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诺奖得主名气再大,妄下论断,也会被“打脸”

九万里 九万里 2023-11-07

7月底,美国《纽约时报》发布了一篇评论文章,题为《中国会重蹈日本的覆辙吗?》,作者是大名鼎鼎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

文章判断“中国不太可能成为下一个日本。情况可能会更糟。”

此文一出,个别西方媒体如获至宝,终于可以再热炒一轮“中国衰弱论”“中国崩溃论”了

诺奖得主的观点经常被“打脸”。

克鲁格曼曾因成功预言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而名声大噪,同时又在《纽约时报》开设专栏,惊人之语和犀利文风常惹争议。

但相当一部分观点认为,其专栏文章的含金量无法和学术论文划等号,这篇评论中国的文章更是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保罗·克鲁格曼

文章大幅铺陈赞扬日本,褒奖其上世纪90年代泡沫破灭后“避免大规模失业”,且巨额赤字下至今未爆发债务危机,标榜日本是“保持繁荣、社会稳定和妥处人口问题的榜样”,最后还感性地肯定了日本的社会活力。

这颠覆了过往经济学界对日本的评价,一股“日本情怀”溢于言表。

不过,文章通篇既未论证当前中国与日本泡沫时期的相似性,也未深入剖析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

除了片面的文字论断,剩下的多是对中国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无法“复制日本社会凝聚力”的疑虑。

凭这几句话无法概括中国经济全貌,就此得出结论更是武断

事实上,这不是克鲁格曼第一次唱衰中国。

2011年,他曾在《纽约时报》发表《中国经济会不会崩溃?》一文,断定中国正变成世界经济的又一“危险区域”。

2013年,他断言中国经济可能会“撞墙”。2015年来华演讲时,他又预言五年内中国经济会“硬着陆”。

然而,时间早已给出答案,克鲁格曼本人也承认被“打脸”

2021年,他在《中国有大麻烦了吗?》一文中指出,“对中国经济的警告并非新鲜事——但目前为止,包括我在内的担忧者都猜错了。”

这也不是克鲁格曼第一次在谈中国时拿日本说事。

关于日本泡沫经济时期人口、债务的论断此前就反复出现,对中国社会管理能力的质疑也不新鲜。

此次克鲁格曼用“标题党”翻炒“中国衰落论”,只不过想抓眼球罢了。

今日中国绝不可能成为当时的日本。

很多人和克鲁格曼一样,喜欢将当前的中国比作泡沫经济时期的日本,甚至预言中国将“日本化”。

如此对比,是因为他们把现在的中国和曾经的日本都看作美国霸权的挑战者,且都遭到美国的打压。

不过,他们忽视了重要一点,那就是中国与日本有着本质的区别。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拥有独立的主权和坚定的大国自信。


日本,事事随美,仰美鼻息,一言一行总矮人一头。

中国拥有稳定的政治制度、科学清晰的经济规划。政府决策一以贯之,有序推进,层层落实。

而当时的日本,首相内阁“走马灯”,政治内耗干扰形势判断和政策执行。

中国拥有超大规模市场和最完整工业体系的强大底气。双边贸易投资、RCEP、共建“一带一路”交相辉映,与美博弈回旋空间十足。

而当时的日本,出口过度依赖美欧,还经常被“剪羊毛”,几无还手之力。

体系完整,底气十足

将中国与当时的日本相提并论,另一原因或许是人口问题。

当前,中国人口发展一定程度呈现少子化、老龄化趋势,但人口基数大、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并未改变。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16岁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8.8亿人,不仅远超日本,更超过所有发达国家的总和。“人口红利”仍在释放。

“人才红利”也进一步凸显。中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接受高等教育人口超2.4亿。

可以说,中国高素质人才日益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中国经济的韧性和后劲远超日本。

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唱衰中国者只会一错再错。

顶着诺奖“光环”的克鲁格曼不是唱衰中国的第一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人。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一向被国外专家学者放在“显微镜”“聚光灯”下审视。

对于专业分析和理性建言,中国人一定会认真聆听。但如果是为了唱衰、炒作,即便是诺奖得主,也只会自砸“招牌”!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

往 期 回 顾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九万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