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打工人发声,不能只是戏言

周宝琴 重庆瞭望
2024-09-08


被称为打工人“嘴替”的千万级网红“王妈”,一夜之间“塌房”了。


“王妈”是一部系列网络短剧中的角色,因其在职场不当受气包、遇到问题据理力争,被网友追捧。近日,有网友吐槽“王妈”所在公司在招聘软件上开出的待遇是“大小周”,员工上班还要自备电脑,工资只有4000左右,还有加班情况。在短视频里替打工人伸张正义的王妈,现实却是“老板人设”,让网友感受到了背刺,也引发巨大争议。

近年来,打工人“反抗”类话题广受社会关注。从吐槽企业奇葩规定到老板“槽点”鉴赏,从“发疯文学”到“00后整顿职场”,这些发声均被视为打工人的“嘴替”。

关注意味着期待,打工人“嘴替”爆火背后的集体情绪,值得深入了解和关注。

▲“王妈背刺打工人”引发关注。/重庆瞭望截图

“没有困难的工作,只有勇敢的打工人”“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怨为打工人”……长期以来,关于卑微打工人的表情包和段子频繁出圈,道出了不少人的心声:打工人苦职场不良风气久矣。而职场存在的诸多痛点,正是以“王妈”为代表的打工人“嘴替”爆火出圈的流量基础。

比如,压力超出负荷。相关数据显示,现代职场竞争激烈,工作压力较大。根据《2022中国职场青年睡眠质量报告》,27岁以后,职场压力成为大多数年轻人(53%)失眠的主要因素,超半数职场年轻人每天都要熬到深夜0点以后才睡觉。

另外,新型职业病、职场焦虑甚至“防猝死套餐”颇为流行,网友们通过“牛马”“班味”等相关流行词语自嘲,也能侧面反映职场人的压力。

比如,长期精神内耗。“不够大气!没有设计感!”“想要五彩斑斓的黑。”哪怕不是设计师,我们也总能在网上看到类似段子。这类段子之所以能出圈并引起共鸣,恰巧反映了大家对职场无效沟通的无奈。

电影《年会不能停》也对无效沟通做了深刻的刻画。聪明的上司如何布置工作?“能不说清楚,就不说清楚。”这个问题如何解决?“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找到关键的问题。”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一份调研报告数据显示,90.1%的受访者认为职场软技能重要。所谓的“软技能”,包含口才与表达、团队合作等非认知性的能力。这也侧面反映了,沟通障碍是目前职场中的一个常见问题。

比如,畸形企业文化。洗脑培训、无脑的晨会励志口号、过分惩罚销售业绩不达标的员工、996加班文化、狼性文化、酒局文化……企业文化出现的初衷在于激励员工上进,但是部分企业领导却依据个人喜好,对企业文化进行“妖魔化”,让职场人苦不堪言。

各类奇葩的企业文化层出不穷,让员工感到压抑,他们通过关注打工人“嘴替”,获得精神认同,表达对这种职场文化的不满和批判。

再比如,权益缺乏保障。打工人的权益保护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年,违规裁人、加班无报酬、职场PUA、单休或大小周等诸多职场痛点,频上热搜,刺痛了无数打工人的神经。部分年轻人通过曝光录音录像等方式,在互联网上维护自己的权利,在保障自身权益的同时,也被当成了抗议不公的斗士。

▲企业员工正在交谈。记者 谢智强 摄 /视觉重庆


“王妈”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小人物、大视角”。他们将角色设定为普通人,却通过深入挖掘角色背后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与深刻的社会问题。

对畸形职场文化的强烈控诉。长期以来,职场存在霸凌骚扰、过度加班、低效内卷等问题。然而,现实中大多数人迫于生计压力,并不敢与这些职场诟病和公司“正面刚”。

“00后整顿职场”“员工怒怼领导”等话题频上热搜,折射出的恰恰是平日里的沉默和顺从,被压抑的诉求长期得不到回应,只能从网上职场“爽文”去寻找压力出口。

因此,当打工人“嘴替”出现时,其直言不讳和无畏的态度触动了网友们的心理,让他们感到有人替自己发声,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对员工自我价值实现的再度“赋能”。相对于过去职场文化中所推崇的“服从”“奉献”,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在意个性的被尊重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比如,去年中秋国庆假期期间,微信头像挂件“节后再说”爆火,其潜台词是:我希望能在假期专注于放松心情,不被任何工作打扰。网友们纷纷感慨,该挂件帮自己说出了心里话。

