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校长如何面对课堂?——让我们在课堂上幸福成长

林忠玲 童爱国 守望新教育 2022-04-17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面对课堂,校长应成为教学改革的理念先知者,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设计者,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研究者,课堂教学改革的关系协调者,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实践者,课改中教师专业成长的引导者,课改中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林忠玲 


在国家要求优质均衡的当下,在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迫切追求的当下,如何回应聪慧男生和勤奋女生的个体学习需求?是我们每位教育人走出经验主义小井的时候了。


教育者当敢于自我否定,勇于走近100%的学生,关注差异,回应学习需求,促进每个生命个体的健康成长。让每位孩子都能兴奋地说:“我们在课堂上获得了幸福成长的力量!”——童爱国


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青春。在躁动不安的灵魂里,有一个年轻的梦。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创造。在探索求知的丛林里,有一面个性的旗。......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未来。在传承文明的长河里,有一条破浪的船。——朱永新


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站在自己肩膀上攀升,站在集体肩膀上飞翔!——《新教育》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致友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理想课堂与人的幸福
有效课堂教学的十种科学行为
课堂革命如何才能真正发生呢?
重塑课堂教学
改变一所学校,最好让教师们敞开教室的大门开展教研!
深耕|构筑理想课堂
......

校长如何面对课堂?

作者|林忠玲 
来源|静夜思享

“领导课程教学”是校长的专业职责之一,也是作为校长最值得坚守的一个领域,校长只有在课程教学上强大地站立着,才可能让自己修炼成最核心的专业魅力。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好校长应该到课堂上去寻找自己的生命价值。这里的生命,指的是校长的职业生命。有些校长因为长期被各种事务纠缠着,与课堂渐行渐远,职业生命的张力也逐渐丧失,只能可怜地凭借着组织赋予的权力“吓唬”老师。


今天早晨,偶然看到大丰实验区渔业小学童爱国校长发布的《让“我们”在课堂上幸福地成长》文章,一下子被这位校长专业敬业精神所打动。(童爱国校长的文章附后)童校长是一所偏远渔村小学的校长,学校很小,但多年来他一直在坚持做以小组合作学习为表征的课堂改革,他的观课议课角度已经有了专家视角,完全进入了专业语境。比如,他最近听了一些公开课,发现了一个“50%现象”,即几乎所有的公开课上,都有50%的学生未获得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机会。他还特地就学生是否进入学习状态做了一个数据统计表,详细列出了课堂上学生对话参与率。他还特别对身旁两个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了由表及里的观察,体悟到看似认真听讲、认真记笔记的学习,其实是浅表性学习。从童校长的表达中,我感觉到他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愿景是十分清晰的。正因为如此,他才会拿着理想课堂的尺子,来反观现实中那些表演、表层的课,并作出理性的追问。


童校长的观课随想,带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发:校长如何面对课堂?



面对课堂,校长应亲近它。校长之所以成为校长,与做教师时课上得好,业绩突出有很大的关系。教而优则仕,是一个普遍的规律。为什么有很多人一旦成为校长后,不仅考试成绩不如普通教师,所上的课对学生的吸引力也开始渐渐缺失了。成绩不如教师,可以归因于没有时间像老师那样盯在班上给学生“加餐”,潜台词是普通老师比自己成绩好,是死揪出来的,这也许还说得通。但校长的课,如果学生不喜欢了,这实在有些说不过去。这大概与其整天被那些能体现校长存在感的事务包围着,没有时间研究课堂有关。教不好、考不好,于是就有人试图逃离教课,改上几节不需要考查的所谓“副科”。我不信一个“怕”进课堂的校长会成为好校长。亲近课堂,就是要把课堂视为自己安身立命之本,相信课比天大,把自己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求,先在自己的课堂上实现。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当然,现实中校长们所处的外部环境决定了其不可能和教师一样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课堂这一个点上,每天眼睛一睁,就有开不完的会,见不完的人,理不完的事,作不完的揖。但如果因为其他事务而耽搁了课堂,那就是本末倒置。有的分管教学的校长忙得连本校的教研课都没得时间去听,这是十分可怕的。亲近课堂,一方面要完成教师课务量一半或三分之一的课堂教学任务,另一方面要把自己身影主动投放到教室那个场域去。离课堂近了,才能捕捉到发生课堂里那些鲜活的问题、经验。

新教育|理想课堂的六个纬度和三重境界


面对课堂,校长应解剖它。校长对课堂的领导,除了自己要种好一份责任田之外,还要能参与解剖课堂的观课议课。一些教育行政部门规定:校长每学期听课20节以上,教学副校长每学期听课不少于40节。这样的听课量,只是一个保底性的要求,不少有专业成长自觉的校长,每学期的听课都超过100节。据说,有的校长就连20节、40节的要求都无法达到。到了督导评估时检查时,就突击造假。听课节数多少倒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校长听课时处于什么状态,听课后能作出什么样的反应。现在不少学校实行了推门听课,教师特别反感。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方面部分教师“讳疾忌医”,怕出丑;另一方面是来听课者不会给自己的课堂带来实实在在的改进。如果校长听课,不只是揪辫子式的责难,而是真心实意地引领,应该会得到教师的理解,甚至是欢迎。校长解剖课堂,是需要准备好“专业工具”的。这个工具就是对学习科学的真理性、本质性的基本认知,能够透过课堂上教的细节、学的细节,看到背后的逻辑。这就需要校长们花时间读一点学习科学的经典,更新自己对教学指导的话语体系。童爱国校长对“50%”现象捕捉,就是缘于他近期研读《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等书籍的结果。校长不读教学、学习专业的书,评课时就只能用“基本功扎实”“设计巧妙”“收放自如”“板书认真”“以读代讲”之类的陈词滥调来应付。如此评着评着,那些生长得较快的教师就会在心里把校长看扁了。靠权力获得的威风,叫权威;靠专业赢得的尊重,叫魅力。

