵味

“德育美学化”是当今学校德育创新的另一重要理念。有学者提出,目前我国德育存在着“功利主义德育症候群”,即不顾品德内化规律,否定道德学习主体性,用规范宣讲取代心性修养的纯外铄过程,成为一些学校德育的特征。有学者还提出:“让德育活动演变成教学双方作为人类个体对于美在伦理道德上的深厚积淀产生惊叹、钦佩和愉悦的审美过程。强调德育活动中审美、立美特征对道德情感、道德信念的巨大促进。”[4] 
“德育美学化”蕴含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审美教育本身就应该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使受教育者达到人格完善,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二,美育又是德育的重要途径。著名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认为,美育是通过人们对美的观照、培养欣赏美的能力和热爱美的情感,以纯洁人的心灵,达到人的自由和谐发展。“我们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审美教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5]。

审美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美和真、善之间是必不可分的。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非常提倡“礼乐”对人的德育作用。所谓“礼崩乐坏”不但是指政治统治的风雨飘摇,更意味着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崩溃。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注重以音乐的方式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 使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心灵和谐愉悦,这样才容易使他们心灵纯洁,情操高尚,“整个心灵的和谐就是德行”[6]。

文学经典品读,是实现这一教育理念的重要载体。优秀的文学作品对美和丑的塑造都是十分鲜明和典型的,有时又通过自然美和道德美的反差来强化人们对美的内涵的理解,使人们能更加深刻地分辨美丑,这往往是雕塑、绘画等其他艺术作品难以做到的。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名著《巴黎圣母院》中,对于人物美丑的刻画就非常深刻。小说中的四个人物,吉卜赛女郎爱斯美拉达外表美,内心也纯真善良;主教克洛德外表丑陋,内心也淫邪虚伪;敲钟人卡西莫多外貌奇丑,内心却纯洁高尚;卫队长弗比斯外表英俊,内心却薄情寡义……这四个人物形象是世界文学画廊里非常典型的形象,通过阅读作品、评析这些形象的美丑,学生会得到分辨善恶的教育和心灵的洗礼。

经典名著有永恒的艺术价值和魅力,是书籍中的极品。我国教育部2000年初颁布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中学生必读中外文学名著30部,其中中国文学名著15部,外国文学名著15部。因此,引导学生阅读,应当从经典名著开始。《新课标》中作为附录的《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中,具体列出了如《三国演义》《红楼梦》《呐喊》《子夜》《家》《边城》《堂·吉诃德》《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复活》《老人与海》等文学经典。中小学《语文》课程,既是对汉语言知识的教育传授,更在引导学生品读文学经典作品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品行和人格。

学校德育应通过查找和分析当前中小学生存在的一些较为普遍和突出的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经典品读。比如针对当前一些中小学生娇生惯养、意志不坚定、缺乏毅力的现象,教师可以选择《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样的作品组织学生阅读。在组织阅读之前,教师可设计相应的问卷,在学生阅读作品之后,再组织交流和讨论,观察记录下学生阅读前后有无思想行为的变化,并不断进行分析和总结。这样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品读经典,坚持不懈、假以时日,必然会看到学生在人格上的日益完善和思想品德上的可喜进步。



三、文学经典品读让德育彰显人文精神

充分利用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教育来渗透德育的内容与目标,这种德育理念可以称为人文化德育。德育的人文化、情感化和美育化,其共同的特点都是强调德育的潜移默化性,试图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人类文学既是人类文化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传承人类文化、彰显人文精神的重要渠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固然要从这个国家的历史典籍中去了解,然而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却往往在其文学典籍中得到了更好的展示。有学者提出了“隐喻”对于人的观念和心智力教育的重要意义。“由于隐喻思维的存在,人类心智才变得不可模仿,充满创造变数,显得高深莫测。如果我们要把人培养为机器,我们就仅需要逻辑;如果我们要把人培养为人,我们就需要“隐喻”[7]。而文学对真理的昭示往往是隐喻性质的,文学作品所特有的隐喻性,也是使其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方面,是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工作的可靠渠道。

不同的经典作品有其不同的写作风格与德育价值,我们需要选择一些作品做比较性品读,以突出其德育效果。一种是同类比较法,如选择《老人与海》(海明威)、《我与地坛》(史铁生)、《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三部作品的集中品读,昭示人类不畏艰难、自强不息的精神;另一种是对比品读法,如鼓励中小学生积极向上,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时,请他们诵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和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同样是以梅花为吟咏对象,反映了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生态度。学生们在诵读的过程中自然会感受到两者鲜明的差异和不同的格调。

