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4期目录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

❖❖

目录



摘要

理性与疯癫的“异态”世界——访谈茅盾文学奖得主毕飞宇

作者:彭青龙、毕飞宇

作者简介:

彭青龙,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上海 200240)。

毕飞宇,南京大学特聘教授(南京 210023),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南京 210019)。

摘要:《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推出“著名作家高端访谈”栏目,本期访谈江苏省作协主席、茅盾文学奖得主毕飞宇。通过比较《欢迎来到人间》和《推拿》两部小说的区别,毕飞宇指出,《欢迎来到人间》更多的是切入当下,描写异态的人与世界,展现其背后隐藏的理性与疯癫;《推拿》则是将盲人的黑暗世界拉到阳光下,展现他们的尊严与抗争。毕飞宇在创作时注重叙事的主体性,关注人与权力、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他的创作随着中国文学的阶段性发展,也有意识地实现了从书写历史向切入当下的转变,以期更有效地还原中国。毕飞宇认为,无论外界对经典文学持有怎样的态度,由内心驱动的文学创作不会完全被外部的世界所左右。

关键词:毕飞宇;茅盾文学奖;《欢迎来到人间》;《推拿》;异态

第三人代缴税款的逻辑证成与制度构建研究

作者:张怡、姚艳萍

作者简介:

张怡,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教授(重庆 401120)。

姚艳萍,西南政法大学中国财税法治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重庆 401120)。

摘要:第三人代缴税款或能化解“先税后证”形成的僵局,或是税收法定下双方合意实现交易目的的结果,在有助于财政目的实现的同时并未影响税收公平分配功能的发挥。由于税款缴纳依其性质可代为履行,第三人代缴税款可以借鉴《民法典》第524条第三人代为清偿的制度和理论,舍去“合法利益”这一构成要件,将大量的代缴税款行为纳入第三人代缴税款规制中。以“目的合适说”构建第三人代缴税款制度,代缴税款后第三人享有“求偿权”而不是“代位权”;代缴税款前后的债权性质从公法性质转为私法性质,从社会功能型转为非社会功能型债权,第三人不享有专属于税务机关的税收优先权。第三人代缴税款制度具有回应税费承担条款争议和衡平纳税人权利之功能。其应在“以纳税人为主、第三人为辅”的纳税人主体意识基础上采用“设定技术”进行税法建构。同时其在民事领域的运用应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关键词:第三人代缴税款;第三人代为清偿;正当性;求偿权;税收优先权

审议促监督的转化机制——以Y市空间规划监督工作为例 

作者张丽梅

作者简介:

张丽梅,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天津 300350)。

摘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各级人民政府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人大监督是规制现代政府公权力,避免其异化的重要环节。既有研究重在监督权力的配置与归属,研究对象较为传统,监督工具的缺失致使监督权力的运行过程还较为模糊。审议是地方人大对规划行政实施监督的重要工具,然而从工具的使用到监督效能的转化,其过程机制还有待揭示。为此,文章以Y市为基础,以访谈文本的扎根分析为依托,对审议全过程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现阶段人大对规划的审议,更多表现为工具理性,监督价值有待引入。地方人大要实现对空间规划的有效监督必须考虑审议议题、审议程序和审议结果三要素,并且让审议三要素分别在压力机制、追责机制和赋能机制的主导下发挥效用。

关键词:地方人大;审议制度;空间规划;规划监督;监督效能

需求视阈下银发数字鸿沟的“结”与“解”

作者:崔开昌

作者简介:

崔开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上海 201620)。

摘要:数字社会飞速发展,跨越“数字鸿沟”成为老年人融入数字社会、享受高品质生活必须要解决的难题。本研究剖析了老年人真实的数字需求,从老年人日常交通出行、就医、消费、娱乐、办事等五大高频事项中所遇到的数字困境出发,深入探讨银发“数字鸿沟”的生成逻辑,进而在明确银发“数字鸿沟”问题及成因的基础上,紧密围绕老年人数字需求这一核心问题,创新提出以“心理适配、安全适配、能力适配”满足银发多层次数字服务需求,以“数字底座”体系精准抓取银发数字需求,以银发“数字需求”为本开发定向“科技适老”技术,以朋辈力量构建数字网络支持体系,以“血缘数字帮扶格局”链接银发需求桥梁,达成跨越银发“数字鸿沟”的目标,提高老年人数字生活品质。

关键词:老年人;数字鸿沟;数字需求

个人政府信息更正请求权之建构

者:白云锋

作者简介:

白云锋,南京大学法学院助理研究员(南京 210093)。

摘要:信息化时代,个人信息包含个人市场信息和个人政府信息双重意涵,个人信息权利具有私权利和公权利双重面向。就权利基础而言,个人对于政府的信息更正请求是一种基于消极地位的防御请求权。就权利构造而言,个人政府信息更正权利的提出主体、是否记录不准确的判断主体,原则上均为本人。个人政府信息更正的内容应该区分事实与评价。信息更正的方式包括追加、更正和删除,其中删除标准不同于被遗忘权基于个人评价的主观标准,是基于事实是否准确的客观标准。个人申请信息更正无须实行公开申请前置主义,应由行政机关在审查更正申请时进行信息公开性的审查。就权利救济而言,应坚持更正申请前置,区分信息记录行为审查与行政行为审查,并允许法院在个人政府信息记录明显不准确的情形下作出变更判决。

