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生如粤,须从荒凉之中走出繁华风景 邱靖/艺旅谈

艺旅文化 艺旅文化
2024-09-13



以文化访谈切入人文、艺术、历史等一切美好的传统文化。


我们将邀请人文艺术践行者,在特定领域有所建树的讲师、参与我们活动的深度用户,力求呈现一个更富温度的文艺世界。


/ 艺 旅 谈 /

 
邱靖
艺旅“探索广州”走读城市讲师

读城爱好者文旅线路策划师

从事历史游学解说十二年


游历过中国六百余县市

探访过广东八十余县市

粤京川三地候鸟式生活

尝试从人物、地理、经济、社会、建筑、文学多视角了解历史



五岭之南,珠江两岸,南海之畔,广东正走在中国经济发展之路的前段,以巨大的胸怀吞吐海内外万物。


中原与本地、内地与海外的文化在此交汇与碰撞这种多元与生猛的包纳广阔的文化,滋养着城市与族群。


经过漫长的岁月的冲击与洗涮 ,才拥有了今天的份量与体量。


在我们有限的人生中,领略了不同的视野,感受了多彩的风景,蓦然回首才发现,其实我们已经走了好长的一段路。


曾经的经历造就了如今的我们,正如历史造就了如今的广东。


当游历了中国六百余县市、探访过广东八十余县市的邱靖重回广州,重新审视广州这座城市的时候,是什么让他触动?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邱靖老师的“关于广州”。



溯源

Q:我们常常在网上看到很多人调侃,广东以前是“南蛮”,但是我们知道其实岭南文化也有自成一格的地方,您觉得和中原的历史文化相比,岭南文化最明显的区别是什么呢?

 

“岭南”一般就是指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这片区域;如果是“华南”的话,就可以在刚刚提到的五个地方之外,再加上福建跟台湾。


这片区域文化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地处亚热带、亲近海洋、重视商业、华侨众多,和世界各地的交流互动也更频繁一些。

 

南蛮”这个概念不同岭南,“南”是一种地理位置的判定,“蛮”以前是一种带有中原优越感的歧视性用语。


中国人一般把黄河流域的河南、陕西这样的地方当作中原文化的中心,而在中原华夏的四周则是蛮夷戎狄。

 

蛮夷戎狄 图源/网络


长江中游的楚人长江下游的吴人越人也曾经被中原人视为南蛮。但是后来江南地区崛起,开始对中国的历史产生比较大的影响,逐渐成为主流的一部分,“南蛮”指代的范围就南移到岭南地区了。


广东给人的印象是在唐宋时期也是边缘偏远的地方,一直到近代以来才对中国全局产生比较大影响。“南蛮”的含义也一直在发生变化,现在是调侃居多。

 

在我看来呢,以前说岭南是“蛮荒”不无道理。但仔细研究一下会发现这种“蛮荒”其实是有利有弊的。弊端就是,在吸收文字系统、手工业技术这方面会比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晚很多。


但是它也有相应的好处,受到秦汉以来中央集权的王朝的影响要比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要弱很多。这种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和隔绝,使岭南拥有一种相对的独立性。


图源/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岭南一直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广西崇左有一个花山岩画,是岭南土著先民创作的。花山岩画非常震撼。岩画直接画在河流旁的喀斯特崖壁上,创作者一般被认为是壮族的先民。


我们现在说广州的建城史是从秦朝南海郡开始算起,但是在秦军占领岭南之前,这边的土著也会有自己的历史


中原文化传入岭南后,岭南原有的土著群体很长时间内也保持了自己的文化特色,两广地区出土了很多汉代的铜鼓就是明证。

 

岭南铜鼓 图源/网络


比方说广东肇庆的梅庵里面,有三通端砚石做的《平岭西纪略》石碑。石碑描述了明朝的地方官派军队去跟瑶族人打仗,获胜之后把这个自己的战功写在碑上。


这个碑文内容说明明朝中期在广东西部和广西东部还有大量土著部落存在。另外,明朝还有两个皇帝带有瑶族血统,明孝宗朱佑樘和明武宗朱厚照就是瑶族战俘的后代。

 

明朝朝廷跟少数民族之间的这种冲突,对我很有触动。地域文化的独立性经常是被逐步同化,然后又有新的衍生。所以我们去看待一个地方的历史,其实是要跳出大一统的视角去看。


《平岭西纪略》石碑 图源/雨丝ZHQ


Q:那您觉得和中原的历史文化相比,它的优势有哪些?

