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举法幢

其他

秋阳创巴仁波切 | 如果所有人都清理自己,就能够创造一个澈底完美无暇的世界

摘自:创巴仁波切著《没事,我有定心丸》在置身佛法的环境时,你觉得自己受到包容,离于痛苦,精神振奋,但是当你踏出那个环境,即便只踏出一点点,就会发现自己又回到熟悉的老监狱里。你持续接收相同的讯息:你的世界一直都在制造它自己的轮回。在修持奢摩他的时候,你发展力量,以及你和佛法之间的缘分;在修持毘婆奢那、扩展觉知的时候,你看清轮回运作的方式、轮回有多么的丑陋,以及其中有那么多的欺瞒、伪善和不愉快。乍看之下,要处理充满迷惑的人和世界,是一件令人不悦的事情,你因而不想和它扯上任何关系。但是,这个迷惑的世界也是你所来之处,因此你必须有所作为。虽然你了解到世界令人作呕,但你也对它生起兴趣。你开始欣赏世界,以及可能在其中发生的事情。与其排斥或接受它,你反而看见,每个情况都兼具疯狂和清明的潜能。因此,即便它相当令人不悦,你仍然想要与世界共处、共事,但问题在于,你能够为世界做些什么?下一个步骤是什么?显而易见的,你不应该立即尝试去解脱他人。在此之前,你应该先立誓献身佛法。首先,你的发心必须是清净的。如果你不做个讨厌的人,少制造一点垃圾,就可以开始帮忙清除他人的垃圾。这就是你皈依的原因。你立誓,不用自己制造的污染去扭曲你所居住的世界。相较于世界的广大浩瀚,你的污染看起来可能相当微小,但是,你不污染世界的这种贡献的力量可能会相当强大。如果所有人都清理自己,就能够创造一个澈底完美无暇的世界!你之所以领受皈依戒,是为了实现你的清明,并且确保不会制造混乱或伤害他人。你为人表率,亲身体现你的清明和誓戒,如此你就能够清除周遭的垃圾。你不需要多费唇舌或试图说服他人,而应该把你的清明当做例证来应用。在你生起奢摩他和毘婆奢那的体验之后,你开始走出去。当你越走出去,越需要约束自己。你需要适当地持戒,并承诺献身所领受的誓戒。阅读更多精彩开示大宝法王
9月19日 上午 7:56
其他

咏给明就仁波切 | 空性等于圆满,为什么手不能穿过桌子?

摘自:明就仁波切著《带自己回家》我父亲认识萨杰仁波切,他告诉我萨杰仁波切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师,我应该请求他给予教授。他还告诉我的侍者如何请求一般的教授,以及特别请求仁波切教授第三世噶玛巴的大手印祈请文。这个祈请文的核心,就是发愿要证悟空性,证悟心的本质。萨杰仁波切同意了,每天下午,我们五位年轻的僧众去仁波切房间听法。一开始他为了准备念诵这个特别的经文,用了几个小时先念了很多祈请文,接着他非常、非常慢的开始教授。第一天,他就讲了很多关于空性的教理。第二天,他继续讲了很多关于空性的教法。第三天亦然。我再次想到:“空性的利益到底是什么?我听到那么多关于空性的好事:如果你认识了空性,你从轮回中解脱;认识空性会开展无量的慈心和悲心。”
9月17日 上午 8:06
其他

措尼仁波切 | 佛法的修持就是要进入觉知的频道里

摘自:措尼仁波切著《先幸福,再开悟》一般说到觉知,会以为要去「想」,很多人有这样的误解,以为去觉知表示去想、去思考,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必须放掉思维、思考,带入觉知去觉知,这部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思考的心和觉知的心是分开的、是不同的,它们扮演不同的角色。你可以去思考,但这不是觉知。当我们去思考和念头有关的事时,就有种支配控制。而所谓觉知,是放掉思维,仅只是带入觉知去觉知,不管发生什么,你就是去觉知,不是去想它。当你在知道的时候,当你在思考的时候,你知道自己知道吗?你知道自己在思考吗?当你知道这个罄的时候,你知道自己知道这个罄吗?现在你在想什么呢?你知道自己正在想事情吧?或者你就只是这样在想呢?你有觉知到你在想什么吗?你知道你自己正在知道什么吗?如果知道,那很好。大家觉得这个知道是思考吗?知道和思考是一样的还是不一样的呢?是不一样的。譬如说,现在我要喝茶,我知道这是茶,然后我喝了,但「我知道我在喝茶」,这是什么呢?就是觉知。我觉知到什么呢?我在喝茶!又或者,这喝茶是自动发生的?我知道这是茶,然后我喝了茶,但我并没有觉知到自己在喝茶?知不知道自己在喝茶,这点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我希望对大家也是很重要的。这样的语言表达听起来很简单,很多人就会说:「哎呀,我知道」,但它非常微妙,非常有用。所以,这个觉知就是思考吗?是你在思考说这个茶杯如何如何吗?又或者说觉知跟思考是不一样的?是有一点不同吧!这是一种不同类型的知道。觉知:更深层的「第二重知道」所以这个觉知是「双重的知道」。所谓双重是什么呢?第一重,是「你知道这个杯子」;第二重,是「你知道“你知道这个杯子”」。如果你没有第一重这种一般性的知道,那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你可能这时有点昏迷,另外一种就是你已经去见阿弥陀佛了。譬如说你知道自己很悲伤,或者知道自己很生气,这都只是很单一的知道而已,那个时候我们并没有觉察到、没有在当下就觉知到自己的感受、没有在当下就觉知到自己正在生气。当你真正能够在当下就觉知到自己正在生气的时候,你这个生气、这个嗔心就会改变。例如,你知道自己今天心情不好吗?心情很悲伤吗?你是知道的。从什么时候开始感觉悲伤呢?从今天早上。那是什么时间呢?大概是早上五点的时候感觉很悲伤。但光是这样的知道,对你的悲伤并不会产生太大的作用,没有办法让它起太大的变化。可是,如果你能够在悲伤发生的当下就觉知到悲伤,悲伤就会改变,而且它会起一个很神奇的效用,就是这个悲伤透过你的觉知,它就会打开来,这是一种非常戏剧性、神奇的改变。所以如果仅只是知道是不够的,你必须要去觉知到这件事情。在佛法的修持上,觉知是非常重要的元素。佛法的修持就是要进入觉知的频道里,我们要把觉知的力量用在修持上。关于我们所说的觉知,英文还有很多其他表达的方式,例如有一种说法叫「观者」(watcher),就是观看者,他正在观、正在观照或正在观看。也有另一种说法是「观察者」(observer),他正在观察。还有一个说法就是「知道者」(knower),他正在知道。不过这里的「知道」,和之前我们讲的第一层知道是不一样的,这是更深一层的知道。不过比起以上这些用词,我觉得最好的表达还是觉知(aware)。对很多初学者来说,一开始跟他讲觉知,他会搞不清觉知到底在说什么,所以一开始用前面这些词汇表达是很好的。可是这么学习、这么修持到某一天,我们必须放下这些用词,还是必须用「觉知」这个词。为什么?因为当你这么持续学习、这么修持,有一天你在进行离概念的、无念的修持时,这时候「观看者、观察者、知道者」这些用词,因为隐含着主体和客体对立的意思,就会变成一个问题。所以一开始用这些词都可以,都很好,但是到某个时候你必须要超越这些用词,还是必须要回到「觉知」这个词才行。阅读更多精彩开示大宝法王
9月13日 上午 7:55
其他

秋阳创巴仁波切 | 法,通往解脱自在旅程的实相

摘自:创巴仁波切著《没事,我有定心丸》我们常常想要延续我们的沉溺放纵、瞋怒、贪爱和智识的思索猜测。举例来说,当我们处于仇恨状态时,虽然它令人感到痛苦,但又从中获得某种乐趣。我们觉得,我们不能只是无所事事地闲着,而要忙东忙西,善用才能。对于贪爱和哲学思索,也是如此。佛法应该启发我们,使我们免于无用的、与法道完全无关的沉溺放纵。法轮的意义是,我们怀着良好的心的状态,适当地运用佛法。即便我们的心的状态受到情绪爆发和哲学思索的扭曲,其中仍然含有把佛法用于修道的发心,这就是法轮的途径。佛陀宣说圣佛法,说得巧妙得体,引领众生到无有痛苦之境。「法」是心所设想的事物,也是可能会在未来生起的事物。佛陀有如识途的车夫,而道路是法,乘客是你和佛陀之间的情谊,马车则是禅修坐垫。为了了悟法之真实意义,就必须了解我们的心和存在状态。了解法,也就是与奢摩他和毘婆奢那建立关系。在奢摩他和毘婆奢那之中,当一个念头或气息生起时,我们留心观照,并且按部就班、小心翼翼地置身该处,处于当下。每当我们拥有任何法的觉受时,它就是真实的,它就是实相。对于它,我们没有转念,也没有怀疑。法一直都在那里,它非常简单且直接。有时候,我们忘记了,但我们总是回归法。法是以诚实和了无自欺为基础。当法说蓝色的时候,它就是蓝色;当它说红色的时候,它就是红色。法仿如说火是热的,或天空是蓝的;它说的是实话,但是,这种实话和法之间的差异在于,法是通往解脱自在的实相真谛。说红是红,这不会特别使你不去看绿色或黄色。但是,在法谈论实相的时候,我们了解到,踏出我们小小的窝、小小的习惯模式的世界是值得的。如此一来,法就带来更为胜妙的视见。即使我们可能认为自己无法了解佛法,但它仍然会带来更宏大的视见。如果你适当地融入佛法,那么圣佛法是初善;它是中善,因为你正在法道上;它是末善,因为它使你离于痛苦和折磨。法的意义清晰明确,它的言语殊胜且巧妙得体。它不混杂其他的想法或借来的概念,因此它如同好水般纯净。它直接坦率,完全具有解脱的能力。佛法让人们了解,他们可以离于痛苦、纾解痛苦,进而引导人们实现其目的。佛法示显离于轮回事物的出离道,让你能够一路走向正等正觉(决定出离,趣大菩提)。佛法终止介于自我和他人之间的旅程,这段旅程即是轮回。它终结我执和常见、断见二边。就「自我」而言,「成就」可能会生起常见,而「与他人共事」可能会生起断见。佛法斩断这两种极端,而且有趣的转折是,这两个极端澈底逆转。如果你是一个断见者,那么,研习佛法将使你了解到,你可以永恒地证得一切;如果你是一个常见者,你会了解到,你可以斩断这段旅程。根据《随念三宝经》的说法,这些是佛法的特质。佛法是如此地灿烂庄严,而且似乎灿烂庄严到难以消受的程度,但是在十三岁那年,我就臣服于佛法了。我持续不断地臣服,直到我体验到事情的另一面。在这一面,付出者开始了悟「臣服」的意义。如果你非常口渴而想要饮水,你不必问要怎么喝,你可以直接把水喝下去。你必须放弃那种贫乏感,一旦你放弃了,就解渴了,「往前进」变得非常自然平常。我们可以简单地说,人类的第一个念头是法,第二个念头是法,第三个念头也是法。如果没有那种法的深度,就没有人能够做全盘且详尽的思考。它是非常简单的。在神经质出现之前,只有那最初的、单纯的、天真无邪的念头。之后,我们开始用各种神经质而使其更有趣,更吸引人。但是,那闪现的初念是非常天真无邪、非常不神经质的。在你醒来的那一刻,在你睁开眼睛、看见一道阳光,或听见父母谈话的那一刻,你的第一个感知是直接、无邪且清净的。它们是工作基地,而且至今一再地发生。那个初念的特质正在此时此地发生,它无处不在。阅读更多精彩开示大宝法王
9月9日 上午 7:58
其他

嘉察仁波切 | 远离勤修之勤修:不是要勤修达成多一些什么,而是消除错乱

祈愿法会会场摘自:《了义大手印祈愿文》课程佛陀说:凡夫的心和佛陀的菩提无有任何差别。同样在《月灯三昧经》中佛陀从不同角度说道:「色及色性及以如来等无有二。若能如是见诸法者,是名行法无碍。」
9月5日 上午 8:08
其他

大宝法王 | 如何保持发菩提心时的精进、勇猛、不退转

苦最主要的成因,就是错把无常当作恒常堪布卡塔仁波切
8月31日 上午 10:08
其他

竹庆本乐仁波切 | 看待情绪的三种态度:负面、正面和不偏不倚

摘录:竹庆本乐仁波切著《好好闹情绪》整理:【噶举法幢】编辑组在“情绪解脱术”中,我们要观察三种基本的看待情绪的态度,也就是:负面(坏的)、正面(好的),以及不偏不倚(超越好坏标签)的态度。我们总习惯以这三种态度之一,来对待自己的情绪,而这习惯来自于过去情绪带给我们的经验。对于每次见面都羞辱我们、甩我们耳光的人,我们自有一种态度;对于拍拍肩膀讲笑话给我们听的人,又有另一种态度。每次那个“爱打人的家伙”一出现,我们就想逃跑,就算不知道他这次所为何来,我们心里也事先有了盘算。而每次那位轻松又友善的朋友一出现时,我们也总是满心期待。然而,还有另一种可能性:我们可以用一种不预先批判、也不怀抱期待的态度,面对任何情绪的到来,包括最难应付的情绪在内。一旦能够做到这点,情绪降临时,就没有什么能阻碍我们清晰洞察、明智行事的能力了。情绪解脱术中的三步骤
8月30日 上午 8:16
其他