关键词:个人信息保护;政府信息公开;公权利;日本行政机关个人信息保护法

依托一流工程学科建设高校科技智库的难点、路径和策略

作者:周薇、张海霞、柳存根、林忠钦

作者简介:

周薇,上海交通大学助理研究员(上海 200240)。

张海霞,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海洋装备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上海 200240)。

柳存根,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海洋装备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教授(上海 200240)。

林忠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海洋装备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教授(上海 200240)。

摘要:科技智库是支撑国家科技决策的重要力量,近年来科技智库的建设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加强,其中依托高校成立的科技智库占据重要地位。全球高校科技智库越来越聚焦专业技术领域政策研究,理工类学科在科技智库建设和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愈加凸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力量,依托高校建设科技智库既是国家加强高端智库建设的需要,也应成为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自觉追求。本研究基于国外高校科技智库发展趋势,针对我国目前依托高校一流工程学科建设科技智库的难点,深入阐述破解发展难题的路径和策略。

关键词:科技智库;一流工程学科;有组织科研;战略科学家;发展路径

落叶归根:银发浪潮下农民终老观之传播学要素的实证研究

作者:牟怡

作者简介:

牟怡,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上海200240)。

摘要:我国乡村振兴中面临着挡不住的银发浪潮,而老人的终老观从部分区域来看与诸多传播要素相连:作为代际传播重要形式之一的数字反哺频率与农村女性老人的传统终老观呈正相关,在理论上证实了符号互动理论在数字反哺方面适用于我国农村女性的老人传播;而老人的生存环境风险感知对传统媒体使用频率与传统终老观、数字反哺与传统终老观之间关系起着负向调节作用,这验证了生态系统理论微观系统适用于我国部分农村的老人传播。这一发现基于调查样本的某一区域,属于我国老人终老观传播亚文化群体理论主张的一部分。

关键词:老人传播;农村老人;数字反哺;传统终老观;媒体使用

“媒介面具”代身的主体审视与文化反思

作者:张玥

作者简介:

张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广州 510006)。

摘要:“面具”既是一种装饰之物,又可以象征人们在社交和心理层面上的表达和适应。以“媒介面具”为分析框架理解当下可穿戴VR/AR技术,发现这类媒介技术物提供“技术眼睛”观看,协领身体行动组织,代身人格进行数字展演。“媒介面具”将主体与精神“剥离”,又将碎片化的“自我”聚合进数字场景中,书写数字化身的新构型。“媒介面具”在改变数字化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会引发身体支配错觉、行动依赖和情感茧房等一系列文化后果。面对这些问题,重拾人类作为主体的多样性是应对“媒介面具”困境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媒介面具;代身;景观;“技术眼睛”;主体性

公众基因本质论:成因、表现与解决策略

作者:禹娜、徐豪

作者简介:

禹娜,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上海 200062)。

徐豪,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上海 200062)。

摘要:基因本质论是一种对遗传过程过度简单化的认知倾向,其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公众在医疗、饮食等方面的抉择。公众基因本质论脱胎于心理本质论,其发生扩散过程中,现代遗传学的精深化、公众科学素养的欠缺以及大众媒体不严谨的表述习惯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表型的固定性、病因的特定性、群体的同质性或离散性、伦理的自然性是公众基因本质论的四种表现形式,它们会导致公众对基因研究及相关技术产生排斥恐惧或过度追捧的两种极端心理,也容易强化群体歧视等社会问题及出身论等封建思想。当前,加强科技科普工作协同发展,针对遗传学内容进行教育干预,提高大众媒体发声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基因组学素养及媒介素养,是减少公众基因本质论倾向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基因本质论;公众认知;解决策略

新时代我国发起成立国际科技组织:机理、问题与路径

作者:梁枫

作者简介:

梁枫,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数字化管理决策”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研究人员(上海 200030)。

摘要:在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目标与任务的大背景下,“发起成立国际科技组织”作为新时代我国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新的重要形态,能够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中掌握战略主动。基于机理分析,我国发起成立的国际科技组织在组织属性、组织行为等维度上应具备实体化、公共化、国际化、法制化等基本要件。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需要制定相关战略性整体规划、营造更开放的政策环境、出台更细化的成立审批要求和流程。在路径选择上,我国发起成立国际科技组织应遵循坚持独立自主、用好国际资源、选准学科领域、使用战略科学家等根本原则,同时,应基于自身优势和战略需求、突出组织特色和互补能力,通过组织创新的价值体现避免出现组织拥挤现象。

关键词:国际科技组织;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科技自立自强

————————

编辑:黄艺聪

审校:孙启艳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CSSCI来源期刊,综合性人文社科期刊,每月26号出版。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