 

天高皇帝远肯定相对来说约束就少一些,在经济、社会发展上面的自由度就会高很多。这种独立性也孕育着一个自由的机会,这种独立性导致岭南在近代以来可以吸收全世界的文化,起到了一个窗口性的作用。

 

我们可以留意到,近代广州、还有整个珠三角地区进入了一个经济和文化飞速的发展期。明清时期珠三角都归广州府的管辖,这个区域不是很大,但是包括了现在广州、深圳、香港、澳门、佛山、中山、珠海、东莞这些地方。



这个区域成为了过去两百年整个中国人口增长比例最高的一个区域,现在已经超过了七千万人。人口剧增说明这个地方很吸引人,很多外地人愿意来这里发展。

 

另外还有一些我们平时不太注意的一些东西,其实是从广州这边引进的。


天花这种传染病,在清朝就很致命,连皇帝都死于天花,后来是通过牛痘接种技术得以控制。这种牛痘接种技术的推广,其实最早就是清代的广州口岸开始推行的,是广东本地跟英国的一些医生合作的结果,代表人物是皮尔逊和邱熺。

 


皮尔逊的助手邱熺编写《引痘略》 图源/瞭公众号 望智库


自我

Q:您觉得从城市定位来讲,广州更像一座老城,还是一座开埠的口岸?

 

我觉得两者都有,而且一直处于动态变化当中。首先广州这座古城,它的延续性是比较好的。这种延续体现在它的地理位置和形态分布


广州城市中心过去2000多年没有怎么发生过变化,然后在不同的时期会发育出不同特点的新城区,新城区和老城区相连沿着珠江分布。


两千年未变的十字骨架中轴线  


广州城最早是在越秀山南边,从秦朝南海郡设郡到后来南越国的都城,一直到明清时期,它的中心一直都在越秀这片。广州的城区从秦汉到明清一直在扩张


唐代广州的外国人聚居区叫做蕃坊,蕃坊原来在城外,到了宋代被纳入广州西城。

 

明清时期,广州建起规模比较大的城墙,从越秀山山顶一直通到珠江边。由于珠江的江岸线一直在南移,明朝中后期广州珠江边发展出了一片新城叫做南关。


明清时期的城墙 图源/星球研究所


广州城西门的西边就发展出了西关这个商业气息浓厚的区域。到晚清民国的时候,受广九铁路的影响,东门外又发展出了东山区域。

 

所以说,广州的老城和新城是相对而言的,昨天的新城过了一段时间会变成老城的一部分,这些旧与新都和广州作为一个通商口岸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在珠江沿线能看得到广州城整个历史风貌保存的非常完好,然后不同片区又都能看到不同时期的鲜明印记


广州城其实是既有历史纵向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又在地理横向上也保持了延续性和片区差别的一个城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珠江 图源/摄图网


另外广州作为一个口岸可以向任何的优秀的文明去学习,向北方学习、向国外学习都可以。就像韩愈、苏轼这些唐宋时期的外地人就给本地注入了新的思想。


到了明朝,一些像利玛窦这样的外国人就给广东乃至全中国带来了西方地理大发现的成果和科学上的新视角。


到了清代现代医学和现代教育也在广州落地,比如博济医院、惠爱医院、岭南大学、培正中学这些都是传教士创办的机构。

 

图源 /公众号:南京民国建筑


到了当代,广州也从香港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港台流行歌曲。其中很多经典的粤语歌,其实它们的曲调都是在日本经典歌曲的基础上填词,八九十年代优秀的粤语歌都是这样创作出来的。


其实某种程度上,粤语歌的填词人就跟以前宋代词人是类似的。虽然里面也有一些拿来主义的成分,但不妨碍它是好的文化现象,而它就诞生在岭南。

 

苏轼填词的时候,也经常引用前人的词句,使用前人的词牌,现在也成为了经典。像什么菩萨蛮这样的词牌,一个曲调就可以填不同的词在里面,形成不同的感觉。拥有一种很谦逊的态度,能够向任何比自己优秀的文明去学习,这点很重要。


苏轼


建筑

Q:在广州建筑当中,您比较推荐的古建筑是哪一个?  