有些经典作品蕴含着丰富的德育价值,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挖掘。通过引导学生细读某部文学作品,并结合讨论、辩论、演讲、撰写读书报告等多种辅助方法,请学生分析其中具有启发意义的多个问题,并且将这些问题贯穿起来。如西方名著《简·爱》,就包含着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自尊自重的生活方式、不畏苦难命运的坚毅品格以及对爱情真诚执着的追求等多方面的昭示。将这些方面分条缕析,通过对作品的评价,结合学生自身实际,使他们获得多方面的感悟和多重的教益。

学生在阅读文学经典之后,可选取其中的经典人物形象,让学生尝试融入角色,体验角色,并且带着“如果我是(某个文学人物)……,会怎样做?”的问题进行阅读,并相互交流,进行评价。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受教育者进行角色表演和模拟,在真实的感受中使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初中一年级的语文课,会学到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可以组织同学们排演一个小话剧,分两个半场,上半场是作品的内容,下半场可以设计出游行大典完毕,皇帝回宫后,事情会怎样发展?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设计出不同的结局。表演结束后由老师带领大家总结和分析。



总之,文学经典品读,让德育强化情感力量,蕴含美学韵味,彰显人文精神。学校德育工作应探索多种方法策略,正确引导学生品读文学经典,潜移默化地涵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收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 [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3.
[2]叶廷芳.论卡夫卡[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04-105.
[3](美)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M].李平,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38.
[4]檀传宝.德育美学观[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34.
[5](德)席勒.美育书简[M].徐恒醇,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116.
[6](古希腊)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300.
[7]张祥云.大学教育:回归人文之蕴[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148.


朱雪晴:图说《新教育在银河》(十二讲)——走,我们去找好教育

经典阅读与德育阅读参考——

小学语文经典诵读与德育教育
整合的途径探究
原创|向国辉
来源|《读书文摘》

摘要:中华经典文化博大精深,只有合理的精选诵读内容,才能既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又能符合孩子们的认知规律,通过诵读,学生不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古诗文,而且利于积累深厚的文学底蕴。为了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品德素质,教师应该主动探索德育教育与小学语文经典诵读的整合策略,全面提升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经典诵读;德育教育;整合途径
  
小学语文诵读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推动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师生的精神面貌得到较大的改观,良好的学风、班风逐步形成,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养成教育的全面实施。 
  
一、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经典诵读中的重要地位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诗文诵读集综合性、工具性、人文性于一身,其教育价值不能仅仅通过文字和语言来体现,应该在学生了解经典诗文内涵的基础上,向更高的方向发展,成功的经典诵读既要育才,更要育德。可是,很长一段时间,经典古诗文的诵读一直被人们误解为简单的背诵,在很大程度上了限制了国学经典诵读作用的发挥,学生无法从优秀诗文中挖掘更深刻的内涵,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诵读的德育资源也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如果教师能够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诵读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就能使语文教育充分发挥其育德作用,以此熏陶学生的情感,升华学生的思想,逐渐培养学生热爱国家、热爱生活的情感以及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精神,从而使语文教学回归教育的真谛。 
  
二、小学语文经典诵读与德育教育的整合途径 
  
1.诵读的文本内容与德育教育的整合 
  
在经典诵读的课堂上,教师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借助文本让学生能够理解大意,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让学生能够从经典诗文中汲取丰富的文学知识。小学语文经典诗文的内容多以赞扬人物伟大的品格、歌咏雄伟的山河为主,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将德育教育渗透到经典诵读的课堂教学中去,把经典诗文的德育教育资源充分利用,深层分析诗文内容,引导学生更加清晰明了地理解诗文主要思想感情。在学生充分深刻地体会诗文主思想内涵的基础上,再强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表达和运用能力,使学生在引用这些经典名句时,能够不受其表面意思的约束,进而实现德育教育与经典诵读的课堂教学融合。例如《山行》《宿新市徐公店》《望庐山瀑布》等诗文,教师可以借助对文章内容的深层次剖析,帮助学生跟随作者的描述来感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由此,可以培养学生乐于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美好品德素养。学生也会对大自然的景观产生兴趣,进而注意观察,留心探索。熏陶学生的美德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2.诵读训练与德育教育的整合 
  
