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师生同餐”为什么频获家长点赞?

秤砣 重庆瞭望
2024-09-08

学生和老师同坐一张桌、同吃一锅饭,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学校的共同选择。


近日,广东珠海市教育局要求市直属学校食堂逐步取消教工食堂,推行师生“同餐同菜同价”。目前珠海市已有57所公办中小学率先实现师生同餐,与教师同餐的学生人数可达10万余人,受到家长和网友纷纷“点赞”。


孩子的一日三餐都备受社会关心,近年来,各地“师生同餐”的探索频频收获好评。除了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的突出效果,若从更宏观的教育发展视角来看,其意义还远不止如此。


▲重庆商务职业学院食堂,学生在基础保障餐档口选择菜品。孙凯芳 摄/视觉重庆

如今在不少学校,学生和老师也能“约饭”了。对于当下公众热议的“师生同餐”制度,不少网友表示,“这不是应该的吗”?


一方面,“师生同餐”模式的普遍推行,为保障食品安全和改善学生膳食质量提供了新解法。


校园食品安全问题难以根除,学生膳食质量参差不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存在监管盲区。校园作为相对封闭的场所,为家长监督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不便,再加上学生监督意识和能力不足,缺少话语权,往往容易让校园食品安全问题“按下葫芦浮起瓢”。


“师生同餐”模式,在家长看来就像是一种“风险捆绑”。通过取消单设的教职工食堂,让师生成为校园食品安全的利益共同体,可以让教师主动参与食堂的食品安全监督,弥补学生监督能力不足的问题,杜绝部分食堂运营商对教职工食堂和学生食堂区别对待,“看人下菜碟”。


另一方面,“师生同餐”模式的推广,还将大幅提升学校食堂信任度,甚至可能成为破解学校管理各项难题的“关键一招”。


食堂是学校管理的重要一环,牵一发而动全身。然而此前诸如“鼠头鸭脖”之类的事件层出不穷,往往容易引发家长与学校之间的信任危机,为学校管理和家校合作带来不利。


此次广东珠海市教育局下发的《关于在市直属学校推行师生“同餐同菜同价”的通知》就明确指出,市直属学校食堂自今年5月起,面向全体教师和学生开放,原则上不得设立教职工食堂,做到“同样的饭菜、同样的质量、同样的价格”。这将进一步完善师生对食堂原料采购、菜品质量、饭菜价格等的监督渠道,倒逼学校食堂提升服务保障水平。


将师生“同餐同菜同价”作为制度固定下来,让更多学校食堂变成便于公众监督的“阳光厨房”,以透明度换取信任度,有利于修复公众对学校的信任,扫除学校管理和服务提升等诸多方面的阻碍。


▲重庆第八中学校,渝北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工作人员正对食堂原材料进行食品安全检测。记者 刘旖旎 摄/视觉重庆

民以食为天。学校小食堂里同样藏着育人的大课堂,拆除师生之间用餐的隔阂,也应当是新时代育人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一个公平开放的食堂,也可以是素质教育的课堂。取消教职工食堂的举措,最直接的变化就是实现了师生在餐桌上的平等,这是对学生权益的尊重,也是教育公平理念的具体实践。


老师和学生用餐方式、菜品质量等方面的差异化对待,会在无形之中给学生强化“师生有别”的错误理念。此外,个别食堂通过挪用经费等方式优待老师,侵害了学生权益。而“同餐同菜同价”的实践中,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公正与平等,更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打破餐桌上的隔阂,更利于打通师生之间的“心墙”。老师的陪伴和沟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早在2019年,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发布的《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中就要求,中小学、幼儿园应当建立集中用餐陪餐制度,每餐均应当有学校相关负责人与学生共同用餐。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一些学校并未做到。


“师生同餐”模式打破了传统意义的师生界限,为教师和学生创造更轻松、更融洽的非正式交流环境,搭建了平台。教师可以在餐桌上更好地了解学生生活、学习近况,便于及时发现问题,于无形中化解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从食堂中窥见“服务型学校”,让教育回归“学生本位”。“师生同餐”制度不仅仅是一项关于校园饮食的改革,更是校园文化乃至教育理念的革新。


坚持以学生为本位,倡导“温暖服务型”人才培养新理念,是教育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借力“师生同餐”这一新制度,推动学校服务理念、服务水平全方位提升,为学生提供更加完善的成长条件,让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生活更放心,才真正符合全社会的共同期待。


黔江区沙坝镇中心学校,学生们正在宽敞明亮的食堂吃午餐。钟志兵 摄/视觉重庆

事实上,“师生同餐”并不是新概念,也不是个别地方独一份的制度创新。近年来,越来越多学校在探索中推行“师生同餐”,这说明了该制度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同时也反映了公众对该模式的高度认同以及更多期许。


需要肯定的是,“师生同餐”值得推广,“阳光厨房”多多益善。据媒体报道,除了珠海,广东中山、浙江丽水和宁波等多地学校在早些时候便已经实行“师生同餐”,并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得到了师生和家长的认可,不少网友评论——“早该如此了”。


面对“早该如此”的呼吁,我们期待更多城市和学校主动“入群”,及时更新服务理念,因地制宜进行更多探索,在细微之处深化教育改革,用一张张更加温暖的餐桌、一个个更加透明的厨房,让教育之光洒在孩子成长的方方面面。


此外,还应进一步完善制度、标准建设,强化监督举措。“师生同餐”不乏政策引导,更为关键的是将其以制度形式确定下来,以标准建设加以规范,强化监督举措,让“阳光厨房”始终在阳光下运行。


比如可以将学校食堂接入城市智慧化管理系统,通过大数据、AI识别、食品溯源等手段加强对学校食堂的监管,加强线上监督与线下执法人员无缝对接,同时要求食堂主动接受来自家长的参观检查等,全方位守护学生“舌尖上的安全”。


值得警惕的是,不能让创新沦为形式,与改革初衷适得其反。有人质疑,“师生同餐”在执行过程中会不会演变为“作秀”,额外增加教师负担?取消教职工食堂会不会“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为老师“开小灶”?食堂会不会以此为由减少人员和设施配套,降低食品质量和服务标准?


面对上述质疑,这就要求校园食堂管理者充分理解“师生同餐”制度对于优化食堂经营、保障师生健康、促进学校发展的多赢价值,主动转变管理思路,对标相关标准和要求严格落实,主动接受监督并做好信息公开,让政策的良好初衷得到更好地兑现。


校园食堂的“小饭碗”里装着“大民生”,既关乎孩子的未来,也关乎民族的未来。从一顿饭的变化中,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管理模式的升级、校园文化的升格以及教育理念的革新。



责编丨郑钰潇
责校丨周宝琴 程正龙
审核丨刘海涛‍‍‍

长期征稿,每篇稿费2000~10000元
投稿邮箱:cqliaowang@vip.163.com
往期精彩内容

● 重庆的机遇在哪里

● 年轻干部要扣好“第一粒扣子”

● 这场会议透露了重庆发展的大逻辑



扫二维码添加重庆瞭望小编微信
邀请加入读者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重庆瞭望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