 

我在几种不同类型的建筑里都推荐一些代表吧。

 

第一种类型我称之为乡土建筑,在广州最有代表性的肯定是陈家祠,也叫陈氏书院。它是岭南乡土建筑的一个典型,保存了三雕两塑的传统工艺,也是合族祠这种民间结社形式的空间案例。


祠堂在整个珠三角都普遍存在,而且数量是多的惊人,随便一个村子里面,可能就会有几十座规模非常宏大的祠堂。


这些祠堂大多建于晚清道光年以后,刚好珠三角在近代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人们经济水平提高了,就有能力建造更漂亮的祠堂和民居。

 

陈家祠 图源/邱靖


第二种类型我称之为西式建筑,也包括中西合璧的一些建筑。这里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沙面租界建筑群


另外海珠区的康乐园建筑群也属于这一类。康乐园现在是中山大学本部,它的校园建筑其实以前都是教会大学岭南大学的校园建筑。教会大学被取消了之后,校园移交给了中大。

 

中山大学本身追根溯源可以追溯到广东贡院,它最早的校园是以前科举考试的地方。科举废除之后,贡院被改组成师范学堂,后来民国变成国立广东大学,标志就是那个礼堂钟楼,现在中大的校徽上面还是钟楼。


到了30年代,国民政府把中大迁到了天河的石牌校区,石牌校区演变成了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这个校址的变化就反映了不同年代的时局

 

中西合璧的建筑—沙面租界 图源/邱靖


第三种类型,是古代广州对周边产生过一些辐射示范作用的地标建筑,比方说像广州六榕寺的花塔


苏轼到广州的时候曾经到过那里。六榕寺花塔有一个特别的建筑结构,叫做穿墙绕平座,把登塔游览的步行通道和加强塔身结构稳定兼顾起来,后来就变成了整个岭南地区其他城市建塔的时候的一个范本。


广州珠江边的赤岗塔、琶洲塔、莲花塔,清远的政江塔、鳌头塔,肇庆的崇禧塔,德庆的三元塔,河源的龟峰塔,广东其他古塔都受到了六榕寺花塔的影响。

 

六榕寺花塔 图源/网络


第四种类型就是民国时期古典复兴式建筑,是国民政府推行的一种建筑样式,是民族主义在建筑上的体现。


广州中山纪念堂是这种类型建筑的代表,跟南京的中山陵、上海杨浦的大上海计划建筑群是一个体系的东西。这种建筑拥有中国传统建筑的外观,包括梁柱、斗拱、琉璃瓦,但是斗拱仅仅是装饰不再起受力承重的作用。


广州的市府合署、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区建筑群也属于这类建筑。


中山纪念堂 图源/邱靖

 

Q:老师您住的地方离历史建筑近吗?会不会经常去走一走?

 

广州老城区东西方向比较长,可能十公里左右,南北方向可能四五公里左右,我刚好就住在中间

 

我家周围一两公里的范围内,可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十来个吧。比方说中山纪念堂、南越王墓、镇海楼、万木草堂、番禺学宫,这些都非常的近。


对这些古迹了解的越多,就会产生新的疑问,兴趣就会越大,这是一个会持续很长时间的事情。

 

万木草堂 图源/网络


坦白说,我小时候陷入了一个误区,虽然生活在广州,但是 一直觉得广州没有特别值得关注的历史。


这主要还是受大一统的历史教育影响,没有意识到地方历史文化的价值,所以说我童年的时候经常就会往北京、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南京这些地方跑,觉得要多去北方和江南看看。

 

后来有一个契机,就是我上大学的时候去厦门呆了九年,后面又去北京生活了五年。在我迁徙的时候,才有机会去把不同的地方的城市生活进行对比,我才慢慢地意识到广州的可贵

 

广州塔 图源/摄图网


所以说我对岭南文明的学习,其实是在过去的十年里重新去了解的,并不是一开始就有这种意识。

 

