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五四芳华!民进老一辈的青春故事

民进网 2018-12-17

点击上方“民进网”可快速关注


青年是什么?1915年《新青年》发刊词中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时间不断转动,转眼又到五四青年节。祝各位节日快乐!愿大家永远十八岁!

其实,青春不只关乎时间,更是一种精神。

今天,小萱为大家带来几小段民进老一辈的青春故事,回望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一起向青春致敬!


马叙伦
走出书斋,投身五四运动


马叙伦(1885-1970),中国民主促进会的主要创始人和首位中央主席。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这年马叙伦34岁。

军阀政府的倒行逆施激怒了向有爱国民主精神的马叙伦,他愤然放下书卷纸笔,积极投身爱国民主运动。

6月4日,受全校师生的重托,北大数十名教员前往北大三院(法学院)慰问被捕的爱国学生。文学院刘半农、周作人等教授在门前受到军警阻挠,马叙伦等人再次探望也遭到无理拒绝。后来,汇文大学一名美籍教授冲入了大门,军警竟未阻拦,马叙伦也随即冲入。两人来到了学生中间,师生相见格外激动。学生们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一心报国的精神使马叙伦产生了共鸣。当他向学生介绍校外斗争情况时,却受到军警的阻止。马叙伦珍惜这难得的机会,便机智地用文言讲起来。他从容地介绍外边的斗争形势,鼓励学生坚持斗争。被囚禁的学生不光看到了多日不见的师长,还获取了坚持斗争的力量。他们异常兴奋,齐声高呼,热烈鼓掌。反动军警站在一旁,不明就里,目瞪口呆。马叙伦不负重托,圆满地完成了慰问学生的任务。

在蔡元培辞职期间,马叙伦协调校内外的爱国民主运动同时处理日常工作,实际上代理了北大的校务。一天,马叙伦回家已经很晚,又接到电话请他开会。他赶到学校,才知道有人在征集“北大迁往上海”的签名,理由是:北京反动黑暗,对民主力量多有压制,迁往上海租界,不受政府控制。马叙伦不同意迁校,明确表示:“我们不是要奋斗?奋斗要在黑暗里的。”马叙伦以教职员联合会书记的身份明确表态,他的观点得到了全校师生的广泛赞同。

周建人
与鲁迅疾呼“学龄儿童不能失学”


1927年摄于上海,前排左起:周建人、许广平、鲁迅。周建人(1888-1984),曾任第六届、第七届民进中央主席。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这年周建人24岁。

周建人为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君主政体而欢欣鼓舞,对发展教育事业、培养莘莘学子,更加充满热情。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广大群众的意愿,他和鲁迅一起,写了《维持小学之意见》,寄给刚创刊不久的《越铎日报》。周建人和鲁迅在文中,强调学龄儿童不能失学,也不应流散到旧私塾里去接受旧的教育,而应当进入“国民义务之小学”,接受新的思想和知识,所以他们大声疾呼“即组织区学,简任高明,速日开学,造福地方”。

1915年以后,周建人来到绍兴明道女中(后改为绍兴县立女子师范)教书,同时在南街下的成章女校兼课,直到1919年底离开绍兴为止。在以后的五四运动中,绍兴各界积极支持北京学生的正义斗争。周建人所在的女子师范受爱国主义思潮影响,上街发动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坚决抵制日货……从事女子师范教育的这段经历,对周建人一生思想的发展和人生观的确立,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从二十年代初期起,即致力于我国妇女解放运动,以后又积极主张尊重妇女、保护儿童,提倡节制生育,都与这段时间的社会实践活动分不开。

叶圣陶
把精力和志趣全都转到教育实验上


1917年春,叶圣陶应邀到苏州甪直镇吴县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图为“五高”全体教师合影,二排左二为叶圣陶。叶圣陶(1894-1988),曾任第七届民进中央主席。


1917年春,叶圣陶到甪直,这一年他24岁。

叶圣陶把精力和志趣全都转到教育实验上,感到有无穷的乐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激励下,叶圣陶首先是对国文教材进行全面的改革。他自编国文课本,用语体作教材,在当时一律用文言教学的情况下,这是一个大胆的革新。叶圣陶是我国白话文最早的倡导者之一。与此同时,受美国的民族主义教育大家杜威博士“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思想的影响,在乱石地上创办“生生农场”。随后,又开设博览馆,建造礼堂、戏台、音乐室、篆刻室,寓教于乐,开拓学生的情趣,畅悦其胸襟,陶冶其意志,发挥其智慧。学校里每周开一次同乐会,学期中和学期末开垦亲会。同乐会又是爱国教育课,各班编排爱国戏剧节目。恳亲会最隆重,学校把学校的习作、试卷、字画、雕刻,以及种植的瓜豆菜蔬陈列出来,请学生家长来校观览,还请家长看学生表演团体操,看学生演戏。

1922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组织“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叶圣陶应邀参加,并与顾颉刚一起根据当时的教育部颁发的“新学制中学国文课程标准”,合编初级中学教科书《国语》,跻身于中学语文教育家行列。