大宝法王 | 正确皈依,是为求出离轮回而非求财消灾

时间:2013年1月1日下午摘自:《大手印了义炬》课程谈到皈依,在此稍微讲述皈依的意义,《大手印了义炬》说:在这世间,我们因为担心可能发生危险、突发等恐惧的情况,于是会去寻求保护,以及安全的地方。在我们此生之后,一切中阴的阶段,由于被无量数的各种恐惧所伤害,以至于沉陷在轮回的苦海中无有出期,父母、亲友、天人、龙族、大力士谁都救不了,自力也无法转圜。我们不得不去找一个救怙的依靠,而能够真正引导我们出离轮回的,除了三宝没有其他;因为只有自己获得解脱的人,才有能力救助别人。所谓的三宝,就是佛陀、正法、僧伽。在密乘的传统中,还要加上三根本,也就是加持的根本上师、成就的根本本尊、事业的根本空行护法。在密乘中说,这三根本也能包含在三宝当中。三宝、三根本这一切,又都包含在一个根本上师身上。佛陀:是晓悟如实知与如是知的法身,是具有五种决定的报身,以及事业化身、受生化身、殊胜化身这三个化身,佛陀包含着三身。正法:经典、名词、文句、文字,以及语言都是属于教法。法界真如为基础、灭谛为结果、菩提分法等为道谛,这些应该证悟的法,属于证法。教法和证法都包含在法当中。僧伽:真正的僧伽是指获得不退转位的菩萨,以及现阶段的声闻、缘觉圣众。指引我们知道如何取舍的是佛陀,所以要将佛陀看作是导师;而佛陀教导我们需要去实践的道理是法,所以要将法作为道路;就像走在陌生的道路需要指路人,我们需要圣者们所留下的诀窍与范例,所以要将僧伽看作是亲近的伙伴。当完全走过这道途之后,就不再需要另外列出正法与僧伽,由于已经与诸佛的意趣合成一味,于是最究竟的皈依对象,就只有佛陀了。回到刚刚的例子,为何佛教徒反而会祈求世间天神或财神?最主要是当他们遇到紧急情况时,一时觉得三宝好像不够有用,能够马上赐与眼前利益的才有用,因此想去皈依世间天神。这心态来自两个原因:第一是「没有正确皈依」,第二是「没有做到皈依」。因为缺乏对「因果」的深切认识,就无法建立起对于佛法的确信,在确信和准则都很脆弱的基础下,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就会顿失所依,错乱了方向,只好向外求,因此就会出现祈请世间神明的行为。因此这里强调,对一般人来说,正确了知「因果」与「皈依」意义重大。否则像我小时候,曾有藏人问我说:「是不是皈依后,就不可以看病或接受治疗了?」这就是误解「皈依」了,「皈依」并不代表不吃药或不再依靠其他医生或人。我记得当时还挺年幼,我就回说:「医生也是佛陀事业的化身,因此可以去看医生、吃药的。」「皈依」是自己成为自己的救怙者很多人并不真正了解「皈依」,或其实误解了「皈依」,很多人对「皈依」的感觉就是:我自己比较没有力量,是一个需要被帮助的人,因此需要去皈依一个有力量的、可以救助我的对象。其实这并不是「皈依」真正的意思。藏文中「皈依」是「加卓」,有两种意思,「加」的确是指「救怙」,但「卓」就有「去达到、成就」的意思,这层皈依意思,是「我也要成就能救护他人的果位」。如何成就能救护别人的果位?就是要成就佛的果位,像佛陀一样,当他真正达到能远离轮回边、也远离涅槃边的佛陀果位时,才能真正成为我们的皈依处、成为众生的救护者。「皈依」的真正意思,是自己要成为一个救怙者,不然我们总是误解,总觉得他方总是很有力量,因此祈求某个佛菩萨或天神来救怙我,这不是真正皈依的意思。真正的皈依,是让自己成为有力量的救怙者,让自己证得没有痛苦的佛果,与有力量的救怙者合而为一,这才是真正的皈依。所以要对皈依有正确认识,因此现在听到「我要皈依佛、法、僧」时,要记得不只是皈依外在的佛法僧;深一层的,是你自己要能够救怙自己,要成为佛法僧!就像佛经中说,没有比自己救怙自己来得更重要、更殊胜的了。但这样是否代表没有外在依止的对象?并不是的,我们还是需要佛法僧三宝和善知识。成为自己的内在上师,同时完成内外皈依这里有个重点,也是我的一个想法,就是有很大部分的佛弟子或修行人,都会谈着「皈依」,然后就一股脑地,将所有的责任都推卸给三宝和上师。我们嘴上会说:「一切都托付上师您啊,我的今生、来世,都交给上师了!」如果是发自真心地说,那是很好,但有些时候,看起来还真的不太像,因为他们虽然口中说个不停,但仍为所欲为,做着自己想做而不是上师指示的事情。上师这时该怎么办呢?只能说尽量给予加持眷顾了。如此一来,好像弟子落不落入恶道,都要上师去承担、去负全责。但其实会不会落入恶道,还是要靠弟子自己,不是吗?若弟子继续随心所欲去造恶业,上师再怎么加持,也是无效的。因此皈依有「外」与「内」的皈依,两者并重,且需两者合一,并不能只推到外在皈依处,最主要还是内在皈依处、要止恶行善。因此我们之前谈到「依止善知识」时,有「内在善知识」和「外在善知识」,「外在善知识」是比如说某位老师会告诉我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内在善知识是指听到上师教法后,自己善巧方便地去行持;成为自己的内在上师,是更重要的。唯有弟子实践上师的言教时,才能说「上师对弟子产生了利益」。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当弟子皈依一位上师时,唯有善巧行持上师教导之道,让自己的闻思修成为「内在的上师」,这段师徒关系才会有意义,才能真正产生利益。这里的关键就在于「内在皈依」和「外在皈依」是否合一。但「皈依自心」不代表就不再需要外在的皈依,我们随时都要忆念佛陀的恩德,同样佛陀是我们外在的皈依者。但我要强调的是,我们不要把所有责任都推卸给外在的皈依处,这是不可以的!修持并不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其实大部分的修持和责任都在自己,能同时做到外皈依和内皈依,才是重点。完全交付上师,但也什么修持都做「上师瑜伽」、也就是「上师相应法」的法本中,会谈到「弟子要将身心完全托付于上师」,是一种「完全的托付、完全交给上师」,但我要强调,这句话并不代表「全部都交给上师您啰,从今天起我就没事啰,从今天起,我可以随心所欲、作自己喜欢的事情啰!」并非如此。一个弟子依止上师该有什么心态?所谓的「全心交付」,应该是「您已知晓整个修持的道路会是什么,因此请您带领我,让我依照您所说的来修持」。就像密勒日巴尊者当年跟随马尔巴大师时,他就做到最好弟子的示范。密勒日巴尊者并不是什么都不肯做、每天浑浑噩噩待在上师身边,而是将马尔巴大师吩咐的所有严峻的苦行,都咬牙一一完成,所有修行也一一圆满,这才是将身心交给上师最好的示范,而并不是所有责任、或未来投生善恶道,都赖给上师,上师也不可能这样做到,重点还是在于自己。阅读更多精彩开示大宝法王
8月29日 上午 9:08
其他

措尼仁波切 | 问与答:如何辨别同情与悲心之间的关系?

摘自:措尼仁波切著《觉醒一瞬间》整理:【噶举法幢】编辑组学生:我要如何辨别同情与悲心之间的关系呢?仁波切: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因为悲心在佛教中极为重要。首先,悲心驱动我们修持;其次,它也是整个修持的主体;最后,基于悲心,让我们能置身于为他人福祉而努力的活动中。因此,能知道悲心真正为何,且知道它与同情之间的差异是非常好的。在佛教里有一句话:「首先决心求正觉。」关于佛陀首次发起利他菩提心的确切时间,不同教派之间持有不同的看法。有一派传承的说法是当世尊过去生在地狱道时,看到一个非常恐怖的人用令人无法忍受的方式拷打其他众生。此时,世尊发了一个愿望:「但愿我能代替其他人接受拷打,让他们都能获得歇息。」据说,在那个当下,世尊初发菩提正因。之后,累积资粮达三大阿僧祇劫,但这是最初的成因。了解悲心的心态是极为重要的。悲心的动机在修持的各个层面,无论是「前行」——金刚乘的加行法,一直到菩提佛果,都是必要的。如果我们的心灵修持不是为了他人福祉,而只是为了自己降伏烦恼,这将不会获得最佳的结果。因此,任何修持都要以悲心来策动。「为了能让无量众生获得解脱,我要做此修持。」像这样的动机是极为重要的。究竟而言,我们之所以为一切众生而努力修持,且在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后,我们会为了利益众生,显现为包括报身与化身的色身,其源头是来自于「连一众生都不舍弃」的悲心。「我要教导每位众生,我要引导每位众生。」这就是悲心。这种源自悲心的动机是证得菩提后,仍不断为众生的福祉而努力的背后驱动力。这就是为什么在一开始时,悲心像种子;在中间时,悲心像成长所需的润泽与温暖般;在最后,悲心像成熟的庄稼般。这些就是它的功德。在佛教里提到许多种悲心,但是真正的悲心是在我们证悟无我空性之后显现。当自我概念的执着消融时,此证悟的展现即是悲心。我们可以说证悟空性的「氛围」即是悲心。真正的悲心是没有特定对象或期望,没有概念焦距的。只有证悟空性才可能有这种真实的悲心。当然,我们现在也感觉有悲心,但是那并非真正的悲心,因为它混杂着概念心。概念常混杂在悲心中,我们发现与他人有距离感。我们的态度会是「我在这儿,而众生在那儿。我高高在上,而他们很可怜。他们需要帮助,因此我该帮他们。」这种也不是真正的悲心。这好像听起来有点疯狂,但坦白说并不会。仔细想想,我们现在认为悲心需要一个我们感到悲悯的对象。倘若没有对境,那我们要对什么产生悲心呢?仔细想想这个。当我们证悟空性时,这一切都极为合理。证悟空性并不代表我们已经证到十地的果位,且即将成佛。相反地,在道上的任何时候都可能对空性有所体会。我们所提的不是对空性圆满的证悟,相反地我们是指任何层次对空性的了解,即便是一点点。而这都会伴随着某种程度的真正悲心的氛围。在座的有些人可能已经认得本觉,且有些熟悉的经验。当我们只是单纯地安住于心性的等持时,在那当下不能说心中有对境,因为我们没有任何概念化的动作,没有专注在任何特定对境上。但是从另一方面而言,我们也不能说没有对境,因为我们没有睡着,我们不是失去知觉。仍然有明朗的经验,我们的五根完全地开阔。我们不能说没有对境,但这确实与往常的心以粗糙的方式耽着某物不同。这就是心清明、自然清醒的功德,悲心可由此产生。它也不会聚焦于我们感到同情的人身上。在这个时候,我们并没有将「另一众生」概念化,但是在这柔软心上,我们还是会挂心那些还没认得心性的其他众生。同时,对不知道其自性是自生觉性而在三界中迷惑的众生,会有一种感伤的情怀。这种向外发散的情怀是还没真正具象化的,但是我们可以称之为无概念的悲心或真正的悲心。远离概念的悲心是自生觉性的展现。这种悲心不必然与佛陀圆满觉悟的状态相同,但他是一位真实的修行者、一位在道上的瑜伽士的特征。你不能说,在心性经验中所自然呈现的悲心觉受,与圆满觉悟的悲心是完全相同的。从另一个角度说,若我们还没有认得心性,这并不能表示我们不可能真正地慈悲。仍然是有一种概念的悲心,与我前面所说的悲心不同。这是一种把自己看得没有比别人重要的心态。通常人们把自己看得比别人重要。当我们有一种别人比「我」重要的心态时,虽然它是有概念的,但我们仍称之为真正的悲心。至于悲心与同情的差别:当一个乞丐觉得国王可怜时,那是悲心;但当一位国王对乞丐感到可怜时,那是同情。当然能听到、想到悲心是什么,是好的。但是真正的悲心,是它成为我们经验中的现状。这里有个譬喻:如果空性的经验是湿,那么湿性或湿气就是悲心。你需要去经验它,将它内化成为自己的东西,而不是从外面去检验它。如果你是研究哲学的,那么只了解悲心的定义就够了。但是倘若我们要成佛,就需要认得我们的心性。需要让它成为真实的经验,在生活中实践它,且「成为」悲心本身。阅读更多精彩开示大宝法王
8月28日 上午 8:44
其他