不仅如此,我如果去中国其他城市旅行,或是短期居住,我也喜欢住在其他城市的老城区,然后把这些不同的城市做对比。如果一直身在广州,不能跳出广州看广州,认知也会受局限。

 

实际上我最早做城市导览讲解是在厦门和北京,现在主要是在广州、成都。我对一些历史遗迹比较集中的城市,都会有兴趣。老城区的人文景观比较集中,在不同的城市之间切换,可以增进我对不同地方的理解。

 

就比方说北京有很多皇家园林,珠三角也有岭南四大名园,但要了解这些地方,就需要去苏州园林和杭州西湖去沉浸式体验。苏州园林的是很多地方效仿的母本。


苏州园林狮子林 图源/禹涵

 

游玩

Q:我们知道很多外地人到广州玩,大多数都是看广州塔,或者说是去逛街吃东西,那来广州旅游的话,除了这些大众打卡地点,您比较推荐我们去哪些地方?

 

像广州塔这样的地方,我个人是去的比较少的,并不是觉得它们没有意思,而是可能有其他的地方更吸引我。我会更喜欢广州的历史遗迹,本地的老字号这种,所以我主要是在老城区活动。

 

如果是外地人来广州的话,我可能会比较推荐,像家祠、沙面租界、南越王墓、镇海楼、中山纪念堂、光孝寺、黄埔军校这些经典地方。


光孝寺 图源/光孝寺微博

陈家祠 图源/摄图网

沙面街 图源/摄图网


如果这些地方去完之后还有额外的时间,我推荐广州的西关荔枝湾一带的老城区可以慢慢逛。


另外呢,在广州东山片区有很多红砖小洋楼,珠江沿江的长堤、粤海关旧址、天字码头,六榕寺、怀圣清真寺、五仙观、石室圣心大教堂这些宗教建筑,也是比较有意思的。


东山口 图源/邱靖

圣心大教堂 图源/摄图网



发展

Q:我们都知道除了老城,广州还有CBD,花城广场,天河新区等等,您觉得时代发展对广州有什么影响?

 

很多新广州人会觉得天河这些地方才是广州的中心,而越秀、荔湾这些地方对他们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所以说这个是因人而异的。对于我自己来说,我的主要活动区域就是越秀老城

 

这个城市一直在变化,以我自己为例,既算外地人也算本地人。我出生在福建,但是两岁的时候来到广州,在过去的30多年当中,我对广州的印象也一在变化。

 


童年的时候,我对广州印象并不是特别好,那个时候广州的治安不是特别好,交通堵塞,地铁都没有。那个时候比较缺乏安全感和舒适感。


后来中心城区禁摩,那种飞车党抢劫变少了,地铁开通后交通方便了。


然后广州也开始修缮一些老的建筑,还有其他的一些古建筑开始腾退,包括陈家祠、锦纶会馆、万木草堂,越来越多人重视去保护这个地方的文化。我对广州的认同感就提升了。


广州中山路上的历史建筑


以前广州一到春运的时候,就会有很多人买不到票、回不了家,广州火车站广场上挤满了人,大家都很焦虑。这种状况也是近十来年得到了改变,所以说每次好的变化发生时,我对这个地方认同感就会增加。

 

找到土著感,是我自己幸运的事情,但是这种幸运并不是一开始就有。

 

土著和移民是相对的,这两种感觉可能会同时存在。当我从这个城市获得了安全感、舒适感、归属感的之后呢,我觉得土著的成分就会增加。我自己其实是到20多岁开始才慢慢找到土著感。

 

广州珠江新城 图源/摄图网



角度

Q:您说了解历史的角度有很多,人物,地理,经济,社会,建筑,文学的视角都是需要考虑到的,那在这些角度中,您觉得最先涉及到的角度是什么呢?

