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者”江湖早已不是净土:从帽子、待遇到“人才大战”


在2018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同济大学教授张雄提交了关于取消“长江学者”之类学者称号评选的建议,在学术界引起热议。


建议提出,自“长江学者”设立后,以名山大川、江河湖海等命名的学者称号已达五十余种,认为“名目繁多的学者称号已失去其学术品位,更诱导学术界成了名利场”。


中国“学者”有几般?


一般而言,计划引进的学者包括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和青年学者三类人才,部分高校又进一步细分领军人才、卓越人才、学科带头人等多个等级。通过查询政府和高校官网学者计划选拔相关文件,共收集112个学者计划数据。


统计发现,全国学者计划总体呈现中东部多、西部少的特点,陕西全省设立学者计划个数最多,共有9个学者计划。


全国各省份学者计划数量


海归、高学历、Paper大神……就够了吗?


首先,学科差异影响了学者申报的年龄门槛。


自然理工学科有明确年龄限制的92个学者评选中,要求年龄≤45岁的有49个(约占53%)。相比之下,≤45岁的人文社科类有34个(约占37%),65%的学者评选要求50岁以下。


青年教师们需要和年龄赛跑,尽可能早地多做项目、发表论文、出版专著来取得成果,跻身“学者”之列。


此外,不仅是论文和专著,奖项与科研项目也是证明学术能力的重要指标。


从全国来看,学者计划的评选条件与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并无显著关系,多呈交叉嵌入分布,总体上,东部评选条件高于西部。

各等级学者计划评选的奖项与科研要求


各省份学者评选的条件指数


为“争”人才,哪些省份和学校最“拼命”?


知识经济时代,高水平人才即高含金量。各省市与高校提出优厚待遇,除了“学者”称号外,更通过津贴、科研经费、安家费等招揽人才。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待遇条件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在待遇指数地域化的热力图中,安徽省以2.58分排在首位,安徽、湖南、吉林、重庆、广西等地也位居前列。


从校级学者计划评选来看,对可查证的77所校级学者评选计划的所属高校进行类别划分,即“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和除985/211之外的“双一流”建设高校,以及其他普通重点高校。


根据统计结果,细分之下以普通重点高校为主,占比42.86%。普通重点高校通过吸纳人才来强化师资团队,提升学校水平。但若分成“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与非“双一流”高校两档,则会发现约58%的高校都是“双一流”大学。而在普通重点高校中,多数为省属高水平大学与省部共建高校。


总体上,进行学者计划选拔的高校属于全国前列高校。


各省份学者评选的待遇指数


校级学者计划学校类型


科研经费VS住房补贴,“人才大战”还有哪些招?


为吸引人才,各省市、高校可谓亮出了“十八般武艺”。


科研经费的高低是吸引科研人才前往的重要因素。据统计,学者计划中,自然理工科的平均科研经费(80万元)为人文社科经费(30万元)的近3倍。


省、市、校三级对于同一学科科研经费虽没有明显差异,但省级拨付经费仍略占优势。在地域分布上,吉林、新疆、重庆、安徽和湖南等五省份的住房优惠最大。

各等级学者计划的津贴与科研经费分布


各等级学者计划文理学科大类科研经费对比


学者计划住房补贴情况


刚刚过去的2018年是“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实行的20周年,也是众多学者计划在实践中不断成熟的一年。中国学者名称囊括山川湖海、天地人物,本是寄望学术界百花齐放的繁荣,却被指称为“华而不实”的“学术泡沫”。


热议之余,学者们除了以“外行人看热闹”自我安慰外,更应当“心无旁骛,专注于追求真实、真知、真理的研究工作”。


让学术的归学术,荣誉的归荣誉。沉心科研,等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之时,学者奖励也就如期而至。


相关阅读: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我多希望上大学前有人告诉我这10件事

学生考博失败,导师:恭喜你没考上国内博士有机会早出国

哈佛终身教授:压力一直相伴,大学教授的日子绝不是玫瑰花铺就的



作者:郭坤玉 孟思彤 汪咏欣 林璐阳,原载:中国科学报,本文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



喜欢本文?欢迎点赞/转发/关注/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