把精力放在课程与教学上



面对课堂,校长应建构它。校长面对课堂的终极目的,是带领老师们建设让学习真正发生的课堂。随着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型,人类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都在发生重大的转变。新高考的命题导向正在朝向核心价值贯穿始终、多元灵活开放的情境式,“指挥”基础教育的课堂转轨转型。素养不是讲出来的,能力不是听出来的,真实的情境不是刷题刷得出来的。那种以讲为主,以教师个人知识的渊博统御课堂的局面正在走向终结。作为校长,对这些大趋势要有清晰的认知。在此基础上,校长一方面要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主张,把学生立场、以学为主作为课堂建构的出发点和归宿;另一方面要通过躬身于课堂一线,从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查等基本环节入手,重新建构教学常规范式,力求让把教的逻辑转向学的逻辑,推动“教堂”向“学堂”转变。重构课堂,首先要锚定学的方向。如果只在研究教的框框内打转转,永远走不出课堂变革的新境界。

课堂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主渠道——理想课堂与十大行动的关系

面对课堂,校长应成为教学改革的理念先知者,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设计者,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研究者,课堂教学改革的关系协调者,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实践者,课改中教师专业成长的引导者,课改中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


理想课堂与人的幸福
有效课堂教学的十种科学行为
理想课堂的深度追问
以学生为中心的15个教学策略
改变一所学校,最好让教师们敞开教室的大门开展教研!
深耕|构筑理想课堂——关注育人价值的课堂转型
......



让“我们”在课堂上幸福成长

作者|童爱国
来源|渔村里的新教育

“有教无类”出自《论语·卫灵公》,一般认为有两种解释:一指不分贵贱贤愚,对各类人都可以进行教育;二可指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孝顺、有的不孝,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孔子肯定了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从宏观层面来看,从1986年4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公民受教育权得到了有效保障。国家和政府确保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和义务,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即起点公平得到初步保障。但更高水平的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即教育成功的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规划从宏观层面提出要“面向人人”,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国家要求,要求教育工作者要从微观视角去观察和思考,在学校为所有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权,让他们都能获得过程和结果的相对公平。

50%的思考

学习权(learning right)是指个人在所处环境中充分发展阅读、思考、生活以及创造能力的一种基本权力。那么在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课堂上,每个学生个体所获得的学习权是一种怎样的状况呢?笔者这学期跟踪了多个学校的57节课,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开展学习活动的机会是不均等的。以下是4月份跟踪某市小学语文赛课后,对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后,获得师生对话或生生对话机会做的一个数据统计。

注:1次即得1次提问机会的学生。

分析统计数据得出以下结论:

1.深入推进的课堂教学改革,确实改变了教师主导的满堂灌现象。

2.让学引思课堂教学的深入推动,让学生学的时间得到了有效保障,更加重视引思活动的开展。50%左右的学生获得了师生对话的机会。

3.课堂上机会不均等现象非常突出。50%左右的学生获得了对话的机会。其中又有25%左右的学生获得了两次以上提问的机会。

4.未举手的学生很难获得师生或生生对话的机会。

5.合作学习的因为无法组织,不好控制,被很多老师抛弃。这说明高度控制的课堂仍是老师的最佳选择。


追问:

1.两节课均有50%左右未获得一次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他们是这一堂课没有获得机会,还是因为学习力比较弱,思维慢,在绝大部分的课堂中均没有机会参与课堂展示?

2.是竞赛课为了节约时间不敢叫未举手的学生对话,还是平时就很少和未举手学生对话,老师逐渐在与优生的对话中也渐渐丧失了启发引思,给予思维支架的能力?

3.《新课程标准》自2001年推出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用一个事先制作的PPT,高度的控制着课堂的学习进程,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强调大容量,快节奏的课堂中如何让学生慢下来真正进行合作学习?如何回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满足差异性,引导学生在独特个体的层面上进行合作探究?

 今天听课坐在过道间,左边是一个聪明的男生,右边是一个勤奋的女生。男生的课本上,没有任何预习的痕迹,课堂书写也比较潦草。女生的课本上工整写着文言文的翻译和分析。
 

 
仅看这两幅图,你喜欢哪位学生?你觉得哪位学生的学习会更好些,哪位学生的课堂表现会更好些?男生思维活跃,经常举手。获得过一次对话的机会。我小声地问男生:为什么预习时什么也没写?他小声地说:我懂了。我又仔细端详女生的预习笔记,翻译非常准确,分析精准到位。小声地问她:你这些笔记是抄的资料上的吗?她不好意的点点头。她抄了那么多,从没举过一次手,也没有获得过对话的机会。其实与男生预习空白,课堂上却思维活跃相比,勤奋的女生从预习到课堂,学习并没有真正展开。

在国家要求优质均衡的当下,在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迫切追求的当下,如何回应聪慧男生和勤奋女生的个体学习需求?是我们每位教育人走出经验主义小井的时候了。教育者当敢于自我否定,勇于走近100%的学生,关注差异,回应学习需求,促进每个生命个体的健康成长。让每位孩子都能兴奋地说:“我们在课堂上获得了幸福成长的力量!”

在希望的田野上——【守望新教育】2020关键词索引之二:文化、教室、课程、校长、家教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我唯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周国平(《【致友人】什么是新教育?怎样加入新教育?新教育怎么做?》)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向着青草更青处——深耕十大行动,共享幸福完整》)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教师幸福‌‌来自‌‌美好关系——朱永新教师节致新教育同仁》)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