 

对我来说,人物跟地理是优先级最高的,这二者,人物又优先于地理


我对具体的人更感兴趣,无论是岭南本地人,或者外地来岭南生活过的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人会需要做决定,面临人生中不同的一些境遇。


人会跟地理因素产生互动,互动之余就衍生出了社会、经济、建筑这些其他要素, 所以说人物跟地理是我最关注的两个视角。

 

东山口的骑楼 根据当地气候、地理位置发展而成 图源/摄图网


有一些岭南人物是我特别关注的,也是我做讲解的时候特别愿意去介绍的。像詹天佑,是中国铁路之父。像冯如,中国最早的飞行设计师。像伍廷芳,法学家,对中国的近代司法改革做出了很多贡献。

 

铁路、飞机、法律这些东西,这些先进的技术、思想、制度会持续地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正面的影响,这恰恰是岭南人物和近代广东对中国最大的贡献

 

比方说詹天佑,他的祖籍并不是广州、而是婺源。清代婺源属安徽徽州府的一个县,后来划给江西省了。他们家本来是做茶叶生意的,是商人家庭。但因为清代闭关锁国,四口通商缩减成一口通商了,广州就是唯一保持对西洋贸易的口岸。

 

詹天佑   


这就导致很多要参与对外贸易的商人群体只能从其他的地方迁到广州来,所以詹天佑的曾祖父就是那个时候携带家眷搬到了广州,居住在广州西关一个离珠江很近的一个巷子里面,那个地方就离十三行非常的近。

 

如果我们亲身走到西关那些老巷子里面去了解詹天佑的故事,就能够感受到他的祖上为什么搬来这个地方,他们为什么会选择了西关这个地方作为他们的定居点。

 

十三行盛况 图源/网络

西关 图源/网络


这个地方的商业气息使得他们家更早地接触了对外的事物,所以说当留美幼童这个计划出现的时候,他们会把詹天佑这个孩子送出去。

 

詹天佑去美国读了几年书之后回国,在广州黄埔教书,他带着自己的学生一起去实操,修筑一些炮台。等到清朝改变了对铁路的认知,他才获得机会在整个中国到处去修铁路

 

现在广州大沙头有一个广九铁路遗址公园,还有詹天佑的铜像。广九铁路的火车站起点,就在东山,这就对从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东山新城区的崛起有很大的关系。

 


我觉得詹天佑这个人就很有意思,他在广州的西关、黄埔、东山好几个片区都有遗迹。人物的选择跟近代广州的整个市区的变化都有很大的关系。从这个人物也能了解到很多广州的变迁


他的家族和他个人的命运是一个视角,他的行为背后的时代是一个视角,以及他所参与这个城市的变迁也是一个视角,这刚好是人物、时间跟城市之间的互动。

 

广九铁路


好的,谢谢邱靖老师的精彩解答。

 

通过和邱靖老师的对话,我们知道了很多隐藏着城市背后的故事,对广州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可以以一个新视角重新看待这座千年古城。

 

文化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基,回望、回忆和弘扬传统,是一种很重要的认识自我的方式,可以让我们知道我们一路是如何走来的。



广州是拥有文化埋藏深厚和肥沃的土壤的城市,很庆幸,现在越来越多人愿意耐心和细心地观察研究广州的城市和社会,找出、传播和延续广州真正有特质的地方,不断孕育着广州文化更蓬勃的生命力


-END-

招聘、投稿、合作
后台回复关键词即刻获取
编辑丨艺旅文化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 旅 百 科

(点击文字,查看全文)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晋南&晋东南晋中晋北内蒙古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台湾 | 澳门
文旅口袋书 
文旅地图 中国汉阙地图中国汉画像石地图中国关帝庙地图中国城隍庙地图中国申遗明清城墙地图中国藻井地图|中国帝陵地图中国道教石窟造像地图中国简牍地图 | 中国盘龙柱地图 | 中国文庙地图
古建 中国早期木构建筑3讲古建入门指南 山西古建观看手册丨浙江古建筑观看手册丨古建基础构件正定隆兴寺佛光寺南禅寺中国古塔TOP13汉阙营造法式李诫
石窟 中国石窟艺术10讲中国石窟艺术精讲25讲佛教造像风格演变石窟入门宝典石窟入门宝典2.0中国石窟甘肃石窟杭州石窟|天龙山石窟克孜尔石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
彩塑 7节课读懂中国彩塑造像艺术丨莫高窟285窟敦煌彩塑麦积山彩塑山西彩塑 
壁画 敦煌壁画北朝壁画辽墓壁画十大必看壁画




这是大号~
这是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艺旅文化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