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2年4篇Nature/Science/Cell | 柴继杰等团队合作揭示小麦抗性体的作用机制

iNature 2023-01-10

iNature

植物核苷酸结合富亮氨酸重复受体 (nucleotide-binding leucine-rich repeat receptors, NLRs) 是细胞内受体,通过直接或间接识别感应在发病过程中传递到植物细胞内的病原体效应物,在植物先天免疫系统中发挥关键作用。
含有NLR (containing NLR, CNL) ZAR1 的双子叶拟南芥卷曲螺旋结构域间接识别病原体效应物进而诱导形成称为 ZAR1 抗性体的大型异源寡聚蛋白复合物,其作为 ZAR1 介导免疫所需的钙通道。然而植物 CNL 中的抗性体和通道活性是否保守仍然未知2022年9月26日,德国科隆大学柴继杰团队、德国马克普朗克植物育种研究所Paul Schulze-Lefert团队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陈宇航团队合作在Nature杂志在线发表题为“A wheat resistosome defines common principles of immune receptor channel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了小麦 CNLs Sr35 与小麦茎锈病病原体的效应物 AvrSr35 的冷冻电子显微镜结构。这些结构能够识别 AvrSr35 的密切相关的小麦和大麦孤儿 NLRs 的新变体。研究数据还支持植物中 CNL 抗性体的进化保护,并证明了基于结构的 NLRs 工程用于作物改良的原理。另外,2022年9月21日,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柴继杰教授、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王源超教授、清华大学生命学院韩志富副研究员和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王燕副教授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Plant receptor-like protein activation by a microbial glycoside hydrolas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解析受体RXEG1单独(apo-RXEG1)、受体-配体识别(RXEG1-XEG1)和受体-配体-共受体复合物(RXEG1-XEG1-BAK1)等多种不同状态的结构,结合生物化学和植物细胞生物学等手段进一步阐明了其发挥功能的具体机制。该研究阐明了细胞膜受体蛋白RXEG1识别病原菌核心致病因子XEG1激活植物免疫的作用机制,首次揭示了细胞膜受体蛋白具有激活免疫活性和直接抑制致病因子XEG1酶活的双重免疫功能,对认识、合理利用和精准改造植物免疫受体,提高作物广谱抗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022年8月22日,南方科技大学郭红卫教授团队与清华大学-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科隆大学柴继杰教授团队合作在Cell 发表了题为“ Extracellular pH sensing by plant cell-surface peptide-receptor complex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细胞表面的小肽-受体复合物作为胞外pH感受器,调控植物生长和免疫的机制(点击阅读)。2022年7月8日,Science 杂志同期背靠背在线发表了来自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科隆大学柴继杰教授课题组,与马克斯-普朗克植物育种研究所Jane E. Parker教授和郑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常俊标教授合作题为“Identification and receptor mechanism of TIR-catalyzed small molecules in plant immunity”和“TIR-catalyzed ADP-ribosylation reactions produce signaling molecules for plant immunity”两篇论文。这两项研究发现了植物中广泛存在的两类新型植物免疫信号分子,可以作为通用的天然免疫分子来抵御多种植物病害。该研究为育种家培育更高抗病能力的作物和科学家设计更具保护能力的小分子提供了理论支持。2022年5月20日,科隆大学/清华大学柴继杰,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植物育种研究所Paul Schulze-Lefert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吴彬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TIR domains of plant immune receptors are 2′,3′-cAMP/cGMP synthetases mediating cell death”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表明植物 TIR 蛋白除了是 NADase 外,还通过水解 RNA/DNA 充当 2',3'-cAMP/cGMP 合成酶。结构数据显示,TIR 结构域采用具有互斥 NADase 和合成酶活性的不同寡聚体。特异性破坏合成酶活性的突变消除了本氏烟草 (Nb) 中 TIR 介导的细胞死亡,支持这些 cNMP 在 TIR 信号传导中的重要作用。此外,TIR-NLR 信号转导的拟南芥负调节因子 NUDT7 显示 2',3'-cAMP/cGMP 但不显示 3',5'-cAMP/cGMP 磷酸二酯酶活性,并抑制 Nb 中 TIR 的细胞死亡活性。总之,该研究确定了一个 2',3'-cAMP/cGMP 合成酶家族,并确定了它们在植物免疫反应中的关键作用(点击阅读)。
