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磅!学术不端要计入严重失信行为,终身追责....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生物学霸 Author 面包树

2019 年 7 月 16 日国家发改委就举行了新闻发布会。


新闻发言人孟玮介绍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展情况,并表示对于「考试作弊」、「论文造假」等问题实施「零容忍」,在晋升使用、表彰激励、参与项目等方面「一票否决」


并对于学术不端,违背科研诚信的行为记入科研诚信严重失信行为数据库,并视情节追回责任人所获利益。


图片来源:中新视频截图


而报道中提到中办,国办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正是 6 月份中国政府网发布的关于加强科研作风学风建设作出全面部署的意见共有 20 条。


图片来源:www.gov.com


第 10-13 条具体阐述了关于「零容忍」,「一票否决」的具体情况和实施办法,并按程序记入科研诚信严重失信行为数据库。


层出不穷的学术不端事件被曝出,对真正热爱科研的人群是一种莫大的伤害。



「重拳出击」有助于改善学术不端现象


4 月 27 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与众专家进行了同台讨论,他总结了我国学术不端和学术不当行为的 14 种方式。


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从数据来看,其实这些学术不端现象并没有得到蔓延。在 2010 年我国撤稿近四千多篇,达到了高峰,但是最近几年我国的撤稿量已经明显下降了许多,2018 年只有 70 多篇。


这得益于近年来更加严格的监管和不断加重的处罚。


图片来源:www.nsfc.gov.cn


前段时间网上频频爆出了学术不端行为,如剽窃、抄袭、查重率过高等等,相关部门也在第一时间做了处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就对于涉事的相关责任人进行了通报批评,同时撤销已获资助基金项目、追回已拨资金,取消一定年限申请或评审资格等不同程度的处理。


随着此次学术不端行为记入诚信数据库,一旦列入其中这些档案将终身伴随,可以终身追责


这次的处罚手段不可谓不大力,相信学术不端现象会得到进一步遏制!



但要根治学术不端,需从源头抓起!


虽然更有力的处罚手段会更有效地打击学术不端行为,但是笔者认为这并非根治手段。


一切还是要从源头抓起:培养体系


培养体系出了问题,导师在考核的路上匆匆走,学生也跟着匆匆走。急功近利者居多,十年如一日认真搞科研的越来越少,整体的科研风气也就坏了。


之前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甘阳写的一篇文章《一流大学还是三流大学?》引起热议,文章犀利地提到:


北京大学自己培养的博士则只能去中国本土的二流和三流大学任教,试问那时的北京大学是变成了世界一流大学,还是变成了中国的二流或三流大学?


我们应当反思下,如果我们最好的学校都不能保质培养出来的学生超越了自己的导师或者至少与导师能力齐平,「青出于蓝而差于蓝」,那我们的教育和培养的体系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的。


老一辈的科学家更注重人才的培养。杨弘远院士是我国被子植物生殖生物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家。


在武汉大学执教 50 多年来提携后辈,甘为人梯。几十年间,他「精耕细作」,培养了 18 位博士和 12 位硕士,很多学生现已成为知名的学者。成就与袁隆平比肩的水稻专家朱英国院士就是他的学生,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孙蒙祥,赵洁也都是他的学生。


杨院士曾说「培养学生不能像放羊」。


现在许多导师忙于各种政务,开会,根本没有时间指导学生,管理学生,更不用说在课题和实验方面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所以面临毕业压力、工作压力,评定职称的压力时,少部分博士就选择了灌灌水,找找关系等以期早日毕业,早日晋升。


图片来源:PHDCOMICS


所以比起加大惩治学术不端的行为,笔者更希望看到从源头抓起 —— 优化当前的培养体系。这是每个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应该反思和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


而作为活跃在科研一线的个人,「学术不端记入严重失信行为」等措施是高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做一名作风和学风优良的科研人!


这次重拳已出


你觉得还有人敢学术不端吗?


封面来源:中新视频截图

本期编辑:Henry。感谢“生物学霸”公众号授权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欢迎加入Hanson临床科研系列群,每天都在进行临床科研领域的头脑风暴,并激发了很多临床科研课题。请备注姓名+专业方向

跨学科交流合作,

就在Hanson临床科研

联系微信:healsan


广而告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