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手段主要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语文诵读作为其中最重要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古至今,学生都是通过诵讀来强化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的,学生通过大声的诵读不仅可以体会作者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且便于学生更好地感知作品大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小学语文课堂中的经典诗篇学习也离不开“读”。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读,扩充诵读的内容和时间,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教会学生有感情地阅读文章,引领学生细致品味文中的境、人、情、感、德。尤其是在学习经典古诗文时,应该让学生多读多背,经典诗文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之精髓,虽然句式精悍简短,但意义却深远。教师可以在经典诗文的朗读中巧妙地与德育教育相整合,这是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学生借助对诗文的反复诵读,可以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诗文大意,从而深受诗文情感的思想教育。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来进行诵读训练,由于情境的鲜活丰富的特点,所以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经典诗文的兴趣,同时进行德育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良好效果。例如,指导学生诵读《长征》,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诗文,通过创设诗文情境,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把自己置身于当时的情境中,激发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这首大气磅礴的诗文中,诵读出自己的情感气势,读出毛泽东慷慨激昂的伟人风范、感悟团结一心的大无畏革命集体主义精神,最后达到德育教育的预期目标。当然无论何种诵读方法都是为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而服务的,所以无论采用哪种诵读训练方式,只要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经典诗文的诵读中体会文本的精妙,领悟文本的精髓,提高语文素养,升华美德修养,就达成了根本的诵读教学目标。 
  
3.诵读实践拓展与德育教育的整合 
  
小学语文经典诵读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水平,而且要让学生会运用语文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所以,在小学语文经典诵读的课内或课外,教师应该积极地组织学生参加相关方面的实践拓展。诵读实践拓展活动的开展,不但能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能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以便做好正确方向的疏导,培养学生优良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例如,在五年级开学初,教师结合《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背诵的古诗篇目,组织了一次经典诗文读书交流会,每一个学生积都在极认真地搜集相关资料,整理交流信息,在交流会的过程中,他们对古诗词的拓展内容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教师在这过程中的讲评和引导,不仅扩充了学生的古诗阅读量,提升语文诵读能力,而且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美德修养。 
  
总之,素质教育要求将学生始终作为教育的主体,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要树立生本位的理念,通过经典诵读,使学生深刻理解古诗文内涵,培养良好的品德,提升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袁乐玲.论小学生经典诵读的作用及实施策略[J].才智,2017,9.
  
作者简介:向国辉,大专学历,现任教于四川遂宁大英蓬莱小学,一级教师,从教28年,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论文来源:《读书文摘》 2019年7期 。转载注明来源:
https://m.xzbu.com/1/view-14693175.htm



经典阅读中的德育意蕴
作者|吴永明

摘要:一个阅读缺失的学校不可能实施真正的德育。在互联网时代,学生语言和书写能力急速下降,学校越来越多出现“无思想、无话语、无品味”的三无人员,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社会思想文化引领者的教育制高点的学校,在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上应有所作为。 

关键词:经典;阅读;德育 
  
我们常常会感到苦恼,为什么教师苦口婆心地对学生进行大量的思想品德教育后,学生的改变和进步微乎其微呢?深究其原因,就是口头的说教并没有真正被学生所接受,或者说没有让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整个心灵的和谐就是德行”,其实,引导学生进行经典的诵读,不仅可以获取知识,也是一种有效的德育手段,可以使学生在经典阅读过程中达到自我人格的完善。 
  
一、定义经典,实施阅读工程 
  
经典是什么?经典,应该是指有重大影响、流传至今、被大众普遍接受的著作,这样的作品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具有德育功能。在这种标准下,学校可以根据各年龄阶段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列出必背书目、必读书目和推荐书目,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性地完成,从而提高阅读工程实施的灵活性。 
  
对于中小学生而言,由于自身原因并不具备对经典作品的选择能力,诵读经典的起步阶段属于被动阶段,正因为这样,对于学校来说就要把握好经典要义,提高学生阅读品质,这也是学校实施经典诵读的关键。此外,学校在选择经典作品时,还可以实行“书目推荐制”,即由专家评委、教师评委、家长评委,以及适当比例的学生评委组建成一个专门的评审团,充分考虑各方意见,推荐出真正适合学生阅读的经典书篇,从而促成一个和谐、循环的经典阅读体系,使经典诵读更具有生命力,更具有时代感。 
  
通过阅读工程,其目的是要实现全员阅读、打造学习团队、营造书香校园,在“崇尚阅读、热爱阅读”的良好氛围中提升学生的语文和道德修养,同时,促进学校创建学习型组织,为师生提供温馨舒适、文化氛围浓郁的阅读环境,让校园成为师生心仪的精神家园。 

