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佛系父母的自我修养

2018-02-23 王宇航 开明视点

“佛系父母”,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缘起

在自媒体风行和娱乐至上的时代,一个不经意的行为、一句走心的话语、一个随手拍的照片都有可能演绎成一部网络大剧。


2017年末,“佛系青年”词条刷遍朋友圈,火遍网络。百度说:佛系,网络流行词,该词的含义是一种怎么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和生活方式。于是乎,从“佛系青年”这样一个词又引申出了“佛系男子”“佛系追星”“佛系生活”“佛系父母”等一系列的词语。


张颐武老师认为:“佛系青年”的观念作为某种心情的调适有其积极意义,作为一种心理和生活中的修养也还是有价值的。追求心灵的某种感悟,更多地具有超越感,在心理层面上有这样的一种心态反而可以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更好地面对挫折和成功。放平心态,放下焦虑,这样反而可以坚韧些,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一种精神超越的体验,这种体验对于人生也有其更高的价值,并不宜简单地视为对生活的逃避或消极的人生观。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生活的丰富性带来的更多的可能性,也反映了当下价值观的多样性。


笔者更认可张颐武老师的观点。毕竟,人这一生谁都不容易!处于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要遇到每一个阶段的艰难困苦。作为一个以“奶爸”自豪和自居的人,面对这样的舆论氛围,自然会思考:我该成为一个什么形象的佛系父母呢?


说起来,自己读书时也曾经有幸聆听北京师范大学徐文明教授讲授佛学。十几年前那个秋天,犹记得当时徐老师带领听课弟子们品读《六祖坛经》,在品读之中他给我们讲授佛学精要和怎么做人,自己粗浅接受了一些佛学知识。十几年过去了,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自己才感觉初步理解了徐老师当时所授的要义。


佛系父母

笔者用下述几个关键词概括佛系父母的个人修养:精进,入世,随缘,得大自在。


精进。唐代高僧、玄奘高足窥基大师《弥勒上生经疏》:“精, 谓精纯无恶杂故 ;进, 谓升进不懈怠故。”“精进”有了专心专一,精专不懈之义蕴。在佛教典籍里“精进”与“勇猛”常联系在一起, 如“愿求无上佛道, 其心坚固, 犹如金刚, 精进勇猛, 不惜身命。”“尔时太子(释迦牟尼)在于山中, 勇猛精进,修无上道。”也即勇猛地不懈地努力奋进。


从今天的现实来看,有一个比喻,“家长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如果复印件效果不好,可能会是复印机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原件的问题。也有人尖锐地说,现在家庭教育的巨大矛盾是“猪一样的家长想培育出龙一样的孩子”。话糙理不糙,真是发人深省!从养儿育女的角度来看,我一直认为,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家长重新思考人生和学习做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家长和孩子是在一起成长、一起面对和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这样的角度来说,家长的精进既是一种要求也应是一种持之以恒的做法!


入世。佛教自传入中国内地之后,通过与中国本土的儒、道思想及中国社会生活相结合, 逐渐形成有别于印度佛教的中国佛教各宗, 从而中国化。中国化的佛教,尤其是中国禅宗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其鲜明的入世精神。慧能禅宗的入世倾向与怀海农禅的入世苦行,奠定了人间佛教入世利人的思想基础,宋代以降佛教对儒家入世伦理的吸收,则进一步扫清了人间佛教的思想障碍。


从很多未成年人成长的现实来看,中国式家庭 = 缺失的父亲 + 焦虑的母亲 + 失控的孩子。但反思这样的现实,我们必须坦诚一个严峻问题,那就是家长们根本没有走进孩子的世界!家长对孩子的判断往往与孩子的自我判断区别很大,所以很多孩子成长之中深感自己不能从家长那里获得理解和支持。家长尤其是父亲,需要放低身段走进孩子的世界,与孩子一起成长,并且成为理解和支持的源泉。


随缘。关于随缘,菩提达摩禅师云 :“随缘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是故说言随缘行。”(《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意谓世间一切皆遵缘生缘灭之理,对个人的苦乐、荣辱、得失等种种逆缘或顺缘。随缘任运的处世态度和处世方式,在佛教还有一个说法,即“平常心”。


作为一种修养工夫,随缘任运指的是以顺乎自然的方式去应对生活中的一切境遇。每一个孩子天资和成长都不同,大一统的标准适合运用于工业化的产品,但却不能适用于每一个个性鲜明的个体。正常的家长内心深处都会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所以会不自觉地陷入攀比之中。而很多具有商业头脑的人又深谙家长的心理,并且借助家长的攀比心理让家长陷入无休止的焦虑之中,然后借助这样的焦虑获取巨大经济利益。对家长来说,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和自由充分的发展应该是最根本的。自由充分的发展就是一种基于充分了解之后的随缘。


得大自在。“得大自在”出自《佛说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神咒经》,指“消除一切违缘障道、疾病、灾难,能令他人敬爱,具大威势,得财增福,所求如愿,世界和平,兴盛佛法,吉祥如意”。“得大自在”概念的提出,实际上是为了告诉佛教的信仰者,信仰佛教并不是最终的目的,仅仅作为一个信仰者还不够。因为信仰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涅槃,而且释迦牟尼佛的大慈悲心在于让每一个信仰佛教的人都实现涅槃,都“得大自在”。


对于家长来说,养育孩子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让孩子具有能自由脱离家长管教的本领。换言之,家长不可能管教孩子一辈子。只有使孩子有了自我生活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家长才算尽到了家长的职责。所以,孩子的独立性便显得尤为重要。该放手时就放手,家长才能“得大自在”。

(本文原载《民主》杂志2018年3期)



推荐阅读

做人要厚道 有几个意思

善良,是最高的修行

回复“收到”,予人尊重,显己品德

人有恩于我不可忘

人生佛教 佛教人生——纪念赵朴老诞辰110周年
赵朴初写诗驳王安石

冰心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父母:专治各种陪写作业心梗

永远有多远:一场关于生命长度的深情对白



策划:闻涓

责任编辑:话梅

责任校对:闻静


2018

HAPPY  NEW  YEAR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