《深藏的幸福》书摘 | 回忆十六世大宝法王:坏也是好的

摘录:《深藏的幸福:回忆第十六世大宝法王》讲述:比利哥麦斯(Billy
8月27日 上午 9:37
其他

咏给明就仁波切 | 以情绪来禅修的意图是要稳定地和每个感受同住

摘自:明就仁波切著《归零,遇见真实》接受任何放入你乞食缽里的食物,对于执迷挑选拣择的自我是个极大的挑战。佛陀虽然知道食物有毒,却仍然接受了纯陀的供养。(他藉此在教导什么吗?即使冒着生命危险也不挑选拣择?或者,佛陀选择保护纯陀,胜于保护自己?)当我一步步向餐厅靠近时,呼吸明显变得紊乱不定。这是我第一次行乞,我开始深呼吸,仿佛试着以我的自信来增加声带的张力。只是去问问,欲隐约是对这次闭关的关键性考验,是个完成过渡到居无定所生活旅程的决定性时刻;是个刺穿我的傲慢、检测我的谦卑、度量我的决心的时刻。我对此已经反复思量。我知道该怎么做,可以这么说。当侍者只会奉上你最喜欢的食物时,想像要吃下任何放在你缽里的食物,其实并不会太困难。我已经承诺要吃下任何被施予的食物。如果盛在缽里的供养是肉食,我也不会拒绝。我不会为了坚守自己的喜好而把自己饿死。现在我已经非常饥饿,当我身穿橘黄色袍子走进餐厅,服务生认出了我,并用对印度圣人的尊称冲着我大声叫着:“巴巴吉,巴巴吉,你现在是印度教徒了!”面对这么热情的招呼,尽管我已在心中排练过许多次,但我还是有种血液凝固的感觉。这次我今天第二次像雕像一样站着不动,我的手心冒汗,声音被堵住,嘴唇微颤着。我真的很想拔腿就跑,但有个内在的声音激励着我:“去吧!你能做到!你必须做到!”
8月23日 上午 8:16
其他

桑杰年巴仁波切 | 痛苦的成因与根源,来自于我执与负面情绪

摘自:仁波切教授《四圣谛》开示当我们提到痛苦,可以说有一种比较粗重的痛苦感是我们凡夫能够感受和经验到的。但是,在这种比较粗重的意识下还有一种很微细的痛苦,人们通常难以觉察。当我们认识到这样的体验时,就知道有两种类型的痛苦,一种是“微细”的痛苦,另一种是“粗重”的痛苦。因此,我们谈到粗重的痛苦,通常是在经历与身体有关的严重疾病,我们了解到这是痛苦。当我们的心里感受到困境与不快乐时,也能体会到这是一种痛苦。又或者,当我们无法满足个人所需时,内心便会产生极大的压力;而当我们不想要或不希望的事情发生时,痛苦也会同时出现。我现在将要解释的就是这种粗重的痛苦。什么是这种粗重的痛苦呢?其实不需要去思惟它,当我们一有这些痛苦时,就能够认识到它,这就是粗重的痛苦。那么通常来说,微细的痛苦又是什么呢?它同样存在于我们之中,然而此时此刻由于我们粗重的意识而无法觉察到。主要来讲,一切有情都有五蕴:色、受、想、行、识。一旦我们投身于轮回中的任何一道,自然而然就有了这五蕴和合之身,它也是粗重痛苦的产生之地。此五蕴之身是一切开始的基垫,唯一的根本,是粗重痛苦产生之地。如果没有它的话,粗重的痛苦也不会产生。基于粗重痛苦之上,也会产生微细的痛苦。所以,我们到何时才能看到这种微细的痛苦呢?如果我们能够非常认真严肃的研究当下的心意识,我们的觉性变得越来越稳固清晰,通过这样的方式,当下的心意识将不会再保持那么粗重。我们应当评估自己能够看得多深,到什么程度。当我们如此研究之后,心的品质将会提升,心的品质提升后,心会变得清明与平静,再也不像我们现在粗重的心那样。如此,我们便会直接的经验到这点,一切粗重痛苦所产生的根基,概括来说即是这种微细的痛苦。因此,为了要了解和认识微细的痛苦,首先必须要锻炼我们的心,也就是修心。当老师解释佛法时,我们应该从何处开始学习呢?答案就是从了知痛苦开始,这是根本。没有任何一个有情众生想要痛苦,我们的目标或者在一开始就说到的,非常重要要去思考的就是,我们不需要痛苦,痛苦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因此,我们应当要如是思惟:“
8月19日 上午 8:18
其他

嘉察仁波切 | 我们该怕的不是外境,是自己的心

佛法当中的每一个字,都是降伏自己心续的修持堪布卡塔仁波切
8月15日 上午 9:07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大宝法王 | 佛教不是信仰就够了,重点是明了取舍的智慧

时间:2010年6月20日摘自:《胜道宝鬘集》课程佛教是现今世界上的几大宗教之一,佛教徒的人数也很多,但是在这么多的佛教徒当中,多少人能够将教主释迦牟尼佛所教导的方法,落实在生活当中,真正地去修持呢?以百分比来算,可能只有百分之五、六十吧!大部分的人只是一种信仰,把佛法当成兴趣而已,并没有真正去行持佛陀所开示的「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善恶取舍的教法。佛教不是信仰就够了,佛法的重点是明了取舍的智慧,知道应该断除的是烦恼,也知道对治的方法。或许就是因为佛法强调身体力行,要对治烦恼,所以大部分的人会觉得蛮困难的。反观其他宗教会强调,只要有信心就足够了。但佛教并不这么认为,还要真正实修,以对治法来调伏烦恼,所以的确不是那么容易,因此在许多称为佛教徒的人当中,真正名符其实的有多少?可能并不多。我们身为佛弟子,佛法中的很多道理,例如慈悲、智慧,尤其大乘佛教的慈悲还是很广大的,要对一切虚空众生有慈悲,并且有伟大的菩萨六度法门,但是似乎并没有真正做到什么。有时反观基督教的朋友们,他们却做到了很多慈悲的事情。有些人会自诩为佛教徒,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但是徒有虚名和傲慢,不会带来任何利益,反而会有许多伤害。祖师们再三告诫我们实修的重要性,佛法不是一种学问,也不是标新立异的哲学理论,佛法是要用在我们的心性上,去修持和体验的。许多人长时间的听闻、思维佛法,现在我们应该反省一下,重新检查自己学佛的动机,看看佛法是否融入到自己的心中。仔细想想,到底佛教徒的问题和困难出在哪里呢?首先在于不知道如何做一个好人。因此,我觉得道次第的修学,首先提到思维「暇满人身」的难得,是有其深刻意义的。这里要讲一个故事,曾经有两个日本人聊天,其中一个人说道,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是两个字的忍辱,另外一个说是四个字的忍辱,日文当中的忍辱有两种说法,第一个人说真正的忍辱是两个字的忍辱,第二个人说不对,应该是四个字的忍辱,总之两个人因此吵起架来了。他们嘴上说谦让、安忍,但是行为却完全相反。有时,我们口说佛法,但却没有真正做到,不也是这样?所以,我们应该先从基本做起,首先要知道身为人、得到暇满人身的价值和责任是什么?不然就会像之前所说的「可惜」的事情之一:得到暇满人身,不用来学佛,却平凡的死去,实在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情。许多佛弟子接触学习佛法,却似乎把佛法当成了一种消遣和兴趣,为平淡的日子增添一些乐趣,而没有把佛法真正用在心上,实际地去修持。世界上的人口愈来愈多,不懂得珍惜自身价值的人,就像是被丢到世界上的一个垃圾,只是增加地球的负担,不仅如此,重点是糟蹋了自己生而为人的难得机会。很多人的一生,只是在模仿别人,过着他人的日子,从未想过自身的价值和责任。一个佛教徒,刚开始甚至不需要思维太多皈依、因果等高深的哲理,而应该踏实的从最基本的「人身难得」开始思维,思维经典中提到的八无暇、十圆满,或者就是静下来想一想身为人的珍贵价值。阅读更多精彩开示大宝法王
8月12日 上午 8:55
其他

大宝法王 | 数息法教授:帮助初学禅修者息止纷乱念头

来源:大宝法王官方中文网佛陀依无量众生不同之特性、愿力与根器而传授开演了不同的法门。因此,有了无数的修持法门及许多进入法道的面向,当然也包含了不同法乘与其次第,「正法」即是这些的根源。一切法道及修持法要可简要分之为二类:「修」与「学」,或是「经」与「证」。「经」代表佛陀之一切教法。而「证」可释为:内在了知而引生之智慧力量,即如:「三摩地」或称「稳固不移之禅定」。我们若要依行佛道并愿能得解脱,我们便应当修学佛陀之圆满教法,并依序地致力去「闻思修」,这三学是进入佛道最重要的步骤,而在进入修持三学时,我们必须令一己成为正确的受法法器,如此方能让自己得获到最究竟的成果。「禅修」是以心来修持,而为使一切无误趋入善好,首先我们必要具备清净之心,同时远离诸种妄念以及世俗娱乐之干扰。否则烦恼将会升起,希望经禅修而可开展的德行将无法展露。而该如何禅修,不论在小乘、大乘或是金刚乘均有许多的精要法门来教导我们去如何攀越不同法乘法道中之各个次第。在这些法教中,专注于呼吸的入息与出息,此修持法能帮助初学者息止他们的纷乱念头,人人都有呼吸的经验,但专注在呼吸上有什么利益呢?由于念头的生起是源自于体内脉中流动的风元素,如果我们能让此风元素平衡,心中的妄念便会递减最后将能达到止息寂静。用此呼吸修持「止」禅修,首先需持一定之姿势:两腿双盘(或相关坐姿),背脊挺直。为何要持此特定姿势呢?「心」因于「风元素」而动,而风元素于各脉中运行,如果我们不能保持一个正确的姿势,那么「脉」会弯曲不直,而「风元素」便无法顺畅地运行其中,当此情形发生时,心便不能保持于稳定的专注之中了,因此在禅修中身体保持正确的坐姿是非常重要的,如此,「脉」方可直正顺行。在保持正确姿势之后,我们可开始以呼吸数息来禅修。此方法不似「空性禅修」般的甚深,亦不如「心性禅修」般的广阔。在此修持中,我们细数呼吸之出入息,例如:出息时,数一;入息时数一;一出一入是为完整之一回。无有任何错失持续数息:一、二、三,一心专注地安住在数息上,如此,可以令自己远离许多干扰,因为数息而握住了心的注意力,是故也防止其他事情之产生而止断了我们的修持。在数息禅修时不需念出次数,仅需在心中默数即可。当我们在做数息禅修时,应当让呼吸保持在平时的自然正常呼吸状态,切勿试图改变它,不要试着加快或放慢速度,只要让呼吸如常一般即可,如果试着加快呼吸速度,可能会对自心有伤害,而故意断息或放慢呼吸速度也会妨碍了禅修。只要如常地呼吸并数息即可,同时不要将数息次数拉太长,如果太长,混乱及干扰便会产生,而禅修便失去利益了,但是次数太少也是不好,太短就无法令「止」发展出来,所以不多不少的数息次数是很重要的。每日该如何禅修?首先,第一天时作短时间的数息,第二天延长一些,一天一天修持,直到一天修十座(每座数息十回,一呼一吸为一回)。接着在第一天早晨时禅修,第二天早晚禅修,再来第三天,早午晚禅修。如果能照此在道上进步修持,那么妄念及干扰均将递减,这是此修持之众多利益中的其一利益。以呼吸数息来修持并不困难,一旦我们能将心安住于呼吸上,这对我们的身体也会有利益,亦可疗愈些种疾病。「禅修」意即「令之习惯之」,若能每日修持,我们将会对此修持习惯之或熟悉之,最后,禅修之智慧将会由心中示现出来。有时候某些人即使在急迫匆忙中也会强迫自己禅修,当然,我们也可以在如此状况下禅修,但是在此情形下,很难令自心一心地安住或止息,当我们在匆忙之际,还是不要强迫自己禅修,最好等到较方便的时间再做。而如果能够每日不间断地禅坐修持,我们定能得获到好的成果。阅读更多精彩开示大宝法王
8月10日 上午 9:05
其他

咏给明就仁波切 | 该停下来了!停止为自己和他人制造痛苦

摘自:明就仁波切著《带自己回家》整理:【噶举法幢】编辑组我已经停止为自己和他人制造痛苦了,但是你,央掘魔罗,为何还带着恐惧和痛苦在奔忙呢?佛陀有四位弟子,他们个人的经历演变为净障练习中的四种力量。四位弟子中,央掘魔罗的故事最被人熟知,也最戏剧化。他在老师的误导下,决定杀死一千个人。他杀死九百九十九个人后,他把他们的手指挂在脖子上,因为他的名字就是「指鬘」的意思。这时,他看见一名比丘而追上前去,可是无论央掘魔罗跑多快,都追不上他。最后他对着比丘大喊:「你等等!」比丘继续往前走,他又叫:「你为什么不停下来?」比丘没有转身,只对他说:「我已经停了,央掘魔罗,你也应该停下来。」央掘魔罗远远地对比丘叫到:「你说『我已经停了』是什么意思?可你还是在走。」比丘回答道:「我已经停止为自己和他人制造痛苦了,但是你,央掘魔罗,为何还带着内心的恐惧和痛苦在奔忙?」央掘魔罗一听,心想:「哇!他知道我的状况,他明白我的心。」比丘慢下来,央掘魔罗追上来,他看到了释迦牟尼佛。佛陀面对这个脖子上挂着九百九十九只手指的人微笑着。很长时间都没有人对央掘魔罗表示善意了,此时他的杀人恶念全部消散殆尽。佛陀说:「你必须停止杀戮,你在给自己和他人制造无法计量的痛苦。」当下他明白原来自己被老师误导了。立刻对自己的行为产生极大的恐惧和懊悔。那时的央掘魔罗看不到自己所做所为有任何价值,我们也看不到央掘魔罗的行为有任何的智慧。我们很少会在自己和他人不好的行为中,发现好的一面,但这是错误的,因为即使像央掘魔罗这样的杀人狂,也总有一个优点的。每个负面行为都含有可净化的种子,没有绝对负面的事情,也没有绝对的恶业。这不是振奋人心,让人感觉良好的心理治疗,这是法的真理。如果我们不相信最恶劣的行为也有被净化的可能,那么我们就不能接受无常的相对真理——它和空性的绝对真理同在。事情不会永远不变,恶业也一样,净化的种子是否能成熟,取决于我们如何对待自己的负面业力。但是,我们必须带着确信,知道自己有体现净化的能力,就如同我们体现了解脱的可能。佛陀看到央掘魔罗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困境,并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真诚地发愿要改悔。央掘魔罗见到佛陀后不久,剃度出家了,虽然他发誓将来绝不再杀生,内心仍然被过去的行为所折磨。佛陀向他解释空性的真理,一切现象的无常本质以及净化的能力,但佛陀不能挥一挥魔杖便洗去央掘魔罗的恶业,恢复他的清醒。央掘魔罗有他的功课要完成:将愧疚和懊悔转化为正面的特质,这是他特别的挑战。最后央掘魔罗用忏悔将内疚和羞愧转化为智慧和慈悲。央掘魔罗的转化,奠定了趋向净化的基础,在前行的四力忏悔里,我们称之为出罪力。阅读更多精彩开示大宝法王
8月9日 上午 8:19
其他