而“00后整顿职场”频频上热搜,也反映了年轻人一种不愿再妥协的反抗。他们正在勇敢地学会拒绝,拒绝那些强加给他们的不合理要求,如请假时的羞耻感、无休止地加班、无效的社交活动等。这种转变使得他们更加渴望通过“嘴替”,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

“口嗨”之外,打工人也能从中获得一些实用的方法。打工人的“嘴替”们以幽默诙谐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将严肃的话题以有趣的方式呈现给大众。轻松之余,还常常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和改进措施。这为打工人提供了一定的方向和启示,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职场挑战。

比如针对裁员、职场PUA等问题,很多博主便提供了如何保留证据、回复领导话术、怎样进行司法求助的具体操作方法。

▲正在参加招聘会的大学生。记者 崔力 摄 /视觉重庆


打工人“嘴替”的爆火,给我们带来哪些思考?

互联网上,不少像王妈这样的“嘴替”,实质上是设计剧情,虚假“共情”,博观众眼球。这次,王妈塌房了,成了互联网时代的“双面人”,网上一套,网下一套,演出“穿帮”,贻笑大方。但是,她作为“嘴替”反映出来的打工人的真实窘况,点燃的大众情绪,依然不能忽视。

在快节奏、高强度的现代职场环境中,打工人的权益保护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不少人寄希望于公众人物为他们发声,揭露并改变现状。然而,整顿不良风气,不能仅靠“代言人”的发声和职场人的“反抗”,还需各方发力,同心破题。

对个人而言,与其沉迷打工人的“嘴替”,不如开始学会为自己发声。互联网的职场“爽文”虽能带给人一时的振奋,但真正的改变始于每个人对自身权益的珍视与主动维护。

作为普通人,我们更应正视剧情和现实的距离。互联网上的打工人“嘴替”视频,更多的是一种情绪输出,我们还需对相关视频和网红适当“祛魅”。维护自身权益,需要情绪的出口,更需要切实的保障,也需要本人学会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学会用健康的方法,合理地应对和释放职场压力。

对平台和大V来说,为打工人“代言”,不能放纵戏言、谎言横行。此次王妈在网上赚着打工人的关注,其所在公司在现实生活中,却干着疑似侵犯劳动者权益的行为,这不仅让“人设”崩塌,更让其为短视频中为劳动者的发声,成为戏言。

其实打工人“嘴替”并不是第一次塌房,去年,“网传中国电科员工因清明节加班怒怼领导”一事火爆全网。相关聊天截图传出后,或许是击中了多年来广大网友们被迫加班的痛点,被称为“打工人嘴替”,相关对话迅速走红。然而最终调查结果显示,该聊天记录系此前向中国电科求职未被录用的网民陈某用软件捏造的。

这些案例也警醒我们,社交平台和相关博主,不能一味为了流量,去夸张地编造、炮制、放大虚假“发声”,加剧劳资关系矛盾,这不仅是对打工人真实需求的扭曲,更是对社会公正的践踏。

整顿职场不良风气,还需企业和相关部门共同努力。职场文化的塑造因素很多,除了“打工人”的觉醒,还与社会文化和观念、劳动者权益保护等息息相关。

企业和用人单位应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不能动辄以生硬的方式实施管理、以不近人情的态度对待员工,这不仅难以起到激励人心的作用,还可能在舆论面前“翻车”,亲手给自己的企业贴上“冷血”等负面标签。

相关部门则要加大对就业市场的监管力度,制定和执行更加完善的劳动法律法规,确保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得到保障。

从频频走红的打工人“嘴替”类话题,到反映许多人心声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再到“禁止蕉绿”等办公室水培水果的流行……这些符号和现象背后,反映的是职场人深层的情感期待、情绪需求,以及对更加人性化、更具人情味的工作环境和文化的期待。

“王妈”的经历是警示,也是教训,或许还将是职场和社会的“风向标”。希望塌房的王妈及团队、以及每一个身处职场、“演绎”各类角色的工作者能够明白:在追求职业发展的同时,不应忽视内心的声音与需求。我们期待一个更加包容、开放、充满人文关怀的职场环境早日到来,让每一位工作者都能在这里找到平衡与幸福。


责编丨冉苗俊
责校丨杜铠兵 伏一晨
审核丨王方杰

长期征稿,每篇稿费2000~10000元
投稿邮箱:cqliaowang@vip.163.com
往期精彩内容


关注儿童,不应止于“六一”

每次舆情背后,都藏着怎样的“病机”?

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重庆如何探路?



扫二维码添加重庆瞭望小编微信
邀请加入读者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重庆瞭望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