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于“一个麻省毕业生对中国教育的反思”之反思!

植竣妈妈 视角 2018-09-27


网上时不时看到一篇被广为转载的文章,《一个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生对中国教育的反思》。原文如下:


朋友的女儿在十多年前考上了麻省理工学院,当时在周围中国人圈子里轰动一时。毕业后她到硅谷发展,一边工作一边又修了个MBA学位,现在在一个世界顶级的IT公司里工作,亲朋好友都觉得她很能干。每当华人家长当着她的面表示要让自家孩子以她为榜样时,她都露出哭笑不得的表情,一再说自己很普通,就是个高级打工仔而已,千万不要向她学。 


现在她自己的女儿也快到了上学的年龄,回来看望父母时,大家见到她就半开玩地问她,以后要把孩子培养进哪所常春藤大学,她却很坚决地摆手说:“我不培养,她能上哪儿就上哪儿。”据她妈妈讲她真的不管孩子的学习,在家里什么也不教,也不送孩子去任何特长班,她妈一提起来就愁,说她对待自己孩子像是放羊一样,极其不负责任。


有一次过节聚会,当大家的话题又转到孩子的教育上时,她讲了她自己对于子女教育的一些反思。


她说从小学到高中,无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她的学业成绩排名都是全校第一,在麻省理工学院时她的学习成绩也是处于上游。但是工作以后,她是同学中最不起眼的一个,属于在事业上没有什么成绩可言的人。毕业十年她去参加同学会,同学中有后来进了法学院当上大牌律师的,有从政已经是某个州众议员的,有在公司做已经成了CEO的。有个同学毕业后就冒险加入一个才组建的小公司,公司后来上市,他坐拥原始股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如果觉得这个同学在财富上比较成功的话,那么另外一个参加小公司的同学后来变成了公司合伙人,公司上市后他直接就进入千万富翁的行列。可是这个人还不算牛,有个同学自己创业自组公司,公司上市后给卖掉了,又建了一个公司又卖掉,现在正在搞第三家公司,已是亿万富翁。


单纯从财富上看,他们这些打工的人在同学里不值一提。但是最潇洒的却不是上面那些“成功”人士,而是一个大学期间学习很好的男同学。他自从有了孩子,就辞掉工作在家里做起了家庭主夫,因为他发现自己特别喜欢照顾孩子的感觉,喜欢相妻教子的生活方式,在孩子上学前他都不打算去上班了。他太太也做IT行业,收入足够家庭开销,而太太不喜欢做家务,所以他们夫妇两人正好互补。这个同学还有个兴趣是旅游,他们全家一有空就满世界去玩,已到过七十多个国家,以后打算把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都走走。同学里面属他没有压力最轻松自在,让生活节奏很紧张的上班一族们羡慕不已。


同学中有几个华裔孩子,父母来自中国的大陆、台湾、香港等地,这些同学都是规规矩矩的打工族,就职于大公司,说起彼此的工作都乏善可陈。


他们几个华裔孩子在校时学业优异,努力踏实,智力超群,可大学毕业以后,后续的事业发展却普遍不如美国同学。


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她认为,我们的文化中对孩子的培养有误区。


在中国父母眼里,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上大学,没有把教育看成是一件为孩子的一生打基础的事儿,光以为把孩子送进了名牌大学父母就大功告成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家长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还有和进名校相关的活动中,而子女教育的其他重要方面,很多不能被量化的方面被忽视了。比如,孩子的自我认同感、自信心、冒险精神、不畏失败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勇气、享受生活的能力等,这些都是她和同学相比之后感觉自己所缺乏的。人的一生更像马拉松比赛,一个人若想取得成功,性格的培养非常重要,超过了上名校。事业都是在大学以后建立的,名校的招牌在刚毕业的头一两年找工作时还有点用处,后来很快就会被工作经历所取代。


因为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看重她的学习成绩,所以,她也把取得好成绩看得极重,不想看到父母失望不满的眼神。每次考试她都特别紧张,特别怕出错,这种情形后来就发展成了谨小慎微的性格,做事求完美而缺乏冒险精神,没有安全感,就怕把事情搞砸了,有时明知搞砸了也没有多大关系,可是自己心理上就是接受不了。


她举了一个自己的例子。刚毕业的时候,她曾到谷歌公司应聘,当时它成立时间不长,急需人才,公司创始人之一面试她,还和她一起吃了午饭,特别希望她能留下来。可是硅谷的小公司多如牛毛,谁也不知道这家公司的命运如何,会大放异彩还是像成千上万新创业的公司一样倒闭?虽然她敏锐地感觉到了搜索领域的前景,但是求稳的心态让她最终还是选择了另外一家已闯出名牌的大公司。她的同在硅谷工作的美国同学当时极力劝她选择谷歌,说如果以后这家公司不行了就再找工作好了,实在不行她那么会读书还可以回学校读个硕士,有什么好怕的?可她就是没敢冒这个险。现在谷歌的成就有目共睹,如果她当初选择留下来,公司上市以后她已变成了千万富翁。


她说实际上他们家现在的收入在工薪阶层里也算挺高的,但是她有了钱自己也不会花,搞点娱乐活动心里隐隐地就会有罪恶感,觉得只有工作才是正经事,其他的都是浪费时间。这就是小时候形成的只有学习才是正经事的观念的后遗症。她没有什么兴趣爱好,作为一个人,她觉得自己的生活太单薄了、太谨小慎微了、太没有色彩了,她绝对不要自己的孩子再像自己一样。


