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6月15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钱壮为《品读苏东坡》连载58:第十九章 西湖之长

钱壮为 劲草知风 2021-06-15

第十九章 西湖之长

1


元祐四年(1089)三月,经过再三请求,苏轼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到达杭州已是四个月以后。在朝四年,除了给皇帝当秘书,再就是跟司马光争论政事,此后两年更是四次遭到台谏官的攻击。这就是朝廷,朝廷就是每天开会、讨论、争吵、揪撮住撕扯,缺了这个过程就没有大政方针。苏轼开会争吵都是好手,唯独不喜欢跟人撕扯,更不擅长抓小辫子等等手段,这让他的四年几乎没什么可大书特书的事情。现在不同了,他是统辖浙西杭州、湖州、秀州、常州、润州等七州的最高长官,不必看谁脸色,尽管去干就是了。




十八年后再赴杭州,苏轼的心情充满了兴奋与期盼,元丰年间倅杭三年,那是他一生最快活的日子,人生这样的日子并不多。到达杭州以后,苏轼发现他首先面对的是严重的灾情。从上年冬季开始,阴雨连绵,田中积水长久不退,无法播种早稻。五六月水退之后,补种晚稻,结果老天爷又吝啬起来了,一滴雨不下,眼见绝收之势已成。粮价是丰灾的晴雨表,七月份粮食价格是每斗六十文,到十一月已经涨到九十文,这样下去,到来年开春,定然是一场大饥荒。熙宁八年,浙西曾经发生灾害,粮价飞涨到每斗二百文,饿殍遍地,五十万人死亡,至今让人心有余悸。



苏轼的荒政思想非常明确,就是预则立不预则废。他认为,没发生饥荒时而早作准备,无非是少缴纳一些皇粮,官家并没有损失多少而民众受益;若灾荒如洪水猛兽般袭来,到时候老百姓受灾,朝廷花大钱,官民两失。实际上他是站在百姓一边的,宁可百姓少交粮,别让百姓挨饿。


十一月,苏轼上书朝廷,请求减收浙西路上供钱粮一半或者三分之二,等年成好转时逐步偿还;官家停止在浙西收购上供米、军粮,以平抑粮价。奏报上去以后,迟迟不见答复,而地方官府民众也没什么警惕,到处优哉游哉,莺歌燕舞。苏轼只好于第二年春天亲自致书宰相吕公著,这封信写的很有意思,不是斥责官府不作为,而是直接分析浙西民风:


三吴风俗,自古浮薄,而钱塘为甚。虽室宇华好,被服粲然,而家无宿舂之储者,盖十室而九。


由民及官,苏轼说:吏不喜言灾,十人而九。两个“十分之九”,明白无误地告诉朝廷,我的预报是准确的,假如不早筹划,恐怕有饿殍盗贼之忧。他甚至威胁说,假如不听我的,那就给我一个小地方当长官,另选他人来杭州吧。

 

在那个只能靠文章传递信息的年代,基层奏议写的如何,直接关系到请示是否获得批准。现在苏轼等于是孤军奋战,只有他自己坚称来年会有大灾,不惜与上封对抗。终于,他的上书起到了作用,朝廷准许浙西保留三分之一上供米,这与苏轼提请保留一半或三分之二有很大差距。面对不断上涨的粮价,苏轼下令开放常平仓,把粮价压下去。常平仓是官府的储备粮仓,米价低时高价收入,米价高时低价售出,以便平抑物价。同时,苏轼严令所辖官员立下字据,来年如有饿殍出现,依法治罪。


