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东莞松山湖,从华为到大湾区科创加速器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丈量城市 Author 1/6图片工作室



作者:1/6图片工作室来源:丈量城市(ID:Measure-the-World)


在“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战略部署下,松山湖已成为大湾区乃至全国科创的金色名片。华为的入场带来产业链龙头效应,片区的整体创新让其从制造向“智造”、从引人到留人转型。蝶变开新局,在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的路上,松山湖正稳步前行。


你是否有这样的印象反差?


从前提起东莞,是那些家具、衣帽服装加工、电子产品代工的“世界工厂”;而如今再提起,你能想到什么?


是松山湖畔的华为、是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摩天工厂”、还有越来越多的“智造”企业……


松山湖园区鸟瞰


2021年是松山湖建园20周年,过去20年,从天然水库到科学城,从制造工厂到科技高地,松山湖已然成长为湾区乃至中国科创的金色名片。


松山湖,广深科创走廊的核心节点


东莞松湖:从无名水库到科创高地


2000年,东莞还在“三来一补”的浪潮下全速前进,以制造业为主要发展方向,那时候工厂、外贸仍是这座城市的主基调。而此时,松山湖还是大岭山镇境内的一个未经雕琢的大型水库。


2001年,东莞政府以湖泊为中心,提出建设松山湖科技产业园,这是松山湖第一次正式出现在政府的文件中,也由此开启了松山湖从荒芜之地变身科学乌托邦的进阶之路。


松山湖主要园区及企业布局(拍摄于中集智谷展览馆)


如今的松山湖,是科技创新的旗帜,自开发建设以来,松山湖创造了各项奇迹:


2018年,松山湖GDP迈入“600亿俱乐部”;

2019年,GDP增速全市第一;

近三年,在全国115个高新区中综合排名一直稳固在前30位;

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00多家;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0倍;

是东莞自主创新的旗帜、转型升级的先锋、创新创业者实现梦想的乐园……


松山湖创新园,科技共山水一色


华为入场:松山湖创新产业生态展露锋芒



如果说,是一件事让松山湖乃至整个东莞扭转人们的固有认知,那么一定是华为的入驻。


2012年,由于深圳不断高涨的成本和有限的土地,很多大型企业寻求从深圳外迁,其中就包括华为。


而松山湖则凭借地缘、产业配套、城市环境优势,以及更有力度的政府支持,成为了华为转移的目的地。


华为松山湖终端总部基地(欧洲小镇)


其实,华为很早之前就开始布局松山湖了:


2005年,华为子公司聚信科技有限公司在松山湖成立;

2006年,华为松山湖南方工厂项目开工建设;

2011—2012年,华为供应链部门大部分迁到东莞;

2013年8月,华为总裁任正非宣布华为终端公司将迁移至松山湖;

2018年,华为终端总部开始搬迁。


1. 龙头布局,打造华为“公司镇”


如今,华为与松山湖相互成就、互为名片。其中最知名的便是华为松山湖终端总部基地。


总部投资100亿元,占地面积为126.66万平方米,共有12个建筑组团,装下了近20万华为员工。距离华为坂田总部约50公里,开车1个小时左右。


整个总部园区以欧洲各国建筑形态为特色,在松山湖自成一道风景


华为在松山湖的布局不仅仅是研发总部功能这么简单,除了终端研发总部欧洲小镇之外,还包括最先迁入的制造工厂——华为南方工厂;承担员工居住生活功能的人才公寓——溪村公寓、湖畔花园、绿岛花园等;以及承担人才培养功能的华为培训大学;随着华为业务的扩张,原先的台科园片区也被打造成华为智能制造基地和云数据中心等等。


华为松山湖布局示意


可以说,十多年间,华为在松山湖的布局,步步深入、功能齐全,如今已然打造成为一个新型的开放式“公司镇”。


欧陆风情的华为“公司镇”


2. 整链迁入,引入华为系科创生态


华为对于松山湖乃至整个东莞经济作用是不言而喻的。2017年,华为系一举夺得东莞市实际出口总额、主营业务收入和纳税三项冠军,成为“三冠王”。同时,华为系还是东莞两家千亿级企业之一。同年,松山湖规上工业增加值332.69亿元,华为系企业占比例高达56%。