她说她就让孩子尽情地玩,孩子将来有兴趣有能力上名校就上,没有兴趣就不上,重要的是孩子要快乐、身心健康,对自己有自信、对生活有热情,将来他们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去。


竣妈的读后感:


每一个家长对教育的思考和执行,都离不开其自身的受教育和成长经历,基本都是从自己的走过的路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文中的主人公也不例外。这个麻省的华人女毕业生,看到同学取得的成就,一对比,对自己的生活似乎不够满意。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她认为,父母对她的培养有误区,她所受的教育过于重视应试教育,以送孩子进大学为目的,分数至上,忽视了其他生活能力的培养。这一点说得很好,确实给国内大多数家长们提了一个醒。


但是,她因此就对子女采取“无为而治”的教育态度,下意识地否定名牌大学对她的教育,认为“事业都是在大学以后建立的,名校的招牌在刚毕业的头一两年找工作时还有点用处,后来很快就会被工作经历所取代。”因此对她的孩子是“让孩子尽情地玩,孩子将来有兴趣有能力上名校就上,没有兴趣就不上,重要的是孩子要快乐、身心健康,对自己有自信、对生活有热情,将来他们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去。”这样的教育态度,未免有失偏颇,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事业的发展,取决于工作经历、性格、团队协作能力等等综合因素,表面看,她说得没错啊,对吧?但是,她忽略了一个大学生毕业踏进社会,开门第一脚那个重要门槛那就是,同等专业条件下,名校和非名校毕业,踏进的工作单位所在的台阶级别,很大程度上是完全不同的。而这个不同的台阶,直接导致了工作经历的不同积累。和高端人力资源管理者聊聊天,你会发现,一流的企业招应届毕业生,首先到重点名牌大学去找他们需要的人才,同等专业,一个普通的二三流大学生,要进一流的企业里较好的部门和岗位工作学习,那是很小概率的事件,小到根本不值得放希望到这点上。除非自主创业,否则,一个一流的企业和一个不入流的企业带给一个职员的工作经验,很明显对他们下一次择业的影响力是不同的。所以,事实上这是一个从起点开始就不一样的连环扣。挣脱链接的有没有?有,极少!在这个社会,说学习经历和事业发展没啥关系,在我看来是一个悖论。


这个麻省受过教育的职场高级白领说这番话,就像是一个在山路上开着悍马越野车的人看着头顶的直升飞机,打开车窗对路边吭哧吭哧骑着破自行车的人说:“身体健康是第一位的,开悍马和骑车其实也没什么不同,最后都能越过这座山。你和那些开着飞机过去的人一样有勇气,你这样还锻炼身体,挺好的。”怎么听着都有点矫情。人家这样安慰骑车的人,可以看作是善意的关怀,但是如果骑破车的人自己也真的以为这样骑过去就能变成开飞机,就未免太自欺欺人了。


现在我们到处都能听到“让孩子童年玩个够、上学要劳逸结合,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调调。原则上说,这本身是有道理的,肯定没错。可是,勤奋学习和心理健康懂生活之间,并不是矛盾对立的。把良好的教育理念落实到具体生活每一天中,玩好,并不等于“让孩子尽情地玩就好,随便他们自己。”难道她以为她那些优秀的麻省同学在事业上的成功,都是从小时候随便玩玩出来的吗?如果她访问一下她的欧美同学家长,这些同学的童年时代,这些家长是怎么培养他们的,她就会明白,她的归因多么天真幼稚。“自我认同感、自信心、冒险精神、不畏失败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勇气、享受生活的能力等,”这些素质,可都不是随便放松了玩就能玩出来的,它们需要落实到生活细节和各种环境中去锻造和磨练一个学生不管出身如何,若没有过人的刻苦努力,是不可能真的“玩”进麻省这样的大学接受精英教育的。


我是不是在鼓吹孩子一定要考名牌上重点?绝对不是。我当然知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读书不是唯一的出息之路,每个人最终都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我只是想说,对孩子的教育家长要用心去观察了解孩子,可以顺势而为,但绝对不能真的“无为”无论将来他们长大后做出什么职业取向,我们都希望他们争取做能那个主动去选择的人,头脑足够清醒地明白“是的,这就是我们想要的”,而不是被动地等着被选择。一边希望孩子有精彩丰富的人生,一边用精神胜利法麻醉自己,当偷懒的家长,把自己对孩子的不作为,给出一个看起来很美的借口,这是相当不负责任的家庭教育


这一类“精英”偏激的教育反思很容易误导人。这篇文章让我看到的,是一个高学历人才对社会对人生对教育的某种无知和盲目。她在美国学习生活了那么多年,不过是学到了比较高端的谋生技术,却似乎并没有学会真正的实际调查和独立思考。她任性地对女儿使用完全放养的极端教育方式,其实不过是借此表达她对自己父母教育的不满和逆反,窃以为,这不是一个思想成熟的成年人理性的选择。



作者: 植竣妈妈,原载作者新浪博客,本文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点击以下“阅读原文“链接可查阅作者博客及原文。



有兴趣的读者可在关注本号后扫描以下微信号联系本号工作人员加入成长视角微信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