大宝法王 | 能够生起对治恶业的善心,罪业就能被消除

摘自:法王教授《普贤行愿品》释论在佛教的各个部派当中,对于罪障有不同的定义。比如说一切有部和应成派认为身口的业是色法,唯识派或自续派则认为,和身口的表业一起运作的心所,就是业或罪。总之,罪业是在心上,自心就像田地,不善业如同种子,未来恶业的成熟,就像是种子发芽、茁壮并结果。我们现在不善的种子没有开始生长,而是以随眠的方式存在。因此,如果能够马上发露忏悔,这种不善业的种子,就没有发芽的机会。就好像在一个完全黑暗的千年暗室里面,我们只要点一盏灯火,就能够让这个上千年的黑暗,在一剎那间重得光明;无论我们的罪业有多深重,只要能够生起对治恶业的善心,罪业就能被消除。就算我们只是在做一个小小的善行,但如果发心希望藉由这个善行,回向净除所有的罪业,意思是让这个善行成为罪业的对治法的话,就愈有力量净除罪业。这就像是「在哪里摔倒,就要在哪里站起来」一样,我们在三宝、众生身上造了种种恶业,所以也就要透过对于三宝和众生的善行来净除罪业。佛陀告诉我们很多忏悔的方法,净除违犯三种戒律罪障最殊胜的法门,就是金刚萨埵法。另外,净除罪障最殊胜的法门,就是不动佛咒语(《拔济苦难陀罗尼经》)。透过各种的真言、咒语或仪轨的修持,来净除罪障的方法是有很多的。但是如果说我们只是嘴上说忏悔,心里却胡思乱想,没有真心忏悔,这样忏悔的力量是很微小的。忏悔需要心口合一,需要真心愿意去忏悔,才能真正净除罪障。就像之前提到:「善业的力量大,恶业的力量小。」这是因为罪恶本身没有任何真实的靠山,它是由错乱心所造成,是站不住脚的;善业则是由无错乱的心所造成,因此善业有真实力量的支持。真实或真理,能够战胜一切,虚假,则永远注定失败。这是世间的法则,不是吗?快乐与不快乐的秘密这里我要讲一个故事。在一个山上,有两座寺院,我们把这两座寺院一个叫做A寺院,一个叫做B寺院。A寺院的僧人总是吵架不和睦,大家都过得很不愉快;B寺院相反,僧人之间团结互助,脸上总是面带微笑,因此他们的生活也非常的喜悦,非常的富足。A寺院的住持看到B寺院的这种情况,觉得很讶异,有一天,他走到B寺院去参访,到了寺院门口,他碰到一个小沙弥。住持问道:「小沙弥呀,你们寺院看起来满幸福、快乐的,这是为什么呢?」小沙弥笑笑地回答说:「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常常犯错呀,所以我们这个寺院才会这么和谐啊!」住持听了一头雾水,什么叫做每个人都常常犯错,所以大家就变成很和谐呢?这时,寺门外跑来一个僧人,急急忙忙地回到寺院,结果在门口摔了一跤。原来是因为另一个僧人之前拖地,地上有水,所以让那位僧人滑了一跤。就看那位还在旁边拖地的僧人马上跑过去扶他一把说:「哎呀,真是对不起,都是我的错。我拖地放太多水了,让你滑跤了。」这时,另外一位站在寺门旁的僧人看到以后,也跑过来对摔倒的僧人道歉说:「其实是我的错,因为我没有提醒你地是湿的。」最后,只听这个摔倒的僧人,一边起身一边说:「不是不是,都是我的错啊,因为我自己不小心,所以才滑倒的。」A寺庙的住持看到了这一幕后,他就明白了小沙弥所说的话。为什么因为每个人的犯错,所以就变得和谐了。各位想想这是什么道理呢?原来是因为每个人都看到了自己的错误,都认识到了自己的过错,而且愿意负责,因此互相都变得和谐了。如果不是这样,每个人都自以为是不认错,肯定是不会和睦的。这个故事,可以让我们懂得忏悔的道理。阅读更多精彩开示大宝法王
8月8日 上午 8:59
其他

桑杰年巴仁波切 | 如何观心:必须了解念头是法性的激励、法性的力量、法性的化现

摘自:年巴仁波切著《恒河大手印》释论对初学者作“心”的教导,念头生起时,首先要教他研究观察「那念头是怎么产生的?」例如心中刹那观想金刚座时,要审察「是金刚座从那边来到了这里?还是自己的心去了那里?」这当中就说到有个所观想之境。就初学者而言,还没有学到这之后的口诀,也就是渐次地观察:首先,「当念头显现时,看着念头的本质。」然后,看「念头去向何处?」但没有谈到接下来「念头是否自然消失?」除了说到「念头一显现,看着念头的本质。」之外,还没有谈到观察「在那之后,念头消散」。而当熟稔大手印口诀时,自然地,显现不会扰害安住,安住也不会扰害显现。证悟「转变、化现、分别三者,住、动、觉三者,全部都是大手印的同一体性」时,念头显现和体认二者便会同时生起。念头开始显现,如果受持实相坚固之地的话,念头显现和念头解脱会同时,就是所谓「显解同时」(显现和解脱同时)。这点非常重要,和大圆满所说相似。以此而说「无修」。因此无论任何好坏的念头显现,不要对念头做好坏的分别想。从念头显现起认识念头,了达念头本身,念头的累积与消散是无意义,没有真实本质的。念头没有最初由何而生起的根源,没有现在住于何处的住处,也没有最后灭于何处的灭处,像这样审察生住去三者时,找不到这念头。如是找不到时自己就能够掌握这念头、摄回这念头,能自主的慑伏了念头。然后到了某一时刻,瑜伽行者无论有多少妄念显现,这些念头也会如显现次第般而解脱,那就称为「显解同时」。当达到「显解同时」的时候,无论瑜伽行者有多少纷乱的念头,都会成为那样多的法性助伴,所谓「法性的缤纷」就是如此。未达到这样的体认时,无论多么多的念头显现,都会变成希惧、忧虑与执着,而成为「障碍的神变」。变成「障碍的神变」时,对瑜伽行者就会成为修道上的中断障碍。先前已有的些许觉受会丧失,也会障碍未来好的觉受或证悟的生起。因此,想要责备念头的过失时,必须了解念头是法性的激励,或者念头是法性的力量,念头是法性的化现。有多少对法性的体认,就有多少的了知念头是法性的化现,所以说「念头是成就」。对「念头的意义是法身」具切信,以及确信法性是最重要的根源,因此念头就转变为成就,成了瑜伽行者的助伴,念头成了瑜伽行者法性的缤纷。阅读更多精彩开示大宝法王
8月7日 上午 8:35
其他

大宝法王 | 禅修身要教授:让心如箭一样专一,直射而不散乱

时间:2009年1月2日摘自:《第三届宗门实修》课程禅修,藏文的意思是「习惯」,也就是你要让自己去习惯、去练习、去完全转化我们烦恼的习性跟习惯。就好像我们不熟悉的事情,透过练习跟习惯,将它变成熟悉,或者是有些不慈悲的想法,透过一再调整,让它变成慈悲,这种「让心习惯的方式」,就叫「禅修」。譬如说,我们学读书,从一个字母、一个单字开始,然后到一个句子,然后扩大到整篇文章,慢慢整本书你都可以念了,由少而多,逐渐累积,终于习惯成自然,这就是「禅修」的原理。■
8月6日 上午 8:02
其他

竹庆本乐仁波切 | 留意自己行为所造成的影响,是培养悲悯心的开始

摘录:竹庆本乐仁波切著《好好闹情绪》整理:【噶举法幢】编辑组一切行为都有其后果。伤人的话语,害人的举动,所造成的影响是会像涟漪一般扩散出去的,所造成的伤害不仅止于“撞击点”,而是更加深远。同样的,友好良善的话语和行为,所发出的正面的、鼓舞人心的讯息,散播之远,也超过我们眼所能见。留意自己行为所造成的影响,是培养悲悯心的开始,你因为清楚看见了别人的痛苦如此剧烈,自然生起悲悯之心,而悲悯的意思就是“因别人受苦而痛苦”,悲悯不是淡淡的“唉,真让人遗憾”这种不痛不痒的感受,而是对于别人的痛苦产生强烈、难忍的反应,亟欲替别人解除痛苦。它是一种热情,无私的热情,其中有一种“一定要采取行动”的决心,而不只是停留在感觉的层面。它驱使你走出情绪的避风港,跨进这乱糟糟但又令人欢喜的人际世界中。但要对别人生起这么纯粹的爱,要先给予自己同样的爱、同样的悲悯,关怀自己过得好不好。所以不管对待自己或别人,温暖柔和的良善心意都是必备良药,它能拆除即将引爆的情绪雷管,它能让正面情绪力量大增,让你觉得更快乐、更有安全感,更有能力掌控自己的人生,你为自己内心带来的宁静感,将不少于你为邻近社区带来的祥和宁静。但这样的良善心意,不见得会让别人注意到你,既不会让你上电视,也不会带来扬名立万的效果。大家都知道,有这样的好心肠的确是很棒的一件事,但却不是件多么特殊的事迹,并不是英雄或超人才有的特质,事实上,对别人温柔良善,是每个人都做得到的事,包括小孩子在内。另一方面,要真正对别人良善友好,有赖于恪遵非暴力原则。我们必须好好想清楚,然后立下一个勇气十足的决定:我这一生,不伤害别人,无论发生什么事。这是一个非常稀有、成熟无私的决定,这有时只意味着我们不再让自己做出有害的行为,仅是如此就有极大的威力,但有时一个良善、友好的举动更是具有转化的力量,把愁云惨雾的心情,转为拨云见日的笑容,把毁灭性的冲动,转为无私的善意关怀,把甩在脸颊上的巴掌,转为温暖互握的一双手,把敌人转为朋友。生起这样的良善之心,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心中怀抱着不得害别人(包括自己)的意念,第二种方式则是稍微更进一步:心中抱持着“我要让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正面的行为。”
8月5日 上午 8:45
其他

