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间天上共团圆

2017-10-03 施立学 开明视点

中秋节快乐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中华儿女无论走在哪里,天上一轮月,故乡中国梦,如影随形。


又见钱江潮涌,又见大地丰稔。宇宙天象中,最完美的时刻,唯八月中秋。碧空皓月一轮,神州处处花好,人间天上共团圆。最是美丽神奇的月亮,一只高悬九天的玉盏,一辐跃出东海的冰轮,负载着多么悠久的历史,多少瑰丽的传说与深邃文化,启迪着中国古老的哲学和艺术。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多少人金樽对月,分享良宵盛景。看平湖秋月,“烟笼寒水月笼纱”,恍若置身仙界;三潭映月,楼台花树,天光云影,恍惚迷离,如入蓬莱;卢沟晓月,“半钩留照三秋淡,一练分波平镜明”;二十四桥明月夜,玉带飘逸,霓虹卧波;洞庭秋月,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崂山太清水月,海天之间,水生光,月吐辉,竹影摇曳,宫廊飘缈;匡庐观月,明月如镜,高悬头顶,“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风来亭赏月,“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风爽于别日,月明于往昔,偶有夜鱼得水,忽现碎银一池;洱海之月,雪月风花,辉映苍山瑞雪,波光粼粼,玉洱银苍;黄山之月,尽染多彩层林,清纯迎客古松,越发朦胧皎洁;峨眉云雾抱月,雄浑秀丽,气象万千;桂林月夜漓江,“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望江楼印月井,印月井中印月景,月井万年,月景万年;岳阳楼上望秋月,“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大诗人屈原《天问》里有“顾菟在腹”句,认为月神肚子里有一只蟾蜍。李白《古朗月行》有“蟾蜍饮月影,大明夜已残”,猜想月有晦、弦、望、朔,乃蟾蜍作祟。“顾菟在腹”,也说蟾宫有玉兔。晋人傅咸在《拟天问》诗中作证:“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南阳一幅汉画像石《苍龙星座图》,为月轮中的蟾蜍和玉兔。捣药玉兔,粉白嫩脸,身披战袍,头戴金盔,左手托臼,右手执杵,背插小旗,坐骑为老虎、狮子、骆驼和梅花鹿,极富童稚情趣。这月魂蟾宫也足够热烈的了,偏偏唐段成式《酉阳杂居·天咫》篇中,又为月宫送上一个山西人吴刚。吴刚有过,谪令月中伐桂,桂树高五百丈,且斫且合,万世不绝。 

许是太过丑陋的蟾蜍,招人嫌弃,《山海经·大荒西经》推出了婀娜多姿的嫦娥,“有女子方浴月,帝(喾)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淮南子·览冥训》中,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嫦娥误食神药飞升,后羿追赶不能,只好放上供桌,面对一轮皓月,遥祭远去的妻子,渴望重返人间,于是八月节成了因春祈而又秋报的团圆节。又有传说,天宝十四年(755 年),那个当了皇帝想成仙的唐玄宗李隆基,素晓音律,蟾光月满之夜,游“以水晶为阶,行人如在镜中,整个宫阙通明透亮”广寒宫,与嫦娥翩翩起舞,默记仙乐《紫云曲》,带回人间,成了蜚声中外的《霓裳羽衣曲》。要不唐诗怎有“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若不怎有“如闻仙乐耳暂明”之语。 


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节”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中秋夜迎寒亦如之。”《长安玩月诗序》诠释中秋由来:“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之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魂圆,故曰中秋。”三秋之半,蟾魂又圆,玉镜光满,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礼记》:“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北京月坛,留有明清时代帝王祭月、拜月的印记。  

八月十五天门开,天上人间共团圆。天上才捧一轮,人家庭院露天设案祭月。是时,大团圆是最重要的民俗信仰。《帝京景物略》称:“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乘仲秋圆月,粮满圆仓,谷盈圆囤,万颗圆圆,堆砌丰稔之际,谁人不盼圆融、圆满。滴溜滚圆的西瓜,切成瓣瓣相连的莲花状,放于银盘中,供祭月神,称之为团圆瓜。周汝成著《熙朝乐事》中说,中秋日“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月饼源起于唐,唐高祖李渊时,匈奴犯边,大将李靖出征凯旋,土蕃商人献上胡饼,李渊改胡饼为圆饼,望长安明月感叹:“应将圆饼邀蟾蜍。”元代高邮张士诚以月饼为信号,在饼中夹带字条,斩杀元兵,反抗元朝统治者,举行起义。

月饼不同于一般的糕点,本身是一幅吉祥图画,讲究在月饼模子上铸字印花,字是福、禄、寿、喜,画是团圆喜庆。中国人的观念中,爱完整,怕残缺,喜和谐,厌敌对;喜团圆,伤别离,看天是圆的,还有圆圆的日月星,地上有圆圆的供桌,桌上是圆圆的苹果、葡萄、桂圆、石榴、晚桃和青柿子。“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荷塘……”以克振家声、励志后辈,演绎成方圆建筑风格的南靖土楼,就是一首响彻云霄的中华团圆文化乐章。 

拜月,那是一个民族灵魂深处跳动的音节。先有屈原《天问》,问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又有诗仙太白,邀明月共酌,欲飘飘凌空;岑参、高适、王之涣,唱边塞大风,秦时明月与汉唐边关共永;张若虚一曲《春江花月夜》,叹月圆人缺,空负海上明月共潮生;狂放当论苏子瞻,问月今夕何年,净洗冰轮处,你霓裳羽衣,起舞翩翩。可曾见婆娑桂影里,吴刚伐树,坎坎之斧声,随桂子落下三更。可问桂枝下那个吱吱纺线的老妪,何月何年,那根线彩虹般与大地连通。还有你月姑嫦娥,自从“嫦娥一号”踏入月宫,从此你雕栏玉砌不再露冷。自从那年你怀兔提灯奔月,月就定格在古老中华文明。男拜月为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拜月则愿貌似嫦娥,圆如洁月。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带一路”上,人月两团圆。“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华夏儿女无论走在哪里,天上一轮月,故乡中国梦,如影随形。“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条传承东方文明的“红丝带”,拴挂着中华民族最纯真、最本源的文化图腾,同祭中秋月,共圆中国梦。和谐宇宙,团圆家庭,中华复兴,月圆花好,鸿基永固,江山一统。 

(本文原载《民主》杂志2017年10期,作者系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民进吉林省直工委会主委)


推荐阅读

不要走,我们那渐行渐远的乡愁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叶兆言:回味中的长江三鲜

邓伟志:走进台湾山区

长安,是一幕至今仍使人为之震撼的意象

赵丽宏笔下的中国屏风

冰心:我们把春天吵醒了

有哪些文学作品的开头让人过目不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