强企到来,不仅是GDP账本上的增值,重要的是产业生态的改变。东莞政府认为,短期内,100多家华为供应商将带来年采购30亿美元的利好。


长远来看,带来的不仅仅是企业和经济,更重要的是数万名研发人员,而这,也是未来会改变东莞的重中之重。且估计未来华为有5%—10%的员工出来创业,也会给松山湖及东莞的创新产业带来革命性的改变。


松山湖部分科技企业


因此,与华为同频,显然是明智之举。


在华为到来的第二年,松山湖高新区工作计划就直接提出:重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补链强链和“华为产业链”开展招商。而市场经济作用下的事实也是这样:“华为去哪儿,我们就去哪儿”。


随着华为的到来,众多合作伙伴也随之搬迁到东莞,以便为华为提供更快捷高效的服务。比如,软件服务商中软国际、易宝软件、软通动力、华微明天等,元件供应商蓝思科技、歌尔智能、华贝科技、长盈精密等。


除此之外,松山湖还以产业园为主体,大力推动园内企业围绕华为产业链各个环节进行深度合作。


围绕华为的产业园(拍摄于中以创新园)


例如,距离华为不到2千米的松湖华科,是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专业管理与技术服务的产业园。当前园内至少有5家企业在与华为合作。


利用地理位置优势,根据华为搬迁入驻的部门和业务,吸引能与华为形成良好合作关系的企业入驻。为此,园区会给企业一定的房租补贴、技术支撑、创业辅导等政策倾斜。


中以创新产业园,也凭借毗邻华为总部的独特优势,在西侧开辟专属通道,供园内供应商与华为洽谈,整体营造便捷的营商环境。


中以创新园打造华为内部通道


除了产业方面,生活配套也紧跟而上。在教育方面,从幼儿园到大学,华为为其松山湖总部打造了一条永续的科技人才培养链。


例如,民办国际化学校清澜山学校,由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投资和主办,清华大学附属中学负责教育教学管理,提供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贯通15年的全学段国际品质教育。并且特别设置华为员工报名通道,向华为企业内部员工进行推介。


此外,华为大学、华为研究所、华为台科园南部学校等也为更高等的人才教育提供了多样化的平台。


建设中的华为大学及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


在医疗方面,这里有康华医院·华为门诊部,由康华医院携手华为打造,为华为乃至整个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的基础医疗服务提供保障。医疗团队均从康华医院调遣,整个团队共60人,与总部全面共享设备和名医专家。


还有艺术、文化、生活购物、休闲配套也在逐步跟进,望野博物馆、开明美术馆等相继落成,万科生活广场、南部滨湖区等也建成完工,满足了松山湖的高端科技人才时尚、丰富的业余休闲生活。


松山湖周边美术馆、博物馆群落

万科生活广场


创新驱动:科技产业引得来更能接得住!


1. 空间创新:向天空要工厂,“工业上楼”注入产业发展新活力


自2018年起,广东省明确将逐年减少珠三角城市新增用地指标。而东莞也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逐年深化和城市土地资源的日趋紧张,把“拓空间”作为首要任务。


深圳“工业上楼”的全至科技园


2019年5月,东莞市出台的“一号文”《关于拓展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将“拓展与优化城市发展空间”作为东莞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并提出“开发建设高标准厂房和工业大厦”等措施,向上拓展空间,集约化用地成为东莞当下的必由之路。


于是,“工业上楼”在松山湖应运而生。通过建造工业大厦,将大型机器搬到高层进行生产作业,打造现代化的“摩天工厂”,从而实现向存量挖潜力,向土地要收益。


设想,一个占地4000平方米的厂房建设成为楼高10层的工业大厦,那它创造的效益就是原来的10倍。


松山湖片区的“摩天工厂”