大宝法王 | 当真实的信心一具备,你的所有行持都是如法的

时间:2012年12月31日上午摘自:《大手印了义炬》课程现在很多人想到修行时,就想到「大礼拜」或是持诵咒语,不是说「修行就是要去尝试」吗,他也很努力精进去做,这样就自认是一个修行人,也介绍别人说要这样去做,譬如礼拜、绕塔、朝圣,才是在修行。这到底是不是「修行」?这是,但这是不是「清净真实的修持」呢?那就不一定了。也许有人会说:礼拜绕塔不是修持吗?难道这样没有利益吗?刚刚这一段不是说「绕塔、礼拜、持咒」不是修持,不是这意思,或说这样没有功德,不是的。重点就是:我们是不是带着信心去做,是不是真正具备虔诚信心的去绕塔、持咒、礼拜、朝圣呢?首先我们必须反省,向内自问,是否具备这种信心去做这样的修持。当然可能你一听就会说,当然啰,我当然是具备信心去做这些修持。这时应该想想:光是嘴巴说说,当然是很容易的,但真正要做到,就不容易了。我这样说是有原因的。为什么说这不是很容易的呢?因为所谓对三宝有信心,并不是口头讲讲、闭着眼睛一副很虔诚的样子,就代表相信三宝。信心是什么?是来自内心深处的一种相信。而这种信心,也不会没有因、没有缘而突然发生的。这种信心的生起,只有很少数的人真的可能是因为过去世的善缘、福缘,让他在今生突然生起很大信心,但大部分的人都需要慢慢去培养,然后信心才生起。譬如刚开始先亲近一些善知识、上师,接着去听闻思维修持的方法和道理,接着自己去实践、去修持,慢慢地在过程中,对三宝的信心才会真正生起。依闻思修而生起,才是正信在整个修行之后我们会得到一些成果,以次第来讲有两种:一种是人天果报,另一种是圆满的佛果,是更深入修持之后会得到的。要成就这两种果报,我们心中需要具备两个部分:第一个是信心,第二个是智慧。我们真的需要在心中具备真实、虔诚的信心,才有可能得到这样福报。这两种当中,虔诚心是非常重要的,这不是盲信,也不是人云亦云的随便听听就生起的一种信心,而是真正知道原因而生起的、虔诚的正信。这样的信心是很重要的。首先要依靠具德上师,跟随他听闻得到很多口诀、教导,接着必须把教法真正放在自己心上,去思维、修持,这样慢慢培养起来的信心,就是一种正信。因为在这过程中,你真正相信到因果是什么,且真正知道很多事情的原因或万法的实相,透过知道原因和因果而生起的信心,就是一种正信。所以所有修行者一开始就要努力去培养的,就是信心,是我们一开始就要去做的。信心,是我们第一个要具备、培养的,接着要慢慢导引出一种观察力,这是很重要的。什么叫做「观察」?这是一种反省、反思,对自己的一种观察分析,就是问自己:「我为什么要修持?」、「我修持的目标到底是什么?」这是我们必须不断去观察的。修行是有规划、按部就班的一种作为与行持,并不是随随便便的。譬如说「我知道这样做会得到这样结果、不这样做就不会有这样结果」等等,这也是因为你先对因果有了解后,慢慢生起的观察。即使是一般生意或事业,也会有很多规划,你也会有很清楚的目标,知道要到达那个目标,要有步骤地去做。修行也是这样,首先我们培养信心后,接着要观察自己、问自己,去了解修持目标是什么,按部就班去做、去圆满。这一段都在讲说信心。当你具备信心、确信、或佛法用词叫做「胜解」,一种完全的确信后,你就不会再跟着别人说法起舞,完全清楚知道自己修持的方式和目标,你对佛法会真正有一种确信。那么这种确信要如何才能生起?就是刚刚所说,要不断问自己、观察自己为什么要去做?这当中有许多必须具足的原因,譬如对佛法的正知正见,都必须去培养,不断放在心上,不断反思,去想这样做的目的和道理是什么,之后会生起确信和胜解信心,就是指对于某位上师善知识所说的话、口诀,你真的觉得是对的,因为你去实践过,这时就是一种确信了。当你有这样的确信之后,就不会总是盲从、别人一说你就去做,或基于某种传统而必须去做,并不是这样。你是完全知道因果的意义而去做,生起信心而去做、而去修持。功德的大小,在于信心的大小或许经过这样一段思惟后,回到刚刚问题:「你的修持到底是有信心、还是没有信心?」这时候你可能回答说:「嗯,我要想一想,我是否真正具备确信,而且是因为了解佛法、了解因果所生起的确信,而去修持。」你可能会稍微延迟一下才回答。不然许多人一被问到:「你是不是有信心?」可能很多人,尤其一些藏族会说:「我当然有信心啰,如果我没有信心,谁会有信心呢?」或者会这样讲:「如果我不是佛教徒,世间还有佛教徒吗?」透过这样思维,会了解信心是有很深意义的,是需要了解原因后慢慢培养出来的。对于这样的问题,就会静下心来三思,之后才会从心深处得到答案。如果我们没有具备这样的信心、确信,而去做许多修持,有没有功德呢?也是有的,但这功德是比较微小的,可能只是身体上的功德,譬如绕塔、礼拜,无法具备如同佛经当中所说百分之百的功德。佛陀说:「功德的大小,在于信心的大小。」有些人对于三宝、对于某些上师有信心,只是因为「我很喜欢他」,这是不对的;要对正法有了解后,这种信心才是正确的。因此现在许多人觉得自己对三宝有信心,对某位上师有信心,但实际上只是因为「我很喜欢这人」,这种信心并不是正信。当真实的信心一具备,你的所有行持都是如法的,就不会不如法了。这种信心,唯有透过你将所有听闻到的法教、法门,真正用在心上、去实修,才能真正生起。阅读更多精彩开示大宝法王
8月4日 上午 9:03
其他

大宝法王 | 从起心动念修起,就是实修的起点

时间:2012年12月31日上午摘自:《大手印了义炬》课程什么叫做能够「调伏自心」?意思就是当烦恼生起时,你不跟随你的烦恼走,也就是说不被烦恼所控制住,就是调伏自心的意思。因此如果生起烦恼时马上觉知到,然后找到方法对治的话,就是在调伏自心,也就代表你懂得何谓修持了。另一方面,找到了对治的方法,然后你就要安住在这种善心当中,或一种善的觉知当中,去保持或增长这种觉知、或者这种善的发心,这种都是在调伏自心。首先是生起烦恼时能够觉知它、对治它,接着就要安住在善的觉知中,继续培养、增长这种对治的方法,这是很重要的。因此可以看到整个修持的关键都在于心上,心的工作是很繁忙、很多的。如果说「我要做四加行,那我去闭关吧」,但都没有在心上用功,生起烦恼也好、不生起烦恼也好,都不管自己的心,反而专注外在行为上,这样是不行的。譬如说现在大礼拜用的木板做得越来越滑,大礼拜时滑得非常快,时间也很快就过了,总有一天就出关了,这时的出关会有意义吗?可能没有。闭关修持后的成果,要看到的是:心有没有改变一点了?就「修行考试」来说,是否真的及格了?例如以前的情绪很强烈,现在比较少了,对心的掌握、对烦恼的调伏也变好了,这就是闭关的功德。当你看到自己的心有所改变、觉知有所增长,这就是闭关的利益。尤其以「四加行」修持而言,这都是一个重点,因此如果没有调伏自心、没有抓到要点,那身体的礼拜或持咒都没有真正意义。改变自己,从心开始今天早上跟大家分享的内容,简要而言再说一次。第一点,生起确信,强烈的想改变自己:首先要思维「什么是修行?」接着要生起确信来修持。修行不是「因为别人这么做,所以我也这么做」的一件事情,修行、学佛不是因为大家都在修这个法,所以我也去修,大家都去某个地方所以我也去,不再是这样,对学佛首先有正确认识,因为这是你透过自己去观察、去试验,知道这方法有没有用,这方法是好或坏、善还是恶、有利或有弊,了解之后,认真对待你自己,调伏自心。你要调伏自心时,是无法依靠模仿而得到的,唯有靠自己认真实践才有可能得到,毕竟修行是自己的事情。这是整个修行我们首先要去面对的重点,唯有去认真了解,才有可能认识到。首先你要有很强烈的心想去改变,去调伏难以调伏的心,有了这种真心之后,唯有透过自己去实践才能改变。第二点,起心动念,就是实修的起点:要知道心的力量真的很大,当然身体的行为、语言也可以累积很多的善,但重点是在于心,你随时的起心动念都是具备力量的,要试着让心思维善的事物,这是很重要的。当我们抓到要点,任何时间都从起心动念修起,那很自然其他的善也会水到渠成,譬如身的善、语的善等,也自然会积聚发生。我们常常谈到改变、改变,但「改变」并不只是指外在,当然外在很容易改变,涂一涂会让脸白一些,衣服穿好一点,是会有些改变;但外在再怎么改变,不从心改变起,还是没意义。就好像有些人心里其实不认同或者有着负面想法,却假装地说「可以呀」。身体的改变没用,语言的改变没用,重点是心要有所改变,这才是真正的改变。这里讲一个故事,曾经有个小官有个随从,有次这个小官想照镜子,结果一看镜子就说:「哇,这是谁,怎么长得这么丑?」就要把镜子丢掉,这时侍从也傻,说溜嘴了:「你看一次就想吐了,我可是天天看呢!」就像这个故事一样,我们有时就像是这个官员一样,以为把镜子丢掉就没事了,但其实脸是长在自己脸上,不是长在镜子上;再怎么试着丢掉外在的东西,也无法丢掉心中的恶或不善。第三点,从心开始,改变自己:许多人可能心中充满烦恼,不去面对、不去对治,只是一味假装、压抑,其实这是没有用的。可能以为别人不知道、看不到、感觉不到,所以压着、装着,这是没有用的。你看很多修行者或者一些很善良的人,不用刻意去装,本来心就很开阔、很平静,因此他们不需要刻意去忍;但很多时候很多人修行修得很苦,这是因为刻意去压抑,这样反而不是如法的修持了。希望大家知道:修行的重点是改变自己的心,所有的改变都是从心开始,不是外在的改变。不然只是会说自己学佛、学佛,说自己是佛弟子,但若没有抓到要点,只会说嘴,只是自己欺骗自己。现在欺骗自己,不要到死的那一刻都还在骗自己,那就太可惜了。最重要的是要去观察、好好问问自己:我为何要学佛?我有没有想要从内心改变自己?阅读更多精彩开示大宝法王
8月2日 上午 8:31
其他

大宝法王 | 发起菩提心的方式:七重因果观修

时间:2009年1月2日摘自:《第三届宗门实修》课程发起菩提心,有透过「七支因果」、也叫做「七重因果教授」的方式,或者是「自他交换」的各种口诀来生起,譬如「七重因果教授」,首先透过「知母」、然后「念恩」、然后「报恩」、然后「慈心(悦意慈)」、「悲心」、「增上意乐」、「菩提心」,以这样一个七重的口诀,次第生起菩提心。透过这样一个观修,我们要观想,一切在轮回中受着苦痛的众生,都是我们多生多世的亲人、朋友,带着这样一念心,来观想练习,要生起一种难忍的大悲心,要生起「我要带领他们、救护他们、帮助他们出离轮回」这种强烈的发心,有了这种心,就能引发出我们真正的菩提心,这样的一个善心跟慈悲,是我们现在一定要具备的。所以现在我们可以透过「七重因果教授」,来观修生起慈悲心跟菩提心。第一重,知母:「七重因果教授」的第一个是「知母」,也就是想着母亲,以我们人类为主的一切众生,都需要依靠父亲、母亲。所以第一个是,我们要知母,要知道以人为主的一切众生,都有父母亲,也都需要父母亲的关爱,我们才能够出生然后长成。其中母亲是最主要的,母亲怀孕怀胎然后照顾孩子,所以,以母亲为一开始我们观修的对象。当然有少数母亲不太好、没有爱心、不照顾孩子,但是大部分母亲,都是关爱跟照顾关怀孩子的。第二重,念恩:透过我们自身的关联跟接触,我们会真正知道母亲的伟大,而生起感恩的心。之所以会生起「有恩」、「没有恩」的念头,都是看我们每个人跟对方的关联性,对我们的父母也是这样的,就算父母亲没有真正很关爱或者照顾孩子,但是他们赐予这个孩子身体跟生命,只要这个孩子还有这个身体跟生命的一天,都是父母亲给予他的恩德,是父母给予他最大也最珍贵的一个礼物。所以作为孩子的我们,对于父母,生生世世父母,我们真的都要生起强烈的感恩跟利他的心。当然有时候父母亲教育的、养育的方式并不恰当也不正确,但是无论如何,从赐予我们生命跟身体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是一定要感恩的。我们不仅要想今生给予我们这个身体生命的父母亲而已,更要带着感念父母亲恩德的这一心,再扩大的去想,感念一切的众生。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不依靠其他人、或不依靠其他众生而生存下来,甚至即使是一件薄薄的衣服,都需要依靠非常多的人、各种材料的制作,还有材料的出生等等很多因缘聚合,最后才能穿上这么一件衣服。同样地,即使是我们世间上大家都希望得到的好名声,也需要依靠别人你才能得到,你不可能在一个没有人的旷野说,我要有名声!那你可能只能自己大喊「我是金刚总持」,然后自己给自己一个很高的法座坐在上面,你会发觉没有人会给你任何的名声,因为那是一个没有人的地方。因此,要得到名声,也是需要在这个社会,才会有许多人的赞叹跟认同,因为有他们赞叹的、认同的恩德,你才能够得到这个名声,也不是只有靠你一个人而已。再继续想,像我们绝对不能够没有的东西,也就是食物,各种的饮食,也都是非常多人的努力之下,我们才能吃到这么一口饭,这样去想,你会很清楚知道,我们都是要依靠别人而得到的。世界愈来愈小了,它变得像一个地球村,无论是在商业上或其他各方面,人跟人之间的关联跟交流愈来愈频繁,愈来愈紧密,只要你生存在这个地球上,人与人之间都需要互相依靠。当然从不好的角度来说,人与人之间也有互相伤害,但事实上你如果朝负面去想,没有任何的用处,我们真正要想的是,从对我们的修行最有利益的方式,也就是从光明面、从正面去想。我们为什么要修行?就是要从痛苦、伤心难过当中出离出来,从各种负面情绪当中出离出来,如果你再往负面的角度去想,只是苦上加苦而已,对修行的进步没有任何帮助。所以我们是从这光明的、互相友爱的、正面的方式去思维的话,对我们的修持会很有帮助。第三重,报恩:我平常也常思维这一点。我自己今生有给予我生命的亲生母亲,我觉得很感恩,感恩给予我生命的父母亲,有机会打电话给他们的时候,他们的每一句话,我都带着感恩的心去听,不是说每字每句都要记在心里,只是觉得他们的每字每句都有对我的温暖跟感情。我觉得,他们对我的这种感情、关怀是不可思议的。所以有时候我就不敢再想父母的事情,再想下去,会觉得好像自己不孝顺。还有,譬如说我们现在生存的这个地球,从整个银河系、从整个宇宙来说,这个地球只是小小那么一点,但是我们却能够在这样的因缘之下,因为我们的共业,或者说众生共同的福德,也因此我们能够聚集在一起,投生到这样一个地球当中,投生到这样一个悦意、殊胜的一个地方。我们的世界是这个宇宙的一小部分,因为众生的共业,或者说因为宇宙的力量,我们才有因缘拥有这个美丽的世界,我们的发心,不只要对这个世界的人,也要涵盖整个宇宙,甚至别的宇宙,尽虚空、遍法界的众生,都和我们有息息相关,我们因为因缘和合而生存在这地球上,所以要感恩这一切尽虚空、遍法界的众生恩德。第四重、悦意慈:我们不只对人,对动物、乃至对整个大自然,都要有一念关爱的心。譬如说森林,山林地因为有树木,所以能够提供给我们新鲜的空气,提供氧气;还有各种动物对我们来说也有很多利益,甚至只是一只小小的蜜蜂,它的利益却非常大,譬如说它采蜜的时候,传播花粉,也促进树木、花草的生长,也因此能够让我们受用,譬如说各种水果,所以如果说没有蜜蜂采蜜、散播花粉,我们可能也没有这些美好的花或水果可以受用。这一切有情、无情的万物,大自然也好,有生命的动物也好,一切的众生对我们都是有恩的,也跟我们都是息息相关的。所以我们要散播自己的关爱之情,遍及到所有的有情、无情的身上,而且当你这样去观想、散播的时候,你可以想所有受苦的众生。第五重,悲心:接着我们要进一步想,这一切众生,只要是有心、有情的这些众生,都希望离苦得乐,但是他们想得到快乐,却不知道什么是快乐的因,反而造作非常多的恶业,我们要这样子去想。同样地,对于大自然来说,我们现在很多时候是在任意地、不断地糟蹋跟破坏这个环境,因此我们说要生起慈悲心、菩提心的时候,我们对大自然,也要生起一种关怀、保育、保护的心。当你看到这些森林、大自然也正在被破坏,甚至快要糟蹋完了,当你这样子去想的时候,会更容易帮助你生起慈悲心跟「难忍的大悲」。第六重,增上意乐:有了这样的难忍大悲之后,你会生起一念强烈的心,想付诸行动利益众生、保护这个大自然,想帮助这个地方这个环境,当你有了这一念心,菩提心就会慢慢慢慢被牵引出来了。第七重,菩提心:当菩提心被牵引出来,你会发愿让一切有情、连山林树木都成佛。这可能听起来有点儿奇怪,但是这里所谓对有情、无情指的是,你会有一种承担的心说「我要成为一个能够利益一切众生的佛、觉者,当我成为之后,我就能真正具备、真正生起利益众生跟保护大自然的力量。」所以这就是一个菩提心的观修方式。弥勒佛慈氏佛,为什么称为慈氏呢?因为他从最初发菩提心到成佛,他的名字,依然是叫慈氏,因为他不断地发慈心悲心,不只感动了众生,也感动了万物,所以听说他进入某一家的时候,他的脚一踏在地上,那一家就变成慈悲的一家,全家都变成很慈悲,很有悲心。所以我们的慈悲心,要像慈氏佛、弥勒佛或者弥勒菩萨一样,遍满万事万物,要感动就感动万物,不只感动有情众生,慈悲要能遍及有情无情的万物,这时我们才有一种真正的利众力量。阅读更多精彩开示大宝法王
7月31日 上午 8:16
其他

