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爱玲:爱憎表——最怕死

张爱玲 少数派悦读
2024-08-15

张爱玲1937年高中毕业时在校刊填过一个调查,其中她填下

“最怕:死;
最恨:有天才的女人太早结婚;
最喜欢:爱德华八世;
最喜欢吃:叉烧炒饭”

故而她名为“爱憎表”。

但即使是她自己,“隔了半世纪看来,十分突兀”甚至完全陌生,需要解释,于是她花了约2个月的时间写《爱憎表》但陆续搁下,始终没有写完。

我母亲回国后,我跟我弟弟也是第一次“上桌吃饭”,以前都是饭菜放在椅子上,坐在小矮凳上在自己房里吃。她大概因为知道会少离多,总是利用午饭后这段时间跟我们谈话。


“你喜欢吃什么水果?”


我不喜欢吃水果,顿了顿方道:“香蕉。”


她笑了,摘下一只香蕉给我,喃喃地说了声:“香蕉不能算水果。像面包。”


替我弟弟削苹果,一面教我怎样削,又讲解营养学。此外第一要纠正我的小孩倚赖性。


“你反正什么都是何干——”叫女佣为某“干”某“干”,是干妈的简称,与湿的奶妈对立。“她要是死了呢?当然,她死了还有我。”她说到这里声音一低,又轻又快,几乎听不见,下句又如常,“我要是死了呢?人都要死的。”她看看饭桌上的一瓶花。“这花今天开着,明天就要谢了。人也说老就老,今天还在这里,明天知道怎样?”


家里没死过人,死对于我毫无意义,但是我可以感觉她怕老,无可奈何花落去,我想保护她而无能为力。她继续用感伤的口吻说着人生朝露的话,我听得流下泪来。


“你看,姐姐哭了。”她总是叫我不要哭,“哭是弱者的行为,所以说女人是弱者,一来就哭。”但是这次她向我弟弟说,“姐姐哭不是因为吃不到苹果。”


我弟弟不作声,也不看我。我一尴尬倒收了泪。


我从小在名义上过继给伯父伯母,因为他们就只一个儿子,伯母想要个女儿。所以我叫他们爸爸姆妈,叫自己父母叔叔婶婶。后来为了我母亲与姑姑出国一事闹翻了——我伯父动员所有说得进话去的亲戚,源源不绝北上做说客,劝阻无效,也就不来往了,她们回来了也不到他们家去。我们还是去,但是过继的话也就不提了。不过我的称呼始终没改口。我喜欢叫叔叔婶婶,显得他们年青潇洒。我知道我弟弟羡慕我这样叫他们,不像他的“爸爸妈妈”难以出口。

但是当时她那一席话却起了个副作用,使我想到死亡。那时候我们住白粉壁上镶乌木大方格的光顶洋房,我姑姑说“算是英国农舍式”。有个英国风的自由派后园,草地没修剪,正中一条红砖小径,小三角石块沿边,道旁种了些圆墩墩的矮树,也许有玫瑰,没看见开过花。每天黄昏我总是一个人仿照流行的《葡萄仙子》载歌载舞,沿着小径跳过去,时而伸手抚摸矮树,轻声唱着:


“一天又过去了。

离坟墓又近一天了。”

无腔无调,除了新文艺腔。虽是“强说愁”,却也有几分怅惘。父母离婚后,我们搬过两次家,却还是天津带来的那些家具。我十三岁的时候独自坐在皮面镶铜边的方桌旁,在老洋房阴暗的餐室里看小说。不吃饭的时候餐室里最清静无人。



这时候我确实认真苦思过死亡这件事。死就是什么都没有了。这世界照常运行,不过我没份了。真能转世投胎固然好。我设法想象这座大房子底下有个地窖,阴间的一个闲衙门。有书记录事不惮烦地记下我的一言一行,善念恶念厚厚一迭账簿,我死后评分发配,投生贫家富家,男身女身,或是做牛做马,做猪狗。义犬救主还可以受奖,来世赏还人身,猪羊就没有表现的机会了,只好永远沉沦在畜生道里。


我当然不会为非作歹,却也不要太好了,死后玉皇大帝降级相迎,从此跳出轮回,在天宫里做个女官,随班上朝。只有生生世世历经人间一切,才能够满足我对生命无餍的欲望。


整个人生就是锻炼,通过一次次的考验,死后得进天堂与上帝同在,与亡故的亲人团聚,然后大家在一片大光明中弹竖琴合唱,赞美天主。不就是做礼拜吗?学校里每天上课前做半小时的礼拜,星期日三小时,还不够?这样的永生真是生不如死。


但是我快读完中学的时候已经深入人生,有点像上海人所谓“弄不落”了,没有瞻望死亡的余裕,对生命的胃口也稍杀。等到进了大学,炎樱就常引用一句谚语劝我:“Life has to be lived.”勉强可以译为“这辈子总要过的”,语意与她的声口却单薄惨淡,我本来好好的,听了也黯然良久。


但是毕业前一年准备出下年的校刊,那时候我还没完全撇开死亡这问题。虽然已经不去妄想来世了,如果今生这短短几十年还要被斩断剥夺,也太不甘心。我填表总想语不惊人死不休,因此甘冒贪生怕死的大不韪,填上“最怕死”。



张爱玲是一个“主流文学史无法安放的作家”,她像一条婉转幽深的河流,人们但见其儿女情长的涓涓水流,却不见其思想深邃之处,然而,她的文字却写尽了人性的虚荣和荒唐。

张爱玲正是在人性的层次上,和通俗作家拉开了极大的差距。她作为一个女性作家,从不偏袒书中的女性角色,而是极为真实地还原了她们的算计和现实的一面。在张爱玲眼里,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最终都要回归人性。

可以说,读懂了张爱玲,不仅是读懂了鲜活尘世中的底层心理,更是读懂了潜藏在现代文明背景下的深层人性。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张爱玲作品集”(5卷),这套书是一位近代传奇女子的精选之作。本套书为全新臻美精装版,识别下图二维,即可一键收藏。

来源 | 遗稿由冯睎乾整理,全文刊载于2016年《收获》长篇专号(秋冬卷)


▍延伸阅读

张爱玲逝世28周年 | 一个主流文学史无法安放的作家

阿城:我们为什么学不了张爱玲

张鸣:唐德刚走了,史学有点寂寞

李硕:灭了夏的商人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谁反对改革开放,谁就去睡觉!”

鲍鹏山:骂中国传统的人往往没读过经典

梁晓声:当今中国青年阶层分析

从世界看中国,需要跨过三道坎

陀思妥耶夫斯基:活得心安理得,死得兴高采烈

自然以自由:回归自然,不是逃避现实,而是重获新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少数派悦读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