植物细胞内核苷酸结合富亮氨酸重复受体 (NLRs) 检测病原体效应物以触发免疫反应。植物 NLRs 的激活通常会导致一系列免疫反应,这往往与尝试病原体感染部位的宿主细胞快速死亡有关。植物 NLRs 的结构和功能同源物是从动物先天免疫中细胞内非自我感知的独立事件演变而来的,其特征在于其保守的中央核苷酸结合和寡聚化结构域 (nucleotide-binding and oligomerization domains, NODs) 。
植物 NLR 可大致分为两类:具有 N 端卷曲螺旋结构域的 CNLs 和具有 N 端 Toll/白细胞介素 1 受体 (Toll/interleukin 1 receptor, TIR) 结构域的 TNL。在开花植物中,双子叶植物通常具有两种受体类型,而单子叶植物,包括谷物,仅编码 CNL 受体。
小麦茎锈病是由小麦锈病真菌 (Puccinia graminis f. sp. Tritici, Pgt) 感染引起的,严重威胁着全球小麦的生产。以及包括 Ug99 谱系在内的广泛毒力 Pgt 菌株的出现,推动了过去二十年来在小麦种质和野生近缘种中寻找茎锈病抗性。
目前已分离出 11 个系统发育相关的茎锈病抗性 (stem rust resistance, Sr) 基因,这些基因属于草 CNLs 的一个分支,所有这些基因都赋予菌株特异性免疫。小麦姊妹种大麦的抗霉基因座 A (mildew resistance locus A, MLA) 受体也属于这组草 CNLs,并与 Sr 基因共享菌株特异性免疫。Sr35 抗性与 Pgt 效应器 AvrSr35 的识别有关,但直到现在,Sr35 受体介导的宿主细胞死亡是否是由与 AvrSr35 效应器的直接物理相互作用驱动的仍然没有定论。
该研究发现Sr35主要通过C末端LRR结构域直接识别AvrSr35效应蛋白,直接效应子与富含亮氨酸的 Sr35 重复序列结合导致形成五聚体 Sr35-AvrSr35 复合物,称为 Sr35 抗性体。该抗病小体在细胞质膜上形成离子通道引起钙离子的内流进而起始下游免疫反应,最终造成感染部位的细胞发生超敏性死亡。
Sr35 抗性体的 3D 重建(图源自Nature
这项研究表明 CNLs 的激活和信号传导机制在进化上是保守的。三个独立的证据支持这一观点:
1)小麦 Sr35 和拟南芥 ZAR1 抗性体具有惊人的结构相似性,包括富含亮氨酸的重复结构域中的精氨酸簇;
2)由非直系同源CNLs小麦Sr35和大麦MLA产生的功能性种间杂合受体;
3) 守恒延伸到通过五聚体化实现的跨膜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量,尽管单个 CNL 之间的离子选择性和通道动力学可能不同,包括作用于规范植物下游的所谓辅助 NLR 的通道活性NLRs。
AvrSr35 和 Sr35 NBD 之间的空间冲突介导 Sr35 受体激活(图源自Nature 
不仅如此,该研究还揭示了病原体效应物的直接或间接识别导致形成促进通道活性的保守五聚体支架的机制。ZAR1 对细菌病原体效应器的间接识别导致 NBD 的构象变化,变构促进 ADP 与 ATP/dATP 的交换以实现完全受体激活。数据支持通过直接识别 AvrSr35 激活 Sr35 的类似机制。这些结果进一步支持了 ADP 与 ATP/dATP 的交换广泛参与 NLR 激活的观点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结果不仅可以预测可能逃避 Sr35 识别的 AvrSr35 替换,还可以预测 Sr35 LRR 中可以物理“重新捕获”此类效应变体的替代。更确切地说,具有保守功能的进化上保守的植物 CNL 抗性体结构突出了结构引导的 NLR 工程在作物改良方面的未来潜力。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博士生孙玥和温杰、副研究员韩志富,马克普朗克植物育种研究所技术员Elke Logemann也参与了此项研究。郑州大学常俊标教授、谢正坤研究员在冷冻电镜数据收集给予了帮助。郑州大学电镜平台为本研究提供了设备和技术支持。该研究项目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科院战略先导研究计划、德国洪堡教席-国际研究奖等项目的支持。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2-05231-w

—END—内容为【iNature】公众号原创,转载请写明来源于【iNature】

微信加群


iNature汇集了4万名生命科学的研究人员及医生。我们组建了80个综合群(16个PI群及64个博士群),同时更具专业专门组建了相关专业群(植物,免疫,细胞,微生物,基因编辑,神经,化学,物理,心血管,肿瘤等群)。温馨提示:进群请备注一下(格式如学校+专业+姓名,如果是PI/教授,请注明是PI/教授,否则就直接默认为在读博士,谢谢)。可以先加小编微信号(iNature5),或者是长按二维码,添加小编,之后再进相关的群,非诚勿扰。



投稿、合作、转载授权事宜

请联系微信ID:13701829856 或邮箱:iNature2020@163.com


觉得本文好看,请点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