桑杰年巴仁波切 | 供灯的利益:开启自性光明

在生活中培养专注而有觉性的「禅定力」,就不算浪费生命大宝法王
7月30日 上午 8:32
其他

《深藏的幸福》书摘 | 回忆十六世大宝法王:加持一只小鸟

摘录:《深藏的幸福:回忆第十六世大宝法王》讲述:喇嘛苏雅达(Lama
7月28日 上午 9:01
其他

大宝法王 | 没有在心上思维忆念死亡,修持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

保持正念与觉知,不要任由情境将我们制伏《深藏的幸福》书摘
7月27日 上午 9:08
其他

咏给明就仁波切 | 让我们持久快乐的是什么?

摘自:明就仁波切著《带自己回家》整理:【噶举法幢】编辑组我开始了解自己真正会遗憾的,是这一生过得没有意义,没办法去帮助别人。我父亲开示过,对死亡的禅修可以开展智慧和慈悲,而且是嗔恨、痛苦、执着和病痛最好的对治。这听起来像是个坏消息,当时我听到的时候也不信服,但当我十二岁正式认证和坐床成为第七世的明就仁波切时,我的看法改变了!我的坐床典礼在智慧林举行,当时有几百人从比尔、尼泊尔和当地的藏传寺院赶来参加。为了这个仪式,我已经焦虑了好几个星期,我的哥哥措尼仁波切特地从扎西炯康巴噶寺过来,陪在我身边,让我安心。尽管如此,当我坐上法座的时候,还是感觉喉咙紧缩,一阵阵如同飞机遇上气流颠簸造成的晕眩向我迎面袭来。我开始冒汗,觉得恶心,经历有史以来最糟糕的一次恐慌症发作。仪式结束后,我直接冲回房间,躺在床上,恶心和头晕持续了好几天,直到我觉得自己好像快死了的那一刻,我自问:「如果我明天就要死了,又会怎样呢?」接下来几天,仍然受制于恐慌症的我,开始真正想像明天就是活着的最后一天。我躺在床上问自己:「如果明天我将死去,我会有遗憾吗?如果我生命的最后几个小时都充满遗憾,那我将是什么?我还太年轻,无法为自己没有赚大钱或做大生意而遗憾。」我想着:「我也不遗憾没有成名或变得强壮,也不觉得自己会因为太自满、愤怒或执着而懊悔。」接着,我开始了解自己真正会遗憾的,是这一生过得没有意义,才刚开始修行就死去,没办法活着去帮助别人。想到这里,我看到自己对法的虔敬,感觉悲心开始由内生起。有了这段经历,我开始松掉一些对死亡恐惧的强烈反感,过去我总是对恐惧感到恐惧,对自己会害怕感到不安,这让我焦虑得直冒汗。这次经验后,我开始把「对死亡的恐惧」和「实际的死亡」分开,恐惧不再那么恐怖,我可以用对死亡的禅修来分析无常,也对修持佛法有了新的体验。我开始认真地把佛法看成唯一能持久快乐的真正来源,有了这个认识,很多不必要的担心都开始消散了。阅读更多精彩开示大宝法王
7月26日 上午 8:18
其他

堪千创古仁波切 | 审视自身,净除不利于修行的八种逆境

摘录:创古仁波切著《转心四思维》整理:【噶举法幢】编辑组第一种不利于修行的逆境是五毒炽盛。在此种情况下,嗔恚、贪执、愚痴、疑嫉或傲慢的心非常强烈地涌现。虽然我们拥有了珍贵的人身并且希望修持佛法,但是,有时候这些极为剧烈的烦恼心不断地升起,使人有完全被淹没的感觉。这些极为强烈的烦恼障使人想要放弃佛法的修持。当这种情形发生时,一定要很仔细地察看、了解状况,然后精进不懈的以某种方法加以对治。第二种逆境是恶友的影响。虽然我们知道佛法的利益,也希望能好好修行,但是却因为受到恶友的影响而停止修法。纵使我们并不真正想这么做,但恶友的影响力却使我们放下修法并从事有害的活动。这对修行是一种极大的危害。我们必须很仔细地审察自己是否有受到恶友影响的倾向,及目前生活中是否有这类的不良影响存在。如果这种危险并不存在,我们应该感到很欢喜,并决定更努力地修持佛法。但是,如果我们觉得这种危险可能存在,那么,我们应该开始设想如何铲除这种不善的影响。第三种逆境是不能清楚地区别修行的阻力及助力。不知道什么可能威胁到修行,什么可能对修行有利,什么会导致不知道努力的方向,而错误地去除有利的特质并发展有害的特质。如此一来,我们的修行就偏离了正途,并成为正确修行的障碍。所以,我们一定要审察自己,如果这种危险存在的话,就应该加以对治,必须更彻底地学习佛法,并精确的了解要修持什么、要避免什么,且如实地去执行。如此一来,我们将会发现修行变得容易许多,因为我们精确地知道应该怎么做。第四种逆境是受到懒惰的左右。我们也许很想修行,但是有时候会变得非常懒惰,这种惰性可能会使我们停止修法。纵使我们勉强还在修法,那也很有限,而且总是觉得:“噢,我可以明天再做!”或“我可以等一下再做!”因此,我们的进步很少,最后可能会完全停止修法。所以,如果我们发现这种障碍在阻挠我们的修行,我们必须下决心不受懒惰的控制,不断地鞭策自己再多添加一分努力,并更加精进地修行。第五种逆境的产生是由于过去生的恶业在今生成熟。我们可能会发现修行上突然产生很大的问题,例如突然生病。当这种情形发生时,我们应该想到:这是由于过去生的某些恶行造成的,并试着加以补救。首先,我们应该经由忏悔及清净的方法去清净过去的恶业。这对克服困难会有一些帮助。如果问题很大并迫使我们完全停止修法,我们必须继续祈求困境会迅速了结。然后,当阻止修法的困难消失之后,我们就立刻以最大的精进力量重新开始修法。第六种逆境是受到别人的主宰。虽然我们可能有修持佛法的愿望,但是控制我们的人可能想阻止我们修行接近佛法。如果这种情形继续下去的话,我们应该觉知自己具足一切成就条件的珍贵人身可能因而浪费掉了。对治的方法是去除控制我们的干扰因素,成为自己的主宰,并开始修行。第七种逆境是不清净的动机。有些人可能想要或实际上已经在修持佛法,但是修持的动机是不清净的。当动机不清净时,修行的结果不会很显著。不清净的修行动机包括:“若我不修持佛法,我在来生将会很穷,而我不想成为穷人,所以我将修持佛法。”或“我此生不想生病受苦,所以我要修持佛法。”当然,这些有限的动机仍会带来一些利益,但是,真正的利益来自引领众生得到究竟的、快乐的愿望。如果行者发觉自己的修行动机不清净,他必须试着消除它,或将它转变为“为利众生愿成佛”的清净动机。第八种逆境也是由不清净的动机造成,就是以立即的目标为修持的动机。例如,行善的目的是为了成名或得到金钱、奖赏等直接的利益;就如有些人慷慨捐赠财物的目的是为了成名或得到赞扬。所以,当行者持有得获立即利益的期望而行善或修行时,他的动机就是不清净的。这种修行非常虚伪,因为这从外表看来很真实,大家也由于这个人在实行善事而认为这是真正的佛法;但是,这只是佯假出来的佛法。所以,当行者发现自己的心态中可能掺杂了一些这种不清净的成分时,应该不惜一切地离弃它,否则将会浪费了珍贵的人身。这八种逆境只是难免的、不固定的不利境遇,它们只是偶尔会发生。我们只须要保持警觉,并时常自我审视,看看这些困难是否产生了。如果任何困难出现了,我们必须试着净除它们,不让它们阻挠我们的修行。我们应该利用这八种逆境作为禅修的对象,应该审察自己是否生起了这些暂时的障碍。懒惰是我们修行上最主要的问题,假如我们不以自我检查的方法来发掘错处,将会迅速地落入懒惰的掌控中,而不设法对治问题。所以,彻底地审察这八种问题,逐一地正视每项问题,并思考:“我有这个问题吗?它是否出现在我的修行中?”是非常重要的。当我们彻底地审察每一种逆境时,可能会在这儿发现一种、在那儿又发现另一种。接下来,我们应当有系统地应用必要的对治方法来去除这些暂时的逆境。如果能去除这些逆境,我们将能有效地修行;如果不采取任何行动,那么,我们将只会变得很懒散,不能真正地修行。阅读更多精彩开示大宝法王
7月24日 上午 8:24
其他

大宝法王 | 法要入心,不能光是转转念珠、持持咒

时间:2017年6月1日地点: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现在很多人都在说「我在修行,我在学习佛法」,而其实大家对于「修行」都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认识,有的人觉得「我在修行」,是因为「我在供养」或「我在做礼拜」、「我在读很多的佛经和很多的论典」、「我在禅修」等等,所以会说「我在修行,我在学佛」。但是我觉得很重要的是「愿心向法」,你的修行是真的是要符合佛法,是在修行。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许多朋友都会来见我、会来跟我分享他们是如何成为一个佛教徒,或成为佛教徒后,有什么改变,但是我听起来,都觉得他们形容的,比较是外在、或形式上的不同,好像「学佛」就只是形式上的、一些你以前不会做的事,现在你改变了,会去做了。举例来说,他们会说「我以前没有拜佛,也不懂怎么拜佛,但现在我会了,所以我是佛教徒。」或者有的说「我以前都不会拿念珠,现在我现在手上有拿着念珠」、或「我现在会念什么咒」等等。但是我们要想一想,这些外在的改变,就会让你成为佛教徒吗?这些就是「法」的定义吗?其实并不一定。所以这里我以个人的经验而言,我出生于佛教家庭,因此接触佛法或者对佛法有信仰,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我知道在座有些人是很困难的,因为可能你是学佛,但是家庭亲人并没有学佛,而因此面临一些困难。但我并不是。总之接着呢,我七岁又被认证为「噶玛巴」,说实在「他」是谁?「噶玛巴」是谁?我都不知道,就是有一天有人跟我说「你是噶玛巴」,那我说「好吧!」那我就是吧」,也就装着就是噶玛巴了。接着我就进到了寺院,也继续去学习佛教、对佛教有一些认识,所以从这经验来讲,我比较自然的、或者可以说是不得不的就成为了一个佛教徒。因此,如果有一个人问我说「你是不是佛教徒?」,我可以很快、很简单的回答说「当然是!」。所以「身为佛教徒」对我来说,是一个很理所当然的答案,我就是一个佛教徒。但是接着,比较深刻的另外一个问题是说,那我是不是一个好人?我够不够善良?你会发现到,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不那么容易了,可能需要再想一想。有时候我自己一想就会发现,「好像也不一定是好人耶」,有时还不错,但有的时候实在很糟糕,而且大部分时候都不怎么好。所以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到,又说自己是佛教徒,但是扪心自问,对于「法」,或说「法」就是「善」、「好」时,我有做到吗?我有真正在做吗?甚至我们会说:「成为佛教徒」不是应该比「做个好人」更好、更殊胜吗?但是我却没有做到。所以或许到现在为止,我并不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说「我是佛教徒」时,可能只是一种理所当然的、在环境影响之下的一种装模作样,或者说一种自我欺骗的情况而已。因此,我觉得「修行」并不是你要变成很另类,譬如说突然变的奇装异服,或者说甚至是变得很异类,让别人一走在路上看出你就是佛教徒,并不是这个样子。「成为佛教徒」或者「学佛」,并不是一种外在形式上的改变,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你的内心变得更善良了、你成为了一个好人,甚至你的心更加的开阔、更加的包容了,我觉得这才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阅读更多精彩开示大宝法王
7月23日 上午 8:07
其他

