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追忆:一位民进老一辈青年时期追寻马克思主义的往事

刘梦媛 开明视点 2019-04-19

             

   ——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在此生根发芽的?

——是靠那些充满希望、智慧和热情的青年们。

1920年,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诞生于北大,由一群热血澎湃的青年们发起。在他们的奋笔疾书和奔走呐喊间,马克思主义阵营得以不断发展壮大,而后有了中国共产党,继而有了今日之新中国新社会。这群勇敢的青年中就有我们民进老一辈杨东莼。


杨东莼


1900—1979年,湖南省醴陵人。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教授、学者,青年时代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参与组织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从事传播马列主义的工作。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进行过早期工人运动和抗日救亡活动。解放后,首任广西大学校长,历任华中师范学院院长、国务院副秘书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1953年参加中国民主促进会,任民进第四届中央常委兼秘书长、第五届中央副主席。


如果你将石子丢入平静的水面,涟漪就会从此中心向远处扩展开去。在这平静的古都里,只剩下一些贝壳,作为命运兴衰的见证者。但在北大聚集着含有珍珠的活贝,它注定要在一代人的短暂期间为文化思想作出重大贡献。

——蒋梦麟


1919年,杨东莼仿佛是来自醴陵渌江的一粒沙子,落入了北京大学的贝壳里,这里的学习生活让他有了成为一颗璀璨珍珠的机缘。

北京大学红楼图书馆和李大钊的办公室

青年杨东莼爱泡北大图书馆,当时北大图书馆馆藏德文书籍丰富,阅览方便。杨东莼在偶然浏览间,见到康德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等,这激发了他探索康德学术思想的野心。20岁的他正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敢闯敢试,每日阅读原著十页,遇到有疑惑难解,就与同学研究讨论,那时北京大学已经有一些同学在翻译康德的著作了,这段经历为他日后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的翻译铺下了基石。

当时李大钊主持的北大图书馆成为左倾思潮的发祥地。那时的北大图书馆设备还很简陋,图书也不够齐备,但常常挤满了人,其中以搜索新奇思想的左倾者占多数。少数的社会主义书刊往往借阅一空。休息室中,三五成群的青年高谈阔论。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常是他们的主要话题。图书馆主任有两间房,一间是李大钊的办公室,另一间是接待室。那间接待室是当时社会主义者和激进人物汇集之所1920年时,这间图书馆主任室的马克思主义色彩,就这样的日益浓厚起来。

1920年3月31日,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立,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有组织有计划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团体。共有杨东莼等19 名发起人。

1921年,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会员合影。


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有一个翻译室,设有英文、德文、法文三个组,翻译和编印马克思主义著作。杨东莼为德文组的成员。


亢慕义斋

杨东莼等发起人筹集了 120元购书费,买了德、英、法三种版本的马克思全集。 杨东莼参与集资建立了收藏共产主义图书的藏书室“亢慕义斋”(communism的译音,意思是共产主义)。

1921年3月22日,杨东莼参与起草了《发起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启事》。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北京共产党小组为了征集会员,扩大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决定把这个“研究会”在北京大学校内完全公开,并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刊出“启事”。11月17日,杨东莼作为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会员的19位发起人之一公开在《北京大学日刊》的“启事”上签名。


我们凭着这单纯的组织,逐渐完成我们理想中应有的希望。

追求真理的道路上,

我们需要怀揣希望。

自愧平生一无长,书在手边辄浅尝。

香花毒草各有趣,悟到真谛喜欲狂。



推荐阅读

人生佛教 佛教人生——纪念赵朴老诞辰110周年

她说,是五四运动的一声惊雷,将她“震”上了写作的道路

不能忘却的历史 ——重读许广平先生的《遭难前后》

马叙伦:“五一口号”是“转捩时局的曙钟”

国学大师梁启超:人要生活在趣味之中

冰心与周恩来的交往

周建人回忆哥哥鲁迅的文章:还是生在中国好

把敬意写在风上——写于余之介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


策划:梦缘

责任编辑:梦缘

责任校对:烟波浩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