雷洁琼
执教燕京大学,倡导节制生育运动


1931年回国后雷洁琼(前排左二)在北平燕京大学任教。图为与社会学系学生合影。雷洁琼(1905-2011),曾任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民进中央主席。


1931年,雷洁琼从美国回来在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任教,这年她26岁。

雷洁琼在教学上侧重于应用社会学。她讲授的课程有:社会学入门、社会服务概论、贫穷与救济、家庭问题、儿童福利问题和社会服务实习。她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到北平郊区农村清河试验区和河北定县平民教育区进行实地访问和调查。在天桥贫民窟和育婴堂看到饥寒交迫的劳苦大众和儿童,在妓院看到受迫害的妇女,面对悲惨的景象,这些来自中上层家庭的学生们直面贫病交困的社会现实,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洗礼。雷洁琼以生动具体的社会现象,引导学生印证社会学理论,认识社会问题,寻求救国之道。

1933年,雷洁琼和清华大学教授陈达及协和医院医师、北平妇婴保健所所长杨崇瑞共同发起成立“节制生育咨询部”。雷洁琼和陈达担任北平晨报《人口》副刊主编,邀请人口问题专家学者撰写文章,同时还出版节制生育的小册子,宣传节制生育的知识,希望缓解人口增长过快压力,减少和杜绝弃婴杀婴现象。1933年12月30日,北平晨报刊登雷洁琼的文章《社会服务与节制生育运动》,文章指出:“目前我国生育率很高,人口已达到了饱和点,现在流行的减少人口的方法是杀婴、堕胎,这是违反人道主义的。要提倡节制生育运动,降低出生率,提高人口素质,节育是降低生育率,提高人口素质的根本途径,希望政府和全社会重视这个社会问题,制定节制生育的措施……”这是我国最早提倡计划生育的活动之一。

冰  心
亲友的支持促使她走上文学创作之路


冰心(1900-1999),曾任第六届、第七届民进中央副主席,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民进中央名誉主席。


1919年,五四运动席卷中国知识界。这一年,冰心已经长成为一位19岁的年轻姑娘。在此之前,她绝对不曾想到:这场运动会改变她的生活道路,把她推上文坛,使她成为中外知名的女作家。

她被同学们推举为学生联合会的干事,致力于爱国宣传。通过一个在《晨报》当编辑的表兄,冰心发表了一篇表现学生爱国热情的通讯。冰心表兄也发现了她有坚实的文字功底,遂时常给她寄《新青年》、《新潮》等倡举新文化运动的刊物,并鼓励她写作白话小说,冰心于是又在《晨报》上发表了《两个家庭》。亲友的支持促使冰心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优裕的家境、温馨的父母之爱,以及从母亲那里继承而来的淑婉的个性,使冰心的文字清新细腻、冰莹剔透。

就这样,《繁星》和《春水》问世,一个个性化的、追求真善美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冰心通过隽永的文字来赞美母爱、赞美童心、赞美自然,探索人生。在那个阴霾和黑暗的旧中国里,冰心爱的是普通的人和普通的家庭。她希望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像她自己和她的家庭一样地幸福。

赵朴初
勇救难民的“不管部部长”


赵朴初(1907-2000),曾任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民进中央副主席,第九届、第十届民进中央名誉主席。


1937年,“七七”事变。这年赵朴初30岁。

“七七”事变后,形势越来越紧张,上海官民合办了一个“上海市慈善团体联合救灾会”,地点设在云南路的仁济善堂。上海社会局派来干部,掌管着“慈联会”的人、物、财权,但这些人又不管事,能推则推,能拖则拖。赵朴初时任常务委员,驻会办公,兼任战区难民委员会收容股主任,全面负责难民的收容工作。别人管的,赵朴初帮着出力,别人不管的,他管起来了,因此得了一个绰号,叫作“不管部部长”,忙得不亦乐乎。

1938年,赵朴初与胡愈之、许广平、吴耀宗、陈巳生、雷洁琼、严景耀、吴大辊等志趣相投的一些同志,倡办了一个抗日救亡组织“益友社”。赵朴初担任理事长,常以娱乐活动的形式,唱《义勇军进行曲》等救亡歌曲,以鼓励国民勿忘抗日。为了做掩护,“益友社”请了几位年长的、受上海人尊敬的社会闻人来做理事,如关老、闻兰老、袁履老等,这些人都是赵朴初请来的。于是,社友们也就开玩笑说,新增一老,30岁的赵朴初就被“抬举”成“赵朴老”。久而久之,“赵朴老”之称从社内叫到了社外,这也就是“赵朴老”这个名字的由来。

本文主要根据民进会史学习资料摘编,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近期精彩回顾


您能答满分吗?民进会章学习问答来了~

纪念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7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全是“新学生”!民进这个培训班,有点不一般

至善,是他的名字,也是他的品德

世界读书日 | 杨立新邀您来“悦读”民进


看完先别走,文末点个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