秋阳创巴仁波切 | 当我们说要帮助他人时,要从帮助自身开始

摘自:创巴仁波切著《东方大日:藏传香巴拉的智慧》或许你比我还更清楚知道,这个世界需要极大的帮助。每个人都有些问题要处理。有时人们假装他们并没有困难,但是依旧存在着极大的痛苦与艰难。每个人随时随地都在受苦,都有很多苦楚。我们不应只救自己、而不顾他人。否则便会是一种极大的罪行。事实上,我们也不能只救自己,因为处处都听得到左邻右舍的悲叹与呻吟。所以即使我们真的只救自己,依然无法安然入眠。世界上所有其他人的痛苦,将会把我们从睡梦中叫醒。我不认为去帮助别人会有什么特别的问题。去做就对了。多给自己一些压力、要自己去做。有时你发现你一点儿也不喜欢那些你正要帮忙的人。不过,如果你能往那外表里面去看看,你会看到,事实上这些人还满可爱的。他们的确具有那本初的一点。当你刚开始跟他们说话时,或许你会发现他们简直是令人不解、甚至是惹人讨厌。就算拿着十英尺的竿子你也不想用它来碰他们。但是,渐渐地,你的竿子愈来愈短。你开始忽然注意到些什么,你甚至可能会开始喜欢他们。这里的重点在于,你必须多加要求自己些,那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或许你正在帮助一个完全无法令人信任的人,那也没什么关系。信任的开端在于对自己的信任,相信你的那“一点”,以及你所做的誓言。你得要努力并直接地帮助他人,就连清除他们的呕吐秽物也不戴上塑胶手套。你并不是像一个雇主在约见可能的雇员那般,还得决定要录用哪一位。我们就是要去帮助他人,无论他们的工作能力如何皆然。工作能力不是我们特定的参考项目。重点是要针对需求而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的人,包括自己与他人。当我们说要帮助他人时,我们所说的就是要从帮助自身开始。如果我们准备好要帮助他人,究竟是谁来让我们帮助并无关紧要。你得这么做、你能这么做,你也该这么做,因为我们都有那称作基本良善的特别倾向。我们对于各种情境都具有初念的火花。我们在帮助他人方面,已有高度而良好的装备了。对于自在解脱的信任,乃是来自我们对于自己那本初一点的有所信服。对于那本初一点的体验,也同时带来了不可思议性,让我们不会因世界上那些令人无能为力的苦痛而如此难受。我们不会全然崩溃,而是保持抬头挺胸的姿态,以便我们有能力去帮助他人。而领悟上述这一切的实际方法,就是经由座上禅修。如果没有禅修的经历,你可能无法了解我在说些什么。禅修可以帮助你来领会、你之所以在这世界上的目的与缘由。修持能够帮助我们回答一部分的问题,虽然它同时也会留下许多未解的问题。而在这有所解答与无法确定的交会处,便是我们要努力的所在。阅读更多精彩开示大宝法王
7月20日 上午 8:58
其他

措尼仁波切 | 让发生的自然发生,禅修要远离一切执着

摘自:措尼仁波切著《觉醒一瞬间》整理:【噶举法幢】编辑组如果「基」就像是贯穿念珠的线
7月18日 上午 9:51
其他

竹庆本乐仁波切 | 真正的利他之心来自一种平和安宁的心境

摘自:竹庆本乐仁波切著《叛逆的佛陀》有时我们说这是个大世界,但有时又说这世界真小。不管怎么说,我们都知道这世上有数不清的人,而他们心中也有数不清的痛苦,不管是内心或外在所造成的痛苦,数量多如地球人口。不仅如此,随着痛苦而来的孤独感和隔离感,更是让痛苦变本加厉。痛苦让我们有一种“没有朋友”的感觉,觉得孤立无援。有时当我们打开自己的心,去感受别人的心时,那痛苦之巨大几乎让我们难以忍受。我们的爱与慈悲顿时受到震撼,吓呆了。这时,记住以下这点是有帮助的:不管是什么样的痛苦,单纯的温暖善意,有时就是我们所能提供的最有力解药,它传达出这样的讯息:“你不是孤独的,我在这里,看着你,听着你,我和你在一起。”
7月16日 上午 8:26
其他

大宝法王 | 寻求内心平静的方法是什么?很简单,就是放轻松!

时间:2010年6月20日摘自:《胜道宝鬘集》课程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我们的心太混乱了,无法平静下来,因此我们想要得到快乐却总是得不到。我们以为快乐就是买一台新车,买一间富丽堂皇的豪宅,或者找到一个伴侣,结婚过日子。但是你会看到,有些人这些全都得到了,但也没有真正快乐过。我们一直以为快乐是要得到一些新的东西,或者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例如衣服反过来穿,或是碗倒过来放等等。然而快乐就在我们心中,降伏了烦恼,才能得到快乐。一个心中充满烦恼的人,就算躺在一张柔软舒适的床上,身边都是软软的垫子,还有人帮他按摩,他也不会快乐。内心不平静,所有想要快乐的想法都会被摧毁掉。我希望各位能够寻求内心的平静,方法是什么呢?很简单,就是放轻松。但问题是没有人肯放轻松,总是有事,总是很忙。对于一个习惯放轻松的人来说,放轻松很容易做到;对于一个不习惯的人,你突然告诉他要他放轻松,有时反而会让他更生气。我听说邮局常常大排长龙,偶尔你会听到前面的人说:「喂喂!不要推,安静下来啦!别急!」大家一听到「要安静!」反而更急、更气、更用力推。住在德里或是国外大城市中的人,一遇到塞车,就会气得捶方向盘、骂脏话等等,这都是没有放松。其实放轻松是一件自然的事情,但是我们没有人做到,
7月15日 上午 8:34
其他

《深藏的幸福》书摘 | 回忆十六世大宝法王:改变人生的一场梦

摘录:《深藏的幸福:回忆第十六世大宝法王》讲述:伊娃克雷布(Eva
7月14日 上午 9:44
其他

大宝法王 | 忍辱是内在的练习,让我们的心变得更坚强

时间:2016年11月11日—12日摘自:《不动佛:发誓再也不生气》课程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7月12日 上午 8:04
其他

咏给明就仁波切 | 舍弃执着的心,将这一切都随风供养而去!

摘自:明就仁波切著《带自己回家》整理:【噶举法幢】编辑组一位美国朋友告诉我,多年前一位喇嘛暂住在她家。一天下午,她开车载着喇嘛出去,在一个橄榄球场大小的超市买菜。第一次见到超大型的市场,这位喇嘛瞪大眼睛看着各式各样的食物,还用手摸着、端详,就像盲人试着用触摸来认识事物。对他来说,眼前真的就如同不可思议的诸佛所化现的宇宙。在这惊鸿一瞥之后,喇嘛开始念祈请文。只见他旋转双掌,张开手臂,将掌心向上,将一切所看到的都随风供养出去。这是放下执着的心,放下被眼前美轮美奂、魔法般展现的奇景捕获的心,这些是在完美和丰足之余所不需要的。也是从这样的心,喇嘛把他所遇到的都作为供养,他不仅在行为上不执取丰盛的物质,就连视觉上也不执着享有。面对这任运而生的曼达,他的反应是作供养——为了利益他人而将它布施出去。所有众生都能遇见这样的富足之境,而这些供养所带来的增益,将成为他们证悟的因。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舍弃执着的心。这和一般的布施相当不同,不是吗?阅读更多精彩开示大宝法王
7月11日 上午 8:39
其他

大宝法王 | 我们可能具有「见」与「修」,但是真正的考验是在于「行」

时间:2009年6月6日来源:大宝法王官方中文网佛陀的一生并不仅限于「见」与「修」,他的一生还充满了行动。他与各阶层的人交往,并且将他的知识与体验分享给他们。他的行为风范展现出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因此,在今天我要来谈谈「行」的重要性。当想到佛陀的教法时,我们有「见」、「修」与「行」这三项。许多人会问我:“我应该学习什么样的见地?是大手印还是大圆满?”
7月10日 上午 8:06
其他

《深藏的幸福》书摘 | 回忆十六世大宝法王:一次心性的指引

摘录:《深藏的幸福:回忆第十六世大宝法王》讲述:喇嘛苏雅达(Lama
7月3日 上午 9:10
其他

大宝法王 | 随喜,是一个不可思议殊胜的善巧法门

摘自:法王教授《普贤行愿品》课程经典提到:随喜和自己证悟相等的人,会得到相等的利益;随喜比自己证悟低浅的人,会得到更多的利益;随喜比自己证悟高深的人,会得到一半的功德利益,这是因为不具备那样的福德,所以只能得到一半的利益。同时,经典也说,一个总是喜欢随喜的人,也会让他更欢喜于行善。因此,随喜是一个不可思议殊胜的善巧法门。这里有很多部分是可以多思考的,例如经典中说,我们凡夫众生对于自己的贪爱,如果要跟诸佛菩萨的慈悲相比,实在是万亿分不及一的。二乘行者,受到出离心的启发,带着视轮回如火宅的心态,断除无始以来对轮回的贪着、执着,获得了成就解脱,这也是我们应该随喜的对象。一般凡夫深陷轮回的痛苦中,要生起一点点善心都很困难。但是,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还是有人愿意生起善心,甚至行持广大的善行,实在是非常了不起的。因此,我们对于即便是一个微小的善心、善念的生起,都应该要去随喜,不应该轻视。阅读更多精彩开示大宝法王
7月1日 上午 8:49
其他

大宝法王 | 问与答:越来越忙,要怎么修行?如何能够快乐地生活着?

时间:2009年1月13日摘自:《生活中的佛法》课程学员问:大家都越来越忙,时间越来越少,要怎么修行?疾病充斥在一个城市,如何能够快乐地生活着?法王答:有一种说法,在纽约你不用看日历就知道今天星期几!因为你看这很悠闲的时候,你就知道是星期六、星期天,若大家忙得不得了,走来走去,你就知道是其他时间了。我自己也感觉到,这个时代越来越进步,节奏也越来越快。像是以前来说,大家是坐车;现来说,是车子,还有火车,然后车子越来越快,然后开始坐飞机了。甚至是现在到美国,好像你都还没想,就已经到了,速度非常的快。机器跟这些交通快到一个速度,人好像有一种追不上的感觉。这次到美国的时候,我们到了纽约第一站,都住在一栋很高的旅馆当中,在高处的时候,你晚上看天也看不太到,没法看到蓝天。到处都是这些建筑森林一般,都是各种建筑,有时候感觉这是不是就是未来世界,感觉有一点怪怪的。那么这时候最需要的重点是什么呢?就是在昨天有提到的,我们的「心要能够放松跟调柔」,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每个人都要生活、都要工作,我们为了什么目的要做?我们可以说是为了生活,就是为了要有一口饭吃,为了生活要做这些工作。但是你需要在工作的时候,随时保持身心的一种休息,这是很重要的。我之前提到说要做「禅修」,当你懂得如何将心休息的时候,那么你的身体或者你工作再忙,也都是可以的。举例我自己来说,你说我不忙呢?其实也挺忙的!虽然说我不是在外面总是要赶车到各个地方去,不是那种忙,但是在自己来说,也有很多事情要做,如果我们能够找到一种心的平静的时候,或者这个用词叫做:「心的调柔」,它是很有弹性的、很调柔的、很平静的,随时都可以反应的,这样的一种心的情况具备、调柔具备的话,那么就算外面再忙,我们的心,它也都是能够追得上,它随时能反应的。这里再举个例子来说,就好像一个人跟一匹马,这匹马它可以跑得很快,它绝对跑得比人快,就算人再怎么追这个马,它都可以很轻松的跑一跑,再休息一下!跑一跑,再休息一下!就好像这个样子,我们这种调柔的心,或者说一种「正念的觉知」、「调柔的心」,「正念」跟「觉知」和那匹马是一样的。当你越心越调柔,心越有「正念」的时候,透过「禅修」培养也好,像这匹快马是一样的,随时你可以是超前的,你可以超越一切繁忙、超越一切的紧张,你随时可以赶在前面休息一下,你永远都是在前面的。这样子的话,你就比较不会被繁忙或各种压力所捆缚住身心,就永远有一个空间,永远是调柔的,它是有弹性的,就好像这匹永远超越一切的快马是一样的,它不会让你的身心受到一种压力的捆绑。正念与觉照的重要在这里我想举一个例子,这样可能会更清楚。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你会遇到非常忙的时候,但无论再忙,事实上我想到佛陀常常说:「你要有一种『正念』跟『正知』,这真的很重要。」。什么叫做「正念」、「正知」?这是指说无论你再忙,你都不会忙过头,或者你都不会被这些忙乱的事情淹没了。而你要像是什么呢?像是一个超越的人,你在俯瞰,你在上空中俯瞰这样的情况这种感觉。如果自己也掉入其中,混乱在其中的话,那会很困难的。就好像一个人如果落入到水中,快要被淹没了,在这个时候,他需要记得「他是谁!」,如果保持镇定,一种「正念」告诉自己说:「我是一个人,我是谁。然后我会游泳!我的目标是我要到陆地上去,我不是要留在这里。我也不是一条鱼,我不是生活在海中,我是要到陆地!我会游泳!」你这样提醒自己,等于说你保持住「正念」,你知道自己是谁的时候,你才有可能回过神来,你开始游泳、然后得救,要不然你可能就真的被淹死了,死在这个海里了。所以,这个「正念」真的很重要。「正念」是什么呢?就是帮助我们不要被压力情况所淹没。而具备「正念」、「觉照力」的人,「正念」跟「觉照」它能帮你抽离出来,就好像你在上空中俯瞰一切一样的。那么或者也可以这样形容就好像是一个真正的你,你是谁?一个真正实在的你,你超越出来了!然后你看着这些事情,事实上你这样看的时候,你会感觉到是一个游戏一样的,你是玩游戏的人,你很清楚自己的位置、自己的角色,这就是一种「正念」跟「觉照」。阅读更多精彩开示大宝法王
6月29日 上午 8:29
其他

