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印度高温下的多重“烤问”

冉苗俊 重庆瞭望
2024-09-08


对印度而言,这两天的关键词就是“热”。

印度大选引发全球关注,热度颇高。前不久,莫迪宣誓就职新一届政府总理,开启他的第三个总理任期。而比莫迪“三连任”更“热”的,则是印度持续的高温天气。


当下,印度正经历该国有气温记录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热浪,多地气温连续数日超过45℃,首都新德里所在的德里地区更是记录到52.9℃的“创纪录高温”。截至目前,印度本轮高温天气已致200多人死亡。


印度高温,实则是全球气候危机的一个缩影。从长远看,这不单是对印度人民的炙热“烤验”,更是对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深刻“烤问”。


▲在印度新德里,一名男孩跳入水中纳凉。/新华社


气候变化不断触及人类生存底线,在地球“高烧”不退的今日,我们不禁要问:家园如何守护?


印度高温不是孤立事件,它是全球气候变暖这一复杂趋势下的必然结果。


当今世界,“环球同此凉热”:今年,泰国30多个府的气温创下新高,一些地区出现44.2℃的高温;3月至5月,菲律宾频现高温天气,36个地区的气温达到“危险”级别;我国北方多地持续高温,42℃都排不上全国高温前10;美国西南部近来持续遭遇极端高温天气,超3100万美国人收到美国国家气象局发布的连续高温警告……


数据显示,今年5月地表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的1850年至1900年的平均气温高1.52℃,比此前最热的2020年5月高0.19℃。这个5月是连续第11个月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高1.5℃以上,超过了《巴黎协定》设定的阈值。


当前景象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说:“全球变暖时代结束,全球沸腾时代到来。”


每一度的升温,都是地球生态平衡被破坏的警钟。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其带来的连锁反应和灾难性影响愈发凸显,这些影响不仅限于自然环境,还深入到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等多个层面。


比如,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热浪、干旱、暴雨、洪涝等愈发频繁和严重;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系统构成严峻挑战,更在无形中加剧了社会不公。


再比如,全球变暖还对国际关系和地区稳定带来不稳定因素,各国对资源的争夺日益激烈,可能导致地区冲突和紧张局势的升级。


▲印度街头,人们通过喝冷饮解暑。/新华社

气候危机考验着全球公共卫生体系的韧性,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健康风险,我们同样要问:人类该如何“自救”?


公共卫生体系是保障全民健康的重要一环。然而,近年来,在面对全球大流行病以及各类自然灾害时,全球公共卫生体系都展现出其脆弱性,特别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时,仍面临诸多挑战。


一方面,气候变化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了准确预判和评估风险的难度。比方说,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公共卫生风险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这使得公共卫生部门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策略和措施。


另一方面,气候变化对公共卫生系统的应对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然而,全球公共卫生体系在资源分配、信息共享和协调合作等方面仍存在不足。


再看印度,由于印度公共卫生和医疗体系整体较为落后,使其在应对气候变化导致的公共卫生事件时常常力不从心。有数据统计,2015年至2022年,印度累计有3812人死于热浪。


这些趋势证明,公共卫生体系在面对气候变化等外部压力时,其脆弱性愈发凸显。有专家如是说:“新冠疫情引发的全球公共卫生危机已留下了足够深刻的教训,如果人类仍不能正确认识极端高温卫生紧急事件,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其后果将是可悲的。”


▲2023年12月,在第八届全球中国对话论坛上,中英等国专家围绕“全球健康治理”展开对话与交流。记者 李颖 摄/新华社

气候安全问题越突出,愈发凸显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性,我们还要追问:发展如何转型?


能源结构如何优化。实现碳减排目标并推动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探讨如何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目前,全球能源消费中,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化石能源仍占据主导地位。有研究数据预测,到2035年,石油仍旧是世界第一大能源,化石能源仍然占世界能源总供给量的75%以上。这些化石燃料的使用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等),这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前,各国纷纷采取措施降低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并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和开发力度。其中,中国持续推动可持续发展及新能源技术创新,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注入动力。然而,能源结构优化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技术瓶颈、经济成本、政策支持等。这些挑战可能会影响能源结构转型的速度和效果,从而对气候变化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城市规划与建设如何升级。有专家指出,热岛效应是此次印度气温异常的一大“帮凶”。这让我们不得不审视城市规划与建设在缓解热岛效应、提升城市气候适应能力中的关键作用。


城市规划与建设不仅关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不少城市通过建设海绵城市、气候韧性城市和气候适应性城市等创新方式,有效缓解热岛效应,提升城市生态功能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不过,在当下的城市规划建设中,同样存在不少问题,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加剧了温室效应。


比方说,在现代城市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能源消耗巨大,特别是建筑能耗和交通能耗。根据国际能源署的统计数据,现代城市用于生产、发电、照明、烹饪、交通、供暖、制冷等的燃料消耗占据了全世界燃料消耗的绝大部分,而全世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70%是来自各城市及周边地区。


▲南大洋上正在融化的海冰。记者 张建松 摄/新华社

应对气候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面对多重“烤问”,唯全球携手合作,方为破解困局之良策。


强化多边合作框架。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全球性的解决方案。要搭建常态化多边机制,定期举办国际气候变化大会,共同商讨应对策略,形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协议。


在气候变化领域,《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合作与行动的指南。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极大地提振和强化了国际社会共同实施《巴黎协定》的信心和定力。


当然,强化多边合作框架需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确保他们能够获得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从而更好地参与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来。


加强信息共享与科研合作。信息的透明与共享是全球合作的基础。针对气候变化,各国应建立气候数据共享平台,实时监测和记录温室气体排放、极端天气事件等数据,以便更准确地预测气候变化的趋势并制定应对策略。


推动全球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面对全球公共卫生挑战,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构建更加完善的全球公共卫生体系,包括加强疫苗研发和生产合作,建立全球疫情监测和预警系统,以及加强国际医疗援助,提高全球公共卫生应急响应能力。


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合作。各国应共同致力于推动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绿色产业等领域的发展,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同时,通过技术转让和知识共享,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转型和升级,从而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在应对气候危机的过程中,需注重“和而不同,各美其美”。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国情,各方都应尊重差异,求同存异,既要追求共同的目标,也要充分考虑各国的实际情况和需求。


印度高温炙烤下,一个深刻的道理愈发明晰:当世界陷入“沸腾”的危机,我们不能再问“何以至此”,更应思考“何去何从”。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在应对全球性挑战的道路上,各国只有紧密团结,携手共进,才能跨越山海之隔,克服重重困难,共同谱写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篇章。



责编丨周宝琴
责校丨杜铠兵 郑钰潇
审核丨王方杰

长期征稿,每篇稿费2000~10000元
投稿邮箱:cqliaowang@vip.163.com
往期精彩内容

● 重高质量发展必须保证高质量充分就业‍‍‍‍‍‍‍‍‍‍‍‍‍‍

● 大学生直播乱象,责任在谁?

● 为基层减负,这六种病症得治


扫二维码添加重庆瞭望小编微信
邀请加入读者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重庆瞭望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