  
二、品味经典,激发道德情感 
  
德育教育是知、情、意、行相互统一的过程,它不能只停留在外在观念的灌输,还应该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道德潜能。我国传统的《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经典名著涵盖了现在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所有内容,而且更具体、更具操作性。虽然现在学生把这些东西背下来不一定能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但长此以往,他们肯定能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所以,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识水平,低年级要求背诵《三字经》、歌谣以及课本规定的篇目;中年级要求背诵《千字文》《弟子规》以及课本中规定的内容;高年级要求学生背诵《论语》《老子》等经典的段落,并加以理解运用,在读中去感悟,体味其中的意境美,体会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具体实施中,可以使学生在吟诵中感悟,在课堂教学中深化。学校可以通过增设阅读课程、开辟读书角、推行图书漂流、布置阅读作业、开展假期阅读、成立文学社团,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慢慢领悟经典的含义。同时,可以通过艺术的形式进行经典阅读展示,如举办美文诵读比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通过表演的形式演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爱的誓言》等具有教育意义的题材,增强学习效果。 
  
三、把握经典,形成有效机制 
  
读书是一种习惯,“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如何让学生养成诵读经典的习惯,从而自觉进行阅读,在阅读中受到教育,在教育中提升自己,这就需要学校启用多种途径实现学生阅读自觉。 
  
1.构建经典阅读奖励机制 
  
开创“阅读银行”奖励机制,以班级为单位成立阅读支行,阅读后可将阅读量存入“存折”,当学生达到规定的阅读量,可被授予阅读小学士、小硕士、小博士等荣誉称号。同时,规定学生毕业时最少要荣获一次“阅读小学士”称号。进行读书漂流活动,每学期开学初以班级为单位,每个学生到图书室精心挑选一本课外书,阅读完后与同班同学进行交换。一个月后与年级其他班集体进行交换,各班图书每月流动一次,让全校学生都能读到更多的好书。 
  
2.增强经典与现实的联系 
  
学校在经典诵读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做到与日常教育教学的知行合一,让学生在阅读和学习中真切地领略真、善、美,并同时提倡晨诵、午读、暮省,这是一种良好的阅读方式,也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同时,要结合学生的特点,用他们喜见乐闻的方式来吸引他们,如利用影视阅读拓展“德育阅读”,我们在校本培训上就组织老师系统的学习了雷夫的《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和观看有教育意义的电影《放年班的春天》,看过之后老师们的感触都很深,同样,于学生德育也可以多些尝试,利用这种方式,比很多空洞的说教、空洞的培训更能震撼人的心灵。 
  
3.改善营造良好阅读环境 
  
从学校文化建设的高度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拓展学生阅读的空间,使阅读的场所从课室阅览室走向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从学校的建筑、设施、布局、绿化等体现经典的存在,让校园一草一木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能,产生“桃李不言,下自在蹊”的正向影响效果,以此来增强师生的凝聚力、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教授学生知识固然重要,但教会学生做人更是重要,通过经典阅读,利用其中蕴含的德育素材融入学生的生活细节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优秀经典文化的滋养,从而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感,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从而提升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王余光.阅读经典的意义[J].语文教学通讯,2001(12). 
  
作者单位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上寮学校。论文来源:《新课程·中学》 2013年3。转载注明来源:
https://m.xzbu.com/9/view-5230564.htm

[守望新教育]致力于新教育美文和与新教育观点一致的好文推送,公号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所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留言小编做删除等处理。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向着新教育的更深处漫溯》《做个内心有光的人——与人同辉,或独自闪光》)

“许多年后,假如有人问我,当年你为社会做过的贡献是什么?我会说:我传播了很多充满人性、良知、散发着正义光芒的文字,我拒绝了与邪恶同污合流。”这句话,据说是柴静说的,无从考证,但说得好。——陈东强(《让教育沐浴人性的光辉,让传播美好成为本能》《当代教育家的知行合一》)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与美好相约同行——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2019版)
新教育研究院简介——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2019最新版)
重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新教育实验的选择与行动
阅读,看见更大的世界
理想与行动的力量——中国新教育实验掠影(内附视频)
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用生命书写,用行动言说:新教育教师生命叙事集锦
新教育——未来教育的一面旗帜
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向着新教育的更深处漫溯——深度学习,深度实践,新教育实验的十二个标志性项目成果新教育的精神是什么?——解读新教育精神:理想主义、田野意识、合作精神、公益情怀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新教育究竟是什么?——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作为一个普通教师,牵手新教育的“接口”在哪里?——教师应该成为‌‌幸福完整的代言人
新学年,新征程|新教育如何在一个学校起步?让梦想开花!
文化的进步,变革的力量——一个区域如何有效推进新教育实验?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是让人成为最好的自己——教育,让梦想成真
“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2018新教育实验颁奖盛典:榜样教师、完美教室、卓越课程、 智慧校长、年度人物获奖名单和颁奖词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2019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实事
2018新教育实验年度人物事迹简介暨颁奖盛典视频
2018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2017年新教育实验第十七届研讨会年度盛典2016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