准备的粮食仍然不够,苏轼只好打僧侣度牒的主意。度牒是官府发给僧侣的身份证明,当时每个度牒价值一百三十千钱。


宋代佛教兴盛,全国有僧侣二十万众。僧侣不用服兵役徭役,而且在佛教兴盛的地方,大户人家纷纷给寺庙捐助,致使一些庙产相当可观。于是在宋代,当和尚成了热门职业。很多寺庙中也未必都是潜心佛法的释家弟子,鲁达提辖躲进五台山,再到京师相国寺看菜园子,也有生活真实的影子。这使得政府必须严加管理,控制数量,这就是度牒的由来。各地是无权滥发度牒的,要朝廷批准才行,于是这样的指标就有了价值。武松摇身一变成为行者,靠的还是一个别人的度牒。




权力会深入到社会各个角落,那山林中隐逸的寺庙,从来没有真正藏起来过。禅宗六祖慧能因为题写了“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被五祖弘忍授之衣钵,只能连夜逃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在福建做官时,当地寺庙的和尚争相当主持,可见庙里的主持也是官。一时间寺庙投机专营之风大盛,和尚们纷纷贿赂官府,以期借助官员的力量谋求化外之地的高位。曾巩为了刹住这股歪风,派出官员前往各地寺庙监督,让和尚们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推举住持,然后上报州府批准,发布聘任文书。曾巩的做法颇具现代意识,那就是“公推直选”。他在政治上倾向于新法,吕公著跟宋神宗说他“为人行义不如政事, 政事不如文章”,对曾巩的为人为政都评价不高,看来未必公允。



苏轼向朝廷申请度牒三百道,获得了朝廷的批准。哪知转运使叶温叟将这些度牒给各地平均分配了,只分给杭州三十道,因为浙东、淮南都开始缺粮,他要顾及整体。苏轼此时表现非常强梁,马上上书朝廷,认为分配不公,于是朝廷又给杭州追加一百道。这点小小的争执后来引起了叶温叟儿子的注意,很多年后,他仍然写文章,解释说老爹和苏轼都是出以公心,绝非私怨,显然是他担心老爹名声受损。

    

元祐五年这个春天,杭州人很幸运,尽管灾荒不比熙宁八年轻,但是粮价平稳,没有饿死一个人。大灾之后有大疫,那个年代这是必然规律。面对疫情,苏轼把巢谷赠予的圣散子方拿出来,按方配药,命人在街边架起大锅熬煎,过往病人,只需一个大子儿,就可服一大盏。据说活人很多,这也使苏轼对此药愈发自信,民间更是传得神乎其神。


苏轼这时候做了一项超越同时代的事情。杭州是东南重镇、水利交通枢纽,京杭大运河的起点,往来于钱塘江和大运河的客商络绎不绝。杭州如果爆发流行病,他的传播速度更快,危害更大。如果能有一个集中收治病人的病坊就好了。


他的想法来自在徐州医疗病囚的实践,一个连囚犯都会尽心医治的官员,当然会更加爱护良民百姓。所以很多时候未必是没有条件,做起来也未必有多难,而是缺乏一颗悲悯之心。苏轼从府库拨出两千缗[1],大概相当于两千两银子,自己又捐出五十两黄金——这应该是四年京官的积蓄,用这些钱开办了一所病坊,名为安乐坊。后来有友人赠送银两,这个不是受贿所得,而是人情往来,苏轼全部以朋友的名义捐给了病坊。安乐坊由寺院的僧侣负责日常管理,官府每年拨付经费维持病坊的运转。每年开春以后是疾病多发季节,免费向贫苦的人们发放圣散子方。苏轼甚至采取了激励措施,三年内如果治愈上千病人,则赐紫衣袈裟和度牒各一道,以示奖励,朝廷批准了这一动议。这样的措施,与曾巩推行寺院主持“公推直选”,堪称两位文学家在管理学上的经典实践。


这是中国第一所公立医院,他的核心内涵是人道主义。



[1] 串铜钱的绳子,一缗即一串,一千钱。

前文链接:


钱壮为《品读苏东坡》连载57:第十八章 西园雅集

钱壮为《品读苏东坡》连载56:第十八章 西园雅集

钱壮为《品读苏东坡》连载55:第十八章  西园雅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