咏给明就仁波切 | 轮回六道是具烦恼的,我们对它们的执着限制了自己的经验

摘自:明就仁波切著《归零,遇见真实》现代人总是以一种不变的心态来谈论自己,比如说“我是个爱生气的人”
6月28日 上午 9:06
其他

大宝法王 | 观修慈悲的前提,是首先要确立一个你能够得到的目标

修行之道是痛苦的,那是不断地剥除面具圆满佛陀意趣的步伐
6月27日 上午 7:59
其他

《深藏的幸福》书摘 | 回忆十六世大宝法王:遍知三世者

所有佛法口诀,都是在帮助我们回归到「人」的本身,认清「人」的价值和责任咏给明就仁波切
6月26日 上午 10:05
其他

大宝法王 | 只是存着一念善心是没有用的,要透过实际行动和众生结缘

什么称为善?就是改变我们的心,不再让烦恼作主堪千创古仁波切
6月22日 上午 8:02
其他

堪千创古仁波切 | 观修无常的五种禅修方法

摘录:创古仁波切著《转心四思维》整理:【噶举法幢】编辑组我们要如何观修无常呢?在大手印四加行的修持指示中提到:“这个世界及其中的一切都是无常的,尤其是众生的生命如同水上的泡沫。我何时会死而变成一具尸体是不确定的,但在那个时刻,唯有佛法能帮助我,我现在就必须精进地修行。”四加行的教本以五个要点阐明五种无常的主要禅修方法。无常的第一种禅修方法是观修一切事物的变迁本质。一切事物生来就具有变迁的本质,且应运于这个世界及其中的一切众生。我们周围的世界随时都在改变。夏季时,大自然具有某种颜色及某种外形,但这些都逐渐地在改变;到了秋季时,它变得不一样了,但秋天也不会永远驻留,秋天的特色将会被冬天所取代,但冬天所具有的特征也会逐渐地改变,最后被春天所取代。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周围的一切都逐渐地、不断地在改变,没有任何一件事物能免于改变。现在,让我们来审察一下人。人也都会改变。就以我们的身体作为例子吧。当我们小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具有某种大小、某种外形,而以某种方式思考。然后,当我们长大一点、变成年轻的成人及稍后变成中年人时,我们的大小及外表都改变了,想法也改变了。到了老年时,一切又有所改变。最后,都将会死亡、溃解。我们也可以从所认识的人当中,清楚地看到这种改变。我们所认识的人当中,有些已经年迈了,有些则已经往生了。我们可以看到连续不断的改变过程的存在,无常确实是我们周围一切事物的本质。显然,我们并没有捏造无常,它是自然本具的特质之一。因为所有的事情会改变,我们不能依赖它们,唯一可能有所助益的是某种不会改变的事物,那就是佛法。唯有修持佛法能帮助我们。无常的第二种禅修方法是深思他人之死亡及我们如何也终将会死亡。我们可以看到和我们同时出生的人当中,有些已经死亡了,有些即将死亡,而我们也终将会死亡。我们或许会认为死亡只发生于他人,但是没有任何定律指出除了我们之外的人才会死。假如我们是例外的话,那么,我们就不必修行了,就不须要担忧任何事情了,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可是,我们并不例外,我们和其他每个人都一样。自从时间开始存在以来,从未有任何一个人不须经历死亡。我们或许会说:“嗯,虽然我还没有遇见到不会死亡的人,但这并不表示这样的人不存在。”纵使我们尚未遇见这样的人,如果他或她存在的话,我们必定已经听说过如此的例外人物了。任何人都不须要怀疑这一点,每个人都会死亡。所有生于过去的人都已经死亡了,所有生于未来的人也都将会死亡。为什么这些人都会死呢?这都是因为无常。佛陀说过,不要贪执饮食、金钱、衣物或财产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所享乐的这些外物都不是恒常的。当死亡来临时,不管我们拥有的是什么,它们全都一点用处也没有;当死亡来临时,我们所拥有的财富或名望,完全产生不了任何作用;当死亡来临时,唯一能帮助我们的是生前所累积的善业。若能累积许多善业功德,这将会在往生时帮助我们。但是,所拥有的一切世俗财物或名望,却无法造成丝毫的差别。这就是为什么说,修持佛法的重要性远甚于任何生前的世俗活动。我们或许会相信,在死亡之前,仍然有许多时间,因此可以以后再开始修行。但是,我们并不能真正确定这一点。我们绝对没有任何理由这么觉得,因为我们无法确定自己何时会死。死亡也许很快就到来,也许就近在眼前,也许还要好几年之后才会发生。然而,不论它发生的速度如何,纵使我们活得很久,死亡也不会数千年之后才来。所以,时间是我们生命当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因素。时间极其珍贵,倘若我们浪费了时间,纵使只是短短的一会儿,那仍然是我们可以用来修行而使我们更接近目标的时间,只要稍加努力,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个时间来达成我们的目标。沉迷于世俗的追求,如同小孩子忙于玩耍而忘却了游戏之外的一切事情。如果这么做的话,我们将无法为自己及他人带来许多的利益。所以,不要浪费时间,试着把时间用于比较有益的活动,修持佛法是很重要的。
6月21日 上午 9:36
其他

《深藏的幸福》书摘 | 回忆十六世大宝法王:威尔斯黑色山脉上的佛堂

修持玛哈嘎拉等忿怒尊时应带有的正确观念:心为慈心,身为愤怒竹庆本乐仁波切
6月20日 上午 8:01
其他

大宝法王 | 问答录:如何在最短时间生起慈悲心?

戒律的观念:持守五戒,让修行更得力第三世蒋贡康楚仁波切
6月19日 上午 8:02
其他

大宝法王 | 问答录:如何放生才是最好的放生之法、才是善业?

无贪,是转变你的角度,让你有更开阔的视野第一世噶玛巴
6月17日 上午 8:02
其他

秋阳创巴仁波切 | 你并非禅修于任何事物上,只是单纯地处于当下

摘自:《动中正念:透过禅修和日常觉知与自己为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习惯于掩盖身体和心灵所经历的间隙。这些间隙有点像是晚宴餐桌上忽然变得安静的窘状。身为一个好主人,应该持续和客人交谈,让他们感到自在,可能会聊聊天气,说起最近读过的书、或晚餐的菜肴。我们也用类似的方式对待自己,以不自觉的叨絮来占据自心,因为我们对任何于自我对话中所存在的间隙感到不安。禅修的目的就是要体验这个间隙。我们根本上什么也不必做,就看看会发生什么事,可能会感到不舒服或如释重负,什么感受都行。禅修是以培养宁静的正念修习来作为起始点。我们在禅修时所体验的宁静和平感,就是这种“无所为”的状态,而这也是对“无速度”的体验。
6月16日 上午 9:00
其他

大宝法王 | 获得解脱和成就佛果必须具足的四个要点

时间:2012年11月24日摘自:法王《百段引导文》课程获得解脱和成就佛果必须具足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断除对此生的执着。第二部分,找到并依止具德的上师。第三部分,将上师所传授的佛法依教奉行。第四部分,将从上师处领受到的教法,要依教奉行精进修持直至成佛。以修法的状态而言,精进与誓言非常的重要。从传承祖师的传记来看,立誓也是非常的重要,即使是生病了,即使是死亡,我都要去修持真正的佛法!以这种方式去发誓才是修持的关键。密勒日巴大师曾经这样告诉冈波巴大师:未来,自称是大修行者的人们,他们就连一些奇怪的石头木头都要去珍存积累,他们内心充满着贪瞋,处处以分别心区分做事,像这种所谓的修行人,我们根本不应该和他们结交,更不能跟他讲话。接下来,噶当派的全知上师波多瓦大格西,他有一部自己讲给自己的话语,又称自语教言,第八世噶玛巴米觉多杰对此作了一篇注疏。其中讲到:我们之所以会流转轮回,都是因为没有了悟无我的本性;为什么无法了悟无我的本性?这是因为有我执。也正因为有我执,才不懂得如何去累积资粮。好比说:畜牲道本就不知该如何去累积资粮,再加上它们的愚昧和自私心非常粗重,根本不知道应如何去获得解脱与快乐的方法,像牛羊鸡,它们在很多劫之中流转,就连人天的果位也没有投生过,一直在畜牲道中流转不停。波多瓦大师这位大格西,每每想到这一点,他就不知道应该做什么了,他会非常的伤心沉痛而至昏厥。反观我们,就便是听到畜牲的在遭受痛苦,也无动于衷,连一点痛痒的感觉都没有。虽然我们没有投生畜牲道,身在人天善趣中,但也不知道应如何去积累资粮。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没有认识功德,也没有认识到有功德的士夫,更没有把怀有功德的士夫视为至高无上。我们总是认为,他虽然有功德,跟我有什么关系呢?就把他搁在一边,从来也不会去想:这样一位非常殊胜的善士,他可以为我们指引获得解脱、远离痛苦的道路,如果能在这么一位有功德的士夫前,求得到善恶取舍的方法的话,那该多好啊!如果能生起这样的心态,才会认识和看见别人的功德,才会知道有功德的士夫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然而,我们总是背朝着功德,从来不去朝这方面去想,更不去希求解脱,之所以会不希求解脱是因为没有想到死亡的到来,也正因为没有想到死亡的到来,我们才会去执着世间的物质。又为什么会执着世间呢?因为把世间执着为实有。因此我们最终的障碍就是:执着事物为实有。这就像盲人被抛弃到荒野之上,与小鸟离开了母亲一样,无依无靠,可怜的众生他们看不到任何的功德,再加上也不知如何修持解脱之道,也就一直遭受着这样的痛苦。比方说我们在手上放一粒灰尘,手不会有任何的感觉,但是我们的眼睛里若进入一粒灰尘,我们就会有感觉。同理,我们一般的凡夫众生,对轮回的过患、快乐与痛苦的感觉,就像手上放一粒灰尘一般;但对一位圣者而言,轮回的过患就像眼睛内的灰尘一样,会难以忍受。科学家们说,人的大脑只能感知到突发和当下的痛苦,而无法感知到细微遥远的痛苦,比方说一只老虎,与我们只有二三步距离的话,我们才会感到非常害怕。但是如果说:有一只老虎,它在三个月后才会到来,我们是不会产生害怕的感觉的。因为距离现在还很遥远,不会有任何危险。现在,我们遭受很多环境的困扰和自然的危害,但我们无法立刻就知道,因为是非常广阔的概念,我们无法立刻就能觉知到,所以我们会把它放在一边,等到有朝一日一切因缘成熟环境产生变化之时,一切都已经为时太晚了。就如我们在一个很大的器皿内,放入一只青蛙,倒入一些水,下面慢慢地烧着火。这只青蛙最初会误以为它还在水里,还很安全,它并不知道水马上会变热变烫,自己会被烫死,等到水慢慢地真正变热变烫时已经为时已晚了,等待它的只有无尽的热烫之苦。同理,如果我们自己不好好去思惟的话,有时候我们的大脑就会欺骗我们,让我们把非快乐的事物误认为是快乐,把危险视为平安,所以我们不应该去相信自己的大脑。要认清轮回的本性是痛苦。在戒律中有这样的说法,若想真正获证别解脱戒,一定要心怀真实的出离心。如果心中没有生起出离心,像这样没有出离心的别解脱戒,就不会有任何的意义。阅读更多精彩开示大宝法王
6月15日 上午 9:01