如今,在松山湖,一个有高层厂房的园区,往往刚上市就能够顺利签约,甚至一“厂”难求。相比之下,做纯研发和办公的产业园,由于不能跟实体制造结合,则没有这么吃香。


位于松山湖北区的松湖智谷,正是按照“工业上楼”的形式进行开发建设,致力打造现代化的“摩天工厂”。松湖智谷规划占地面积1500亩,目前一期全部交付使用,总建筑面积达70万平方米。


截至2020年8月,已经正式签约企业16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5家,国家高新企业51家,华为供应商企业10家,形成了高端智能装备、高端电子信息、新材料、大数据四大主导产业。


松湖智谷工业大厦布局情况


一开始,松湖智谷A区的工业大厦是按照传统标准建造的,一到三层层高6米,四层以上层高4.5米,一楼承重1000kg/㎡,楼上750kg/㎡。


而后,根据入驻企业的使用情况反馈,由于管道设施铺设和生产工序问题,这样的楼层高度设置不能满足全部制造企业的需求。


因此,后期的工业大厦首层层高增加到8米,2—5层层高增加至6米,5楼以上层高改为4.5米,并对楼层的柱子进行加固,提高其承重。


松湖智谷“工业上楼”企业——光宇实业


运货问题是让工业“上楼”的头等难题。松湖智谷为了方便制造企业搬运沉重的货物,每栋大厦内配备了客梯、货梯共5台,并设置了吊装平台、卸货平台、大型货物中转平台、物流中转仓库等,满足智能制造企业的货物“上楼”难题。


园区企业山灵数码正是受惠于“工业上楼”的方便快捷,进驻后,已经节省了至少一半成本。



楼层中间大型缺口处为货物吊装平台


由于能够上楼的都是一些先进制造业,“工业上楼”也倒逼了松山湖的经济结构调整,助推了产业升级。


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合上楼。工业生产过程中需要用到比较大型的设备,其中有一些由于自身的重量、体积问题,不适合在高层厂房进行生产活动。


一般来说,工业上楼的企业主要是一些生产设备较为轻便、污染较小、生产过程中产生震动小的高端智能制造业,主要是工业互联网、智能装备及机器人、物联网、大数据等企业。


因此,“工业上楼”的推广,也加速了松山湖传统制造产业的迭代与升级。


松湖智谷“工业上楼”入驻企业状况


2. 技术创新:为数据联网络,让产业园成为数字经济“黑土地”


电子信息业是松山湖的主导产业,在松山湖已形成超7000亿的市场规模。但仅仅引来大批企业的入驻并不是产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怎样让企业过得更好,创造更大的价值,才是产业发展的永久命题。因此,松山湖的产业链仍面临着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迫切任务。


松山湖周边产业园重点发展方向包括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等


2019年10月,瞄准“痛点”的松山湖,携手华为共同推出“松山湖产业云”项目,旨在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支持企业“上云用云”,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推动松山湖企业由“制造”向“智造”转变。


松山湖坐拥大量制造企业,是让数字经济“落地”的绝佳“黑土地”。过去两年,华为携手松山湖管委会,联合15家生态合作伙伴,已帮助100多家重点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通过打通设备、生产和运营系统获取数据,实现提质增效,帮助产业链上下游紧密协同,成功打通了供应链数据对接的最后一公里。


正业科技、中软国际等企业,正是通过“上云”,获得了更便捷、规范的服务,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针对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帮孵计划”


如今,这股数字化浪潮正逐渐成为东莞探索高端智造的缩影,并形成了新的产业生态圈。


光大We谷是东莞唯一一座集数字产业聚集试点园区和东莞市软件产业园“双牌”为一身的产业园,目前入驻企业已经超过了500家。


2020年,光大We谷与华为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华为云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未来将会围绕5G和工业互联网,联合园区企业,共同推进东莞的数字化转型之路。


光大We谷华为云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


数字经济对于华为和松山湖来说,是“双箭头”的互惠互利。华为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中能够拥有更广阔的实现载体,而松山湖也获得了更快速的产业提升路径,政策利好+产业生态的打造,让松山湖数字经济C位崛起。


2020年11月25日,松山湖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正式成为广东特色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之一。未来,松山湖还将为更多的企业提供“云”服务,助力本地产业升级转型。


3. 环境创新:以环境留人才,为高科技人才“定制城市”


松山湖发展至今,已经凭借着龙头企业的带动和大力度的政策倾斜引来了一大批高科技人才。但是,如何把他们留住才是最关键的!松山湖所做的一切可以说是为高科技人才而“定制城市”。


我们常说,科技创新不只是科学家的事,一个可以激发科学家创新思想的城市环境也尤为重要。


如今的松山湖


而当代科技人才向往的,正是这样“生态+科技”的都市绿野:是高端国际化的工作氛围,也是诗意山水的惬意生活环境,是像微软、谷歌一样在“处处皆是绿”的怡人环境中科技办公。


而松山湖就为科技人才定制了一个“科技桃花源”。这里环境优美舒适,峰峦环抱,环湖而立,四周郁郁葱葱,科技、工业与景色三合为一,呼应着“科技共山水一色”,满足了现在科技工作者们对于理想工作生活环境的一切想象。


放眼望去,松山湖满眼碧绿


,正是松山湖之所以能引进华为等众多高科技企业的重要原因——守住环境。这些年来,和规划之初相比,松山湖的环境建设标准一直没有降低。


2001年,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设立之初,定位就是一座集科技、产业、生态、人文为一体的生态科技新城,并且尤其强调生态,预留了很多生态用地。而今,一个个低密、疏朗的产业园区已经成为松山湖办公的代名词。


在华为总部103平方千米中,有8平方千米的湖面、6.5平方千米的湿地、14平方千米的生态绿地和超过300千米的生态绿道,绿化覆盖率超过60%,建筑密度仅有21%,人均绿地面积是全国标准的6.8倍,湖区的负氧离子含量是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空气清新”标准的10倍。


华为总部低密的花园式办公环境


中集智谷产业园也以现代化、设计感的商务花园办公闻名。放眼望去,仿佛不像一个产业园,看到的是一栋栋从花园中长出的总部独栋,还有指状的定制总部,都和山水绿意形成了自然的“对景”。


中集智谷花园式企业独栋俯瞰


这里有大量建筑面积1000—1800平方米的花园独栋,一企一栋,为入驻企业定制专属的生态办公领地,花园露台、玻璃幕墙,独立景观及办公设计、超低密度的建筑等,与松山湖的整体环境相映成趣……


中集智谷“指状”定制总部,与山水自然形成“对景”


迈向科学:下个十年再“蝶变”!



华为的入驻,是一家强企带来了一条产业链的龙头效应;片区的整体创新,让松山湖整体从制造向“智造”、从引人到留人转型。如今的松山湖,是有能力创造近700亿GDP的经济发展引擎,凭借极为硬核的高新技术能力,成为湾区科创脊梁。


未来,松山湖更耀眼的角色,将是代表整个大湾区科学创新的名片——松山湖科学城。


松山湖科学城总体布局


已建成的散裂中子源,和正在进行中的南方先进光源、先进阿秒激光设施等世界一流的大科学装置,构成了松山湖更进一步迈向科学城的底气。


松山湖科学城联动光明科学城,携手辐射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蓝图


未来也将与深圳光明科学城携手,串联成广深科技创新轴,带领整个大湾区与世界对话,打造成全球有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

—— e n d ——

下面这些文章,可能你也喜欢!
【原创】95后说:奥运已经落幕,我们为什么还关注中国女排?【原创】农产品冷链物流:如何打通“最先一公里”
【原创】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产业金融服务特点及科技金融体系发展建议【原创】“碳达峰”和“人达峰”形势下的高质量发展应当关注四大核心指标【热文】省长亲自挂帅:产业链“链长制”为何对招商引资如此重要?【热文】全国百强县最新榜单出炉:谁在崛起,谁掉队了?【热文】500强企业分布图鉴:北京最多、杭州抢眼、昆明“破零”
【热文】中国真的是全世界唯一拥有全工业体系的国家吗?【热文】上海,正在抢北京的“地盘”【荐读】凝心聚力,奋楫扬帆——华略智